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不仅是高中历史的重要教学内容,而且成为高考历史的核心考点。教师有必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以高考试题为工具创新学生时空观念培育策略。笔者在本文概述高中历史时空观念主要内容和要求,以2023年高考试题为例,分析高考试题中的时空观念考点特征,结合近几年高考历史时空观念相关题目,提出以高考试题为载体培育学生历史时空观念的几点策略,以供借鉴。
一、高中历史时空观念概述
课程标准从五个方面描述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时空观念要求学生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时空进行观察和分析,是历史学科的关键性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任何历史事物的发生都存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学生必须基于高中历史课程形成时空观念,进而理解复杂的历史现象,实现对历史事件背景、起因、经过、结果的客观认识。因此,在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时空观念被认为是学科本质的体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特定时空背景的历史学习,达到高中历史时空观念的四个水平,如:在历史叙述中识别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表达(水平一),使用历史年表、地图和其他方法来描述相关的历史事件(水平二),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概括和说明较长时段的史事(水平三),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分析历史和现实问题(水平四)。教师应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贯彻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积极培育学生时空观念。
二、高考试题中的时空观念考点分析——以2023年高考历史试题为例
课程标准也对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与命题建议做出了说明,如:以考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具备程度为目的。为考查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情况,高考历史愈发重视以核心素养为考点进行试题设计,时空观念由此成为历史高考试题的重要考点。以2023年历史高考试题为例,试题稳中求变,安排了丰富的时空观念考点。比如,全国卷的第24、28、30、31、33、42、44题,全国甲卷的第25、26、28、30、31、32、35题,全国乙卷的第24、25、26、29、31、32、33、34题均体现了时空观念考点。这样的试题设计,增强了高考历史试题的人才筛选功能,同时为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时空观念的培育提供了新思路。
三、以高考试题为载体培育学生时空观念
1.注重基础,梳理时空脉络。
夯实基础是培育学生时空观念的重要前提。常言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属于高阶目标,掌握基础知识属于低阶目标,教师唯有注重基础,使学生充分实现低阶目标,才能指导学生全面发展学科核心素养。要培育学生时空观念,教师就必须注重以时间和空间为线索的历史基础知识教学,指导学生梳理时空脉络。
例如,2023年全国乙卷第26题,以南宋文化活动为背景考查学生时空观。南宋时期,陆游等诗人在各地任职为官的同时,常常刊发自己或先人、师友、乡贤的著述,使得地方官学、民间书院等纷纷增加刻书活动。这究竟对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试题四个选项分别指向“士族阶级”“儒学传统地位”“科举制度”“社会文化水平”。教师可以试题选项为切入点,指导学生回顾“士族阶层的出现”“儒学正统地位的提升”等基础知识,梳理和建立时空脉络。
士族制度虽然起源于东汉,但是在魏晋时期施行九品中正制,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才是士族阶层出现的根本原因。
西汉时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儒学正统地位提升。
隋唐时期,隋文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开创科举制度,唐玄宗完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兴起。
南宋时期,城市中盛行说书演出,书籍流行,知识的传播速度加快,儒学呈现世俗化发展趋势,社会文化水平整体提升。
试题选项体现“西汉—东汉—魏晋—隋唐—宋”时空脉络,教师可以立足此时空脉络,指导学生有序回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国家、魏晋政权更迭、隋唐盛世等基础性知识,梳理重要历史事件时间线索,巩固时空观念。
2.关注转折,把握历史变动。
朝代的更迭中,历史的发展注定不会平静,而是存在许多引起变动的导火索。在此层面上培育学生时空观念,教师应使其关注历史转折点,把握历史的变动。教师可以挖掘高考历史试题时空变动要素,从而实现对历史转折点的有效利用。
例如,2023年全国乙卷第25题,以唐代中后期为背景,结合文人之间流行诗歌唱和之风的社会现象,让学生分析唐朝中后期的唱和之风起源和影响。唐代中后期,文人常以“江南”为诗歌唱和主题,诗歌常出现杭州、苏州等地名,这体现了怎样的历史逻辑?唐朝中后期正是安史之乱的爆发阶段,教师可在题干挖掘“唐朝中后期”历史时空变动要素,进而以安史之乱这一历史转折点为切口,指导学生准确把握唐朝由“兴”到“衰”的历史变动,深化相关时空观念。
唐朝建立于618年,结束于907年,历经289年。618年,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李世民死后,唐高宗继位,武则天参政,其政权结束后不久,唐玄宗继位,选贤任能,开辟“开元盛世”。但在开元年间,唐玄宗怠于政事,安禄山起兵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8年后,安史之乱平定。8年平叛间,许多唐军将领拥兵自重,唐朝政治、军事环境大不如前,开始由盛转衰。8年平叛后,唐朝在内地增设藩镇,形成长达百年的藩镇割据局面,朝廷的统治力量被严重削弱,这是造成唐朝衰亡的重要原因。
教师以历史转折点为支点,简要但全面地带领学生梳理唐朝兴衰线索,再现由“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由“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再由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时空变化,有效培育其时空观念。对于其他朝代变化或历史更替,教师同样可采用此方法进行教学。
3.更新教法,显化历史时空。
“时空”是一个抽象的名词,故而在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时空观念代表一种抽象能力。而在抽象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不仅可运用抽象手段,还可以使用直观工具。
例如,2021年高考湖南卷第12题,在“古代欧洲”时空下,考查学生对古罗马历史事件起因、影响等的理解。早期罗马法规定“债权或债务不可在不同主体间转移”,而后期的罗马法提出替代制度,债权可通过指定等方式发生转移。这反映了古代欧洲的哪些历史变化?教师可在试题讲解期间,利用古代欧洲地图补充教学,同时设计“绘制古代欧洲‘大事件’时间轴”学习任务。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地图回顾古代欧洲历史,并且将“大事件”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整理,显化时空背景下的学习成果,增强时空观念。
总之,时空观念是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体现历史学习的本质,教师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借助高考历史考点培育学生时空观念。教师应发散教学思维,让学生通过梳理时空脉络和把握历史变化优化时空观念。教师还应加强对直观教学法的运用,使学生历史时空学习成果具象化,并以此强化时空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