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思维能力是学生高效掌握地理知识的重要条件。在传统地理课堂中,许多学生都存在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能力弱、未能有效建立地理思维框架等问题。基于此,在新时代的高中地理课堂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且应借助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实践应用地理知识,切实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提高学生地理学习效果。
一、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指以事物的表象为基础,通过联想与想象的方式,完成对知识的思考。
以鲁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三单元第一节《常见的天气系统》的教学为例。例如,在认识“锋”时,学生需要掌握冷锋、暖锋以及二者相互影响的结果。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清晰、更形象地理解两种不同性质的锋,教师可采取具象化冷暖气团移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冷锋与暖锋的认识。如在展示“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时,学生可以从具象化的图示中看到冷气团、暖气团的移动方向,以及锋面的移动方向,从而做到准确识别出冷锋的图示。同时,在掌握了冷锋的图示后,学生可以直接根据图示描述冷锋的成因。同理,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完成对暖锋的分析,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对“锋”的图示的应用,引导学生借助图示理论,准确描述地理现象。这样,学生的形象思维便得到培养,能够做到知识与图示的灵活转换。
二、地理教学中培养比较思维
比较思维是指通过比较的方式对相同类的事物进行异同点的分析。基于此,在开展地理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对地理问题进行对比思考,以此落实培养学生比较思维的要求。对学生而言,具有比较思维,能够让自己在思考地理知识时,快速找到思考的切入点,并从对比中发现知识的异同,从而实现思考能力、分析能力的提升。
以鲁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三单元的单元活动“分析判断气候类型”的教学为例。例如,在思考如何区别热带草原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时,教师便可以锻炼学生的比较思维。在具体分析时,教师先给出巴马科与孟买的年降水量变化图、年气温变化图,而学生则需要先根据掌握的知识将城市与图分别对应。在完成这一环节后,教师让学生将两个城市的年降水量变化图与年气温变化图进行对比分析,明确两个城市在降水量与温度方面的异同。在分析时,学生可以先明确二者的不同,如热带草原气候的年降水量在750毫米至1000毫米之间,而热带季风气候的年降水量在1500毫米至2000毫米之间。而在寻找二者的相同点时,学生便可以从温度上考虑,如二者都是全年高温的天气。
至此,教师以两种相近的气候类型组织学生进行比较思维的练习,以此引导学生正确感知什么是比较思维,以及怎样运用比较思维,从而完成对学生比较思维的有效培养。
三、在地理教学中培养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指理清知识间的内部关联,做到对知识的框架式整理。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达成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目的,可以采取框架式呈现课程知识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便内化逻辑思维,做到对地理知识的框架式掌握。
以鲁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四单元第一节《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的教学为例。教师应以“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为课程中心,将课堂教学内容分为“陆地水体的组成”与“陆地水体之间的联系”两部分。在此基础上,再具体讲解各部分内容。如在讲解“陆地水体的组成”时,教师便可以按照知识点的呈现顺序,讲解陆地水体的类型、比例、主要作用等知识。再如,讲解“陆地水体之间的联系”时,教师便需要完成对雨水补给、冰雪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湖泊水补给四个重点知识的讲解。
至此,教师按照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了框架式设计。同时,在讲解知识时,教师应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逻辑思维框架,加深学生对逻辑框架的感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综上,在本文,教师以形象思维、比较思维、逻辑思维三种思维为教学切入点,带领学生开展地理教学活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时,教师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有效构建思维模式,同时在应用地理知识时,灵活运用建立的思维模式解决地理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真正建立了地理思维模式,才能够做到对地理知识的灵活应用,才能实现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24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