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探析

2024-07-21 00:00:00黄迪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24年6期

所谓支架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基本方法和简单的流程,让学生应用合适的方法和步骤进行学习,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在支架式教学中,学生可以在教师提供的学习线索及方法的引导下,发现历史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并且通过自主学习,有效地解决学习问题,完成知识建构。支架式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历史教学当中要密切结合学生学情制订教学计划,让学生在支架式教学的引导下,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探索,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历史知识的探究中。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清历史知识的逻辑关系,提升历史综合能力。

一、了解学情,指导学生学习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支架式教学模式时,教师不能武断地用讲解灌输的形式进行教学,要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具体教学内容、教学节奏等因素进行综合性分析,从而使教学更有计划性、针对性和目的性,使学生了解自身学习存在的不足,学会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高效学习。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时,教师可提前了解学生对秦朝统一业绩和开疆拓土等举措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的理解情况,提前设置一些关于秦为什么能统一中国、秦朝的社会矛盾以及崩溃的原因等问题,为学生的学习搭好支架。然后,教师设计小组辩论主题,让学生围绕“秦朝统一全国和秦朝灭亡都是历史的必然”这一主题展开辩论。教师还要对小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指出优缺点。最后,教师对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在本课教学中,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为学生搭建支架指导学生学习,而不是照本宣科地进行灌输式教学。学生在互动中相互分享和借鉴,开阔视野。

二、以问题构建教学支架,促进学生学习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高中学生求知欲望强烈和好奇心强的特点,以问题驱动学生思考,以问题构建教学支架,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时,教师提出问题: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有什么特点?这对于社会发展有什么意义?对历史发展有什么作用?通过这些问题为学生搭建了探究支架,让学生在学习中可以层层深入地探究历史背景,通过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总结,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培养了问题意识。

三、联系新旧知识搭建学习支架,促进学生系统建构知识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过渡,为学生搭建知识探究的支架,这对于学生厘清高中知识脉络、突破学习重难点,都具有很大的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把学过的旧知识和新知识进行整合分析,串联起所有的历史知识点,进而有效地提升历史学习效率。

例如,初中历史教材主要围绕时间顺序介绍在古代、近代、现代所发生的事件,高中历史教材在时间背景、因果、利弊等各种因素的分析上更为详尽。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当中,教师可以整合初高中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建立以政治文明发展历程为核心的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发展特征,然后分析每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最后总结中国历史中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让学生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完成对旧知识的复习和新知识的探究,融合新旧知识,提高学生历史探究能力。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当中,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使学生的历史探究更有针对性和方向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和掌握学习方法。所以,教师在教学当中要根据高中历史教学特点,帮助学生搭建知识支架,让学生高效地学习历史,提升历史学习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