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将自然和社会经济现象的分布特征与相互关系体现在图形或图像上,人们借助地图就能大致了解各个地区的方位,由此判断它们的气候或者其他环境特点。可以说地图是研究地理的重要工具。地图反映出来的区域位置分布、联系以及特征给人们深入理解地理知识提供了依据。以往地理教师在讲课的时候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地理智能的培养,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可以转化为学习动力,初中生刚刚接触地理这门课程,学起来比较吃力。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介绍地图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影像视频,将地图上的主要信息展示在画面当中,由于画面内容色彩鲜明,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一边观看一边沉浸其中,对地理产生了兴趣。这样,教师就可以顺利开展接下来的各项教学活动。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时,教师可以先借助多媒体出示图片,将亚洲与其他洲之间的界限,如海峡、山脉等展现出来。为进一步营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借助动画突出地图的直观表现力,融入鲜艳的色彩,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这样,学生便会产生探索欲,自觉参与到地理学习当中。
二、培养读图能力
读图是地理学习关键技能之一,分析、读懂地图的含义是特别重要的,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多训练学生认真读图,探索正确的读图方法,以此达到教学目标。读图时,要注意一些关键问题。第一,了解地图的基本要素,即比例尺、图例和注记、方向,这些都是读图的依据。第二,了解地图特征。为了能准确读图,在地理课上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准备一些地形图,教给学生读图方法。以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拿出地图让学生找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大致位置。接着,根据位置来判断气候。学生结合之前所学知识及生活经验得出这个区域以热带草原气候为主。然后,教师出示一张气候分布图,以表格的形式展现非洲某地区的降水量与气温关系,其中横坐标代表月,表格右侧代表降水量,左侧代表气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上面的折线来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包括哪个月气温最高、哪个月气温最低,哪个月降水量最高、哪个月降水量最低,以及位置与气候的关系等。在对非洲地理环境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之后,再出示世界各大洲人口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图片,并提出问题:非洲人口所占比例以及自然增长率总体呈现出什么样的趋势?学生通过分析和探究发现,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世界最高,最终得出庞大的人口和落后的经济导致粮食不足、开垦草原和森林以扩大耕地面积导致环境恶化等重要结论。
三、亲自动手绘图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训练学生的绘图能力来强化他们的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样,不仅可以实现知识的灵活运用,还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自然环境》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了解亚洲的地形特点,然后以主要河流分布为主题自行绘制地图。在他们绘制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予以正确指导,包括告诉他们河流发源地的集水区如何在平面上加以体现、如何突出立体感等等。绘制完毕,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作品进行展示。大家在一起进行交流和学习,从而获得更多经验。
总而言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如果能够借助地图等教学工具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不仅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所以,教师要基于地理教材内容,不断探索地图的育人价值,充分发挥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学会解释各种地理现象,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