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历史素养的重要学科,在初中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以统编版初中历史教材的运用为例,对初中历史课堂提问技巧进行探析。
一、趣味提问法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进行问题设计。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三课《皇权强化与近代前夜中国封建社会的危机》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向天再借五百年》。然后,提出问题:1.同学们在听到这首歌后,脑海中会浮现出哪部电视剧?这部电视剧反映的是哪个朝代的历史?2.还有哪些电视剧也是反映这一时期的历史的?3.这一时期有哪些著名的人物?通过这样由浅入深的提问,学生的思绪也被带入相关历史情境中,从而顺利实现了新课的导入。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进行相关历史图片的集中展示,让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有更深入的感受。如在教学隋唐文化的相关历史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呈现与之相关的图片,并提问:在国外也有中国人集中居住的地方,同学们知道是哪里吗?这样就能帮助学生打开学习的思路。
总之,教师应该使课堂上的提问变得生动有趣,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启思提问法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握准确的时机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这样可使问题的效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如:
教师:改革开放后,从我们身边的哪些方面可以看出生活质量的提升?
学生1:我们现在有着十分便利的交通。
学生2:在这个信息化时代里,我们能第一时间了解世界各地的信息。
…………
教师:同学们都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回答得非常正确。
这样的问题可以使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通过这种具有梯度式的问题,让学生的思考由浅入深,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也使学生产生了较高的学习热情,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例如,在教学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相关内容时,笔者注意到学生对当时的历史背景较为陌生,如果直接开展教学,他们将很难产生切身的感受,也会产生许多思维上的障碍。因此,在引入新课时,教师应该先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进行介绍。这样,学生会对有关历史产生更真切的体会,理解难度也将大大降低,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设疑提问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难点和疑点,然后设置具有针对性的问题。例如,教师在讲解重庆谈判的相关内容时,可以设计一些问题来促进学生思考,加深学生的理解。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蒋介石在很早就制订了内战的方针计划,但迟迟不发动战争,这是为什么?在问题的驱动之下,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就可以发现教材对这些问题有详细讲解:一方面是蒋介石不敢直接违背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呼吁和平的心声,另一个方面是国民党集结兵力需要一定的时间。
2.蒋介石为什么要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学生通过思考可以发现这一举动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3.国民党在重庆谈判中的企图异常明显,为何毛泽东还要赴重庆谈判呢?学生通过思考可以得出的结论之一: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一心为了民族的生存而坦然面对各种复杂的情况……
学生在对这三个问题充分思考和分析后,再结合历史教材中的内容,将会产生独到的见解和清晰的思路,从而厘清国共谈判这一复杂的政治背景。学生也可以在材料分析中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为和平而奔走。
实践表明,采取这种教学方式,既符合学生普遍的认知规律,也符合历史知识的特征,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开放提问法
历史是真实存在的,但是为了更形象逼真地开展历史教学,教师可以巧妙地借助问题,创设历史情境。
例如,在教学西安事变的相关内容时,笔者向学生抛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我们是身处这一时期的平民百姓,内心将会有怎样的迫切愿望?如果我们处于当时张学良、杨虎城的境地,将会采取哪些行动?如果我们是当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会怎样应对这个局面?通过这样的假设性问题的提出,学生将会对时局产生深入思考,对各种政治动机做出准确的判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又如,在教学美国内战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进行这样的提问:如果资本家在美国内战前在南方开设纺织厂,将会面临怎样的困境?学生思考后给出了这样的回答:他们将面临生产原料断货的可能,因为此时的奴隶主都选择将棉花运往英国。在这种假设的问题中,学生能够产生最真实的想法,也会收获最丰富的知识。
五、重点提问法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自身学习能力的影响,从而出现减缓学习进度的情形。面对学习过程中的诸多挑战,如果学生不能直接面对,只会让问题不断增多,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能够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水平,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或规律,建构扎实而完善的知识体系。这也意味着初中历史教师应立足于教学重难点,营造思考氛围,从而驱动学生主动思考。
例如,在教学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关内容时,笔者发现有些学生很难理解“英国议会对王权的胜利”这一内容。结合新课标要求来看,这一内容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对此,教师在备课阶段就应将教学的重心放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及其意义”这一部分内容上,然后设计相应的问题,如:能否结合课文内容总结“光荣革命”爆发的背景?《权利法案》中对国王的权力做了怎样的限制?你认为,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对英国的民主政治起到了怎样的影响?等等。
教学实践表明,上述问题的提出,能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深入探究,进而提升学习效率。
总而言之,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该做到巧妙构思、及时发问,应体现问题的有效性,从而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24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