基于新课标的表现性任务设计例谈

2024-07-31 00:00:00王志艳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4年5期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

[摘 要]2022版新课标提出了“表现性评价”理念,旨在将传统理念下纸面测试所无法涉及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综合素养等评价标准融括其中。本文以统编版四年级“遨游汉字王国”教学内容为例,从表现性任务的内涵与特征、表现性任务的例谈和阐述、表现性任务的分析与思考方面探讨通过表现性任务推动小学语文教学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标;表现性任务;表现性任务设计;“遨游汉字王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版新课标”)提出了“表现性评价”理念,旨在将传统理念下纸面测试所无法涉及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综合素养等评价标准融括其中。表现性评价主要包含将目标置放于课程教学最核心的地位;聚焦于真实情境下的表现性任务;确立能够体现学生具体表现的评价标准。课程内容的不同、教学目标的更替,也决定了表现性任务有着较大的差异,教师要借助表现性评价,统整、聚合学习资源,通过彼此勾连和任务驱动等不同的方法,提升表现性任务设计的真实价值,助力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不断生长。评价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高效,在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更加具有深度,因此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也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思路之一。当前随着深度学习的提倡,人们意识到不仅表现性评价作为一种评价方式对于考量学生的真实能力来说非常有必要,而且表现性任务也可以作为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途径。本文以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的“识字与写字”板块为例,探讨如何通过表现性任务的设计来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开展。

一、表现性任务的内涵与特征

所谓表现性任务,就是将学生置放在真实性评价过程中展开模拟,让学生借助原始经验,面临全新问题时综合性调动自身认知、能力和思维展开学习的问题和要求。这一任务既与学生原始性的经验和能力相关,又着重关注了学生在完成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状态,为践行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奠定了坚实性的基础。因此,表现性任务是一种引导学生将学习内容进行外化表现的学习形式,它能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表现性任务的设计要凸显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具有创意性,并注重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等。这样,表现性任务才能让学生喜欢,才能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是说,表现性任务应该与学生真实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只有源自于生活中的真实障碍和问题,才能更好地考查学生在具体任务中的表现价值,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基于此,表现性任务并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更没有可以一以贯之的照搬方案,而是呈现出多维度、立体化的开放性质态。

追求表现性任务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关联,目的在于表现性任务在发挥作用时,实际上是存在着任务驱动的机制的。众所周知,任务驱动的相关研究表明,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如果具有显著的任务意识,那么其完成任务的目的就会非常明确,完成任务的动力也会比较强;反之,如果没有任务的驱动,只是学生自由散漫地去学习,那效率会非常低,客观上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品质。表现性任务在发挥作用时,是存在任务驱动机制的,与普通任务不同的是,表现性任务需要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以及在完成任务之后要进行一定的展示,这必须得到学生的生活经验支撑。因此设计表现性任务,一定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要将学生真实的生活经验提取到学生的学习中,这样的任务才能更加高效地发挥驱动学生学习的作用。

2022版新课标针对第二学段“识字与写字”板块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不仅从认知维度上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同时还将教学指向了学生内在的技巧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价值等不同的方面。这就说明“识字与写字”教学虽然看起来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技能训练,但实际上却是一名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同时付出,最终表现为识字认知与写字技能的过程。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要同时关注学生的认知与情感的参与,要看学生的动作技能养成有着哪些特别之处。北京师范大学王宁讲授说过:“每一个汉字的构建,都是从事物表层提取关键意象的结构化过程。”教师在设计与识字和写字相关的表现性任务时,要结合汉字的特点去寻找其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要站在造字者的角度去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这同样是表现性任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表现性任务设计的重要抓手。

