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与思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所需的重要技能,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需要重点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对此,教师可以将学思融通贯穿高中历史教学的全程,引导学生去分析、探究史料,使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从而有效提升学生探究史料、应用史料的能力,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教学目标。
一、指导学生搜集、辨别史料
在学思融通背景下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需要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搜集、辨别史料。要想在丰富且繁杂的史料中搜集到有价值的信息,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搜集、辨别史料的能力。对此,教师需要从现代教育理念出发,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搜集、辨别史料的能力,从而有效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索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推动学生思维与学习的融合,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搜集、辨别史料的过程中,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第一,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指导学生对教材中的文字、图片等信息进行深层次的探究;第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图书馆查阅历史典籍,从中获取史料信息,然后引导学生将获取的史料信息与学习内容相结合,进而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第三,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借助互联网去搜集相关的史料信息。这样,既能够锻炼学生搜集史料的能力,又能够培养学生整合信息的素养,使学生在学思融合下真正提升自身的史料实证素养。
二、引导学生进行史料互证
在学思融通背景下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史料互证。之所以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是因为在历史研究中一直存在着“孤证不立”的原则。部分史料相对单一,无法为历史的还原提供充分的证明,而且这种缺乏实证的史料还会影响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尤其会影响学生的历史观。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史料实证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实现史料之间的相互证明。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也能够在历史学习中思考史料的真实性,在学思融合中感受更为全面的历史。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eXDnhFtL0ypAdsDUgws7GpZbzPtTE1F5QnNQKRc3LZ0=)》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先向学生展示《时局图》,将学生带领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之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19世纪末中国所面临的民族危机。然后,带领学生学习《马关条约》。但仅通过《马关条约》《时局图》无法印证当时的真正历史。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与之相关的《孔子改考制》《戊戌政变记》等史料,使学生对当时中国的维新思想、传统思想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分析当时的历史行为,进而对不同史料进行分析,真正实现史料互证,从而使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当时的历史,实现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
三、鼓励学生讨论验证史料
在学思融通背景下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还需要教师鼓励学生讨论验证史料。史料包含的信息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与零散性,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入史料时,需要鼓励学生对史料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学生既能够更好地辨别史料的真伪,又能够锻炼思维,实现学习与思维的融合,同时也能够了解更为真实的历史。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时,会讲解到秦朝统治者的暴政,“焚书坑儒”是重要的内容。教师则可以带领学生对这一部分史料的真伪进行讨论、探究。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够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记忆,又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学思融通下培养自身的史料实证素养。
综上所述,学思融通背景下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符合历史教学的要求,既能够调动学生对于史料学习的兴趣,又能够加深学生对史料实证内涵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实现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24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