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学视域下的高中历史时空观念培养路径研究

2024-07-21 00:00:00李冉程琦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24年6期

摘要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从历史地理学的视角来开展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具有重要价值。文章以丝绸之路为主线,从立足空间位置识别历史地图、基于时间变化梳理历史脉络和构建综合视角评价整体历史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通过分析丝绸之路的城市位置和线路对比,并从综合视角对历史事件进行完整评价,阐述了有效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路径。

关键词 历史地理学 高中历史 时空观念 丝绸之路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高度凝练了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其中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处于核心地位,是五大核心素养的奠基石。所谓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优化教学内容,革新教育理念,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培养现状分析

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对于帮助学生从宏观和动态的视角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具有重要价值。然而笔者发现,在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有些教师未能认清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重要意义,或者缺乏对应的培养策略,有些学生也未能正确认识到时空观念对于高中历史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不仅导致教师教学效果的偏差,也导致了学生学习的浅层化和碎片化。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浅层记忆,而忽略了引导学生基于时空背景对历史事件进行剖析、整合和系统思考的过程。这导致学生难以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时空框架中进行理解。其次,在教学方法方面。有些教师依然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缺乏对学生的思维引领和深度启发,进而使时空观念的培养不能有效落地。再次,在学生学习方面。有些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关注度和兴趣度不高,缺乏主动探究的意愿和能力。同时,学生受思维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等的影响,在时空观念的培养上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偏离度。

二、基于历史地理学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意义

1.有助于深化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历史地理学作为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侧重于研究历史事件和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演变及其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教学中融合历史地理学的思维可以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变化过程,从而能够更加全面地把握历史的发展脉络,进而提升他们的时空观念。

2.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强调对地理空间和时间序列的综合分析。通过学习历史地理学,学生可以了解在特定的地理空间下,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历史事件的发生和演变原因、特点等。基于这种综合的视角来进行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帮助他们更加全面、系统地认识问题。

3.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跨学科整合能力。

历史地理学作为一门横跨地理和历史的综合性学科,融合了多学科的知识。基于这一视角来分析历史事件,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跨学科整合能力,使他们能够基于信息整合来开展深度学习,这也与时空观念的培养理念相契合。

三、基于历史地理学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路径分析

1.丝绸之路的概况。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长安或洛阳,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最早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并很快被社会广泛接受。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商业之路,同时还为中国与西方之间的技术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

2.立足空间位置识别历史地图。

丝绸之路东西绵延几千公里,途中经过了众多重要的城市。而这些城市因处于不同的空间位置,受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等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地域色彩和文化内涵。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历史地图上对这些城市进行标注,并和当地的气候图、地形图等进行对比,综合分析其特点,进而能基于空间位置的差异更深入地理解其中的地理布局和演变规律。具体分析如表1。

3.基于时间变化梳理历史脉络。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丝绸之路并非一成不变的,受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变化、战争、政治、科技等因素的影响,衍生出了不同的路线,这些路线经过的地区不同,其影响也有所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基于历史地理学的视角,从空间的角度分析不同线路的变化,从时间的角度分析各线路与具体朝代的关系,进而基于时空序列全面梳理历史脉络,有效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具体可参见下表:

4.基于综合视角进行历史评价。

丝绸之路作为联系东西方的重要通道,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受当时自然环境、经济文化等方面影响的交通线路。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基于综合视角对整段历史进行评价,避免片面、孤立地看待历史现象。

如基于地理视角,可以评价丝绸之路线路的选择。受自然环境,如气候和地形等的影响,河西走廊是必经之地,同时在经过塔里木盆地时,多沿盆地边缘蜿蜒前行。这一线路的选择其实和周边高山冰雪融水在盆地边缘形成绿洲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特殊的地理环境还影响着聚落的分布,进而影响贸易线路的选择。而在时间变化上,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再加上人文因素的影响,丝绸之路上的有些城市最终湮没在历史中,如楼兰古国等,这也反映了在历史地理学背景下,丝绸之路的变迁。再如,基于政治和文化视角,随着朝代的变迁,中国对西域地区的管控也出现了变化,如汉朝时期的西域都护府、唐朝时期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等,都对丝绸之路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伴随着中亚、西亚等地域文化的差异,音乐、宗教、科技等相互交流,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民族的融合。

因此,基于历史地理学的综合视角,可以引导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整段历史,从而更全面地做出评价。

四、结语

丝绸之路作为一条连接东西方的综合性通道,不仅具有地理、商贸、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更成为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的重要见证。因此,本文立足于历史地理学的视角,从时空变化和综合思维等方面引导学生全面分析丝绸之路,进而加深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从辩证和唯物的视角进行合理评价,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注:本文系淮北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地理学与时空观念的渗透研究》(项目编号:HBJK2103004)的阶段性研究结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蓝勇.中国历史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