正因为如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识字与写字绝不是一件空洞机械的事情,不能依靠所谓的传统记忆和机械识别,而要在整体性规划和引领下,引导学生着力发现汉字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同时,教师院引导学生将汉字的学习与识别,与具体鲜活的语言学习有机融合,并在文化与审美的浸润下,借助识字的契机,教师院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这个视角审视教学四年级下册的“识字与写字”时,教师设计表现性任务,应关注学生在“识字与写字”过程中所形成的鲜明成果,并最终在评价中关注学生识字与写字能力的提升。但究其本质,教师更应该将学生的思维聚焦在探寻基本的构字规律,洞察先人在文化传承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智慧,更应将其定位升格为理解中华文化、悦纳华夏文明,继而真正达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最终落实文化自信,为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助力。

二、表现性任务的例谈和阐述

高质量的表现性任务要有明确的核心目标、真实的情境和预期的学习结果,同时富有创意和挑战性,能够引发丰富多彩的言语实践活动,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既然表现性任务的设计有着明确的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的指向,同时又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那么在具体实施表现性任务的设计时,教师就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去设计出能够让学生参与其中,能够有效完成任务并充分表现的学习过程。此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充分的预设,要思考学生在表现性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哪些困难。这样的充分预设,有助于教师在设计表现性任务时能够思考到更多的环节,能够对可能存在的困难有更多的预案,可以设计出一个相对完善的表现性任务学习流程。当然,教师的预设再充分,也不可能涵盖学生学习的全部,教师结合学生在表现性任务完成的体验过程中的生成,在课堂上作出即时的调整,也是后续教学实施的基本思路。

统编版教材设置了“遨游汉字王国”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教师关联2022版新课标所倡导的新理念与统编版教材的编写意图,并基于表现性任务的本质内涵,可以展开如下的教学:

首先,教师可以设置闯关任务,用好教材资源。第一关:“汉字王国由一个个典型、形象的汉字个体组成,自由阅读教师提供的素材,你能从中发现与汉字相关的哪些秘密?同时,材料中还藏着10个错别字,将他们从材料中找出来,并尝试与同桌分析一下,这些错别字形成的内在原因”;第二关:“很多阅读材料,会出现生活中并不常见的汉字。请借助工具书,确定这些汉字的读音和意思,并反复朗读,做到通畅、流利、丝滑,力争声音响亮,无错误”;第三关:“尝试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本中加点的词语,并尝试在具体语境中交流自己想象到的画面,最后请你连起来将理解的意思和由此想到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这样的设计,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是表现性任务设计的基础,基于教材资源而让学生的识字活动体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去发现生字的存在,去体验在工具书等的帮助之下解决生字问题的历程,可以为学生的任务完成奠定基础,同时可以为表现性任务的作用机制发挥提供空间。尤其是宏观层面的闯关任务,实际上就是为学生的识字过程提供了逐步上升的台阶,其效果非常明显。

其次,教师可以设置演讲活动,解构构字密码。正所谓“小小方块字,天地大乾坤”,汉字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对古代劳动人民最真实、最原始、最质朴的物质精神生活、生存环境的真实反映。可以说,对汉字文化的探寻和理解,是解构和触摸中华数千年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依照教材中所呈现的案例和具体方法,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选择某一个汉字或者某一类型的汉字,迁移运用识字方法,解析内在的构字密码。教师在点拨和引领的过程中,可以引领学生一起探寻汉字构建的文化源头,可以共同以品析与鉴赏的方式感知汉字之美,与学生一起提炼蕴藏其中的构字之理,最终引导学生将小组合作所取得成果,以演讲的方式加以呈现。

