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国家安全教育,是现阶段教育目标之一。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如果仅停留在书本层面,或者仅停留在知识点的讲解上,就无法达成新课程和素质教育模式下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将国家安全教育、素质教育融入其中,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更好地发展和进步,让学生从小树立家国情怀,形成爱国意识。
一、厘清核心知识,增强国家安全教育的目的性、可行性
对于高中地理教学而言,其中的国家安全教育目标包含学生对国家安全领域的认知,培养学生具备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
高中地理必修课程中增加了能源、环境等与国家安全有关的内容,选择性必修中增加了“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模块,主要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保护、领土主权与国家安全的联系进行讲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时事热点,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
二、丰富教育资源,增强国家安全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1.用实课标和教材资源。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多条与国家安全教育有关的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借助资源、环境、生态等和国家安全有关的内容,学习相关的地理知识。这样才能提升保护环境、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教师在设计国家安全教育内容时,要结合课程标准,要结合素质化教育模式,挖掘教材中的国家安全教育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
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六章第四节《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主要为学生讲解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相关内容,着重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学生通过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知识的学习和了解,感悟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2.用活时政和热点资源。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国家安全教育主要围绕资源、环境与发展等展开,具有较为鲜明的时代特色。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入与国家安全有关的时事热点引导学生形成国家安全意识,提升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能源安全》的教学中,教师以俄乌冲突为例,引导学生分析俄乌冲突对全球能源市场的影响。教师在为学生提供了相关材料之后提出问题:我国能源安全如何保障?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学习中国的能源安全相关知识,分析如何提高能源利用率,如何发展低碳能源,如何增强我国的能源战略储备。
三、打破知识壁垒,增强国家安全教育的综合性、应用性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优化教学手段和整合跨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形成国家安全意识。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面对国家安全形势变化的趋势,高中地理教师要培养学生具备全局观念,通过跨学科教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二章第三节《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的教学中,教师结合语文、政治等多个学科,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粮食安全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古代农业生产中的梯田修建、精耕细作、水利灌溉等农业技术。通过对中国粮食生产背景的分析、我国粮食生产遇到的问题,比如水土资源短缺、气象灾害等提升学生维护粮食安全的意识。教师还可以引入有关袁隆平的介绍,归纳我国的粮食安全战略。
综上所述,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导下,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渗透国家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将国家安全与地理知识相结合,形成领土意识、生态意识等。教师要善于使用本土资源与校史资料,在跨学科知识整合中加深学生对国家安全的理解,提升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注:本文系2023年度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深度融合的教学策略研究》(AH202304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