这里强调让学生选择某一个汉字或者某一类型的汉字去进行探究,并且通过迁移运用识字方法,去解析内在的构字密码,实际上是很重要的一步设计。因为学生在识字时,如果汉字的规律不能充分体现出来,那学生就会面临着太多的任务,这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反之,如果只是一个汉字或一类汉字,那汉字构造的相关规律就会充分体现出来,更容易为学生所感知,所以学生在识字时会有体验感和成就感,这样就可以为表现性任务的完成提供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感知汉字分类。教师可以在现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尝试将本学期所学习的生字词,进行分类汇总,并组织学生依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和要求,一起去发现汉字音形义的基本特点,让学生在温故知新的过程中形成更为丰富的发现。教师可以在学生分类研究、撰写报告之前明确积极探究的基本方向。比如从部首维度上,组织学生尝试将两个相同部首的字进行组词,如“匍匐”“芙蓉”“漫游”等,看谁组得多,并发现其中暗藏的基本规律。从汉字结构维度来看,教师可以相机帮助学生确定主研究的思维方向,如“在所有的汉字中,哪一种结构的汉字最多?并从民族文化和习惯的角度进行探究研讨。”或是“可以任意选择几个结构不同的汉字,对其部件进行拆分,在量变中引发质变,积极探寻文本表达的内在意蕴。”在汉字的读音层面,教师可以借助多音字、音近字等特殊的现象,引领学生探寻汉字之间的内在规律,掌握区分的基本方法,助力学生识字能力的内在提升。教师可以从汉字的字形入手,引导学生探寻形近字之间的不同点以及字形与意思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表现性任务的分析与思考

基于以上所设置的表现性任务,教师重在借助于具体的情境设置,引导学生在对汉字进行分类、梳理和探究的过程中,探寻汉字构建的思维方式,在识别汉字的音形义等过程中,不断丰富汉字内在的文化意蕴和审美价值,推动了学生核心素养在不同维度之间的协同并进。

在任务一中,教师设置了三个层级递进的闯关型任务,充分彰显了教材所提供的资源价值,旨在通过找出错别字、探寻错别字形成的内在原因等任务,对汉字的构成形成初步的感性认知,并借助汉字在具体语境中所呈现的具体价值,将识字教学从传统的音形义等固有层面迈向更具意蕴的广阔维度。

在任务二中,教师以学生演讲方式呈现最终的合作效果,需要学生以实践参与的方式,介入到基础阶段,无论是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抑或者是自身单独完成所承担的任务,都需要有具体的表现介入,而学生在合作探究到任务实践的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表现性任务就更加鲜明。

在任务三中,教师对表现性任务又进行了全面细化和调整,将关注的维度从汉字的部首、结构,过渡到读音和字形,旨在让学生在统整、联系的思维视角下,推动学生言语能力的协同生长,不断提升学生的表现性状态。

纵观这样的任务设置,识字与写字就不仅仅是语文课程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承载着理解文化、悦纳文化的实践价值,对于学生认知性思维的发展、文化自信的落实以及审美创造意识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性作用。与之相应的表现性任务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充分沉浸到学习的内容中去,学生可以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充分感受到任务完成所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

总之,面向当下小学生的学习需要,面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需要,教师要努力设计表现性任务,并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体验。在任务驱动学习中,教师应营造积极向上和向善的群体氛围,在提升学生学习竞争力的同时提升学生学习合作力,也就是教师除了设计能够挑战别人的表现性任务,还应该设计能够感召别人的表现性任务。从表现性任务和评价的角度来看,语文课程中“识字与写字”环节的落实就不再是识别字音、识记字形和理解字义,而是让学生探寻到看似简单的字形之外,更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从汉字的起源了解构字规律,从结构特征把握构字智慧,从每一个笔画和解构中,探寻中华传统文化蕴藏在汉字中的深刻哲思。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体验是丰富的,这样的学习过程是可以支撑核心素养培育的。

参考文献:

[1]刘徽.以表现性任务引导深度学习——读《设计与运用表现性任务——促进学生学习与评估》[J].现代教学,2020(17):77-79.

[2]陈海波.课堂教学表现性任务设计策略谈[J].小学教学参考,2020(22):27-28.

(责任编辑:姜波)

猜你喜欢
新课标小学语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趣味(语文)(2021年10期)2021-12-28 09:34:35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师道·教研(2021年2期)2021-03-28 02:20:53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5:04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