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视域下初高中思政课教学衔接的策略探索

2024-07-21 00:00严莹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24年6期

近年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备受关注,也产生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依然存在关注整体建设较多,关注具体各学段之间衔接较少的问题,尤其是初高中思政课教学衔接经常被忽略。本文试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教学评价和搭建平台等方面对初高中思政课教学有效衔接的策略进行探索。

一、研读课程目标,推进素养培育的整体贯通

初高中思政课同属于一体化建设中的中学段,虽然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但是课程标准的设定却分别属于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两个不同的学段。通过对比两个学段的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可以发现,两者具有一致性,即都是通过核心素养的培养确立课程目标,而且都强调政治认同;具有进阶性,比如关于法治的素养目标,初中是侧重于理论和价值层面的法治观念,高中则是偏重于行为层面的遵守和执行的法治意识,两者相辅相成;具有延展性,根据初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身心发展特征,初中重点培养学生道德修养、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必备品格和正确价值观,以此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而高中则在原有素养培育的同时延伸和涵盖了科学精神与公共参与等方面关键能力的培养,以此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使之在实践创新中增长才干。因此,我们既要关注初高中学段目标的相对独立性,又要关注思政学科目标的整体系统性,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将总目标和学段目标相结合,建构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育人目标体系,从而更好地落实初高中思政课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以“人民当家作主”主题为例。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一框“生活在新型民主国家”内嵌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民主”之中,主要让学生感受我国民主发展历程,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民主,体会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价值追求。而统编版思想政治必修3第四课第一框“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内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之中,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深刻理解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由此可以看出,初中教学重在感知、体验我国新型民主的优越性,高中则重在理论与精神的升华,其育人目标共同指向的核心素养目标是政治认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二、建构单元体系,推进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

初中设置了六册教材和一本读本,包括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等五个主题,注重通过真实的社会情境进行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强化学生的道德体验、道德实践和法治观念等。高中设置了四本必修、三本选择性必修和一本读本,内容均以模块式呈现,其中必修课程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线设计了四个模块,是培育全体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载体,也是与初中教学内容衔接最为紧密的部分。基于此,思政教师就需要对初高中教材内容的知识体系进行对比,梳理交叉内容,理清初高中教材之间的关系与衔接,在纵向上把握学科教学全局,以“学科大观念”统整教学内容,设置跨学段的大单元教学设计,从而避免低层次的简单重复。

以“我国的经济制度”主题为例。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五课第三框“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比较简单,仅需要学生了解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及优越性即可。而到了高中,这一内容则贯穿了必修2的第一课《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第二课《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这些制度的内容,还要求学生掌握形成这一系列制度的原因及如何完善制度。对此,高中思政教师在进行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就要充分熟悉初中教材,设置跨越两个学段的大单元教学设计,让学生经历从整体到具体的认知过程,形成一个关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内容的整体系统架构,从而实现教材内容的有序、有效衔接。

三、聚焦课程实施,推进议题式教学法广泛运用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基本理念”中提到,要通过议题的引入、引导和讨论,推动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使教学在师生互动、开放民主的氛围中进行。《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提到,要积极探索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促进感悟与建构。

以“行使权利”主题为例。初中仅需要在基础层面理解公民行使权利的界限,知道如何按程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即可,高中则专门从民法角度让学生理解民事权利的界限,并学会妥善处理相邻关系,是对初中知识的细化和深化,重在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在这一主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议题、情境、活动、知识四个要素构成四条线来组织和实施教学。比如,初中段我们可以根据课程目标,设置“如何依法行使权利”的总议题,“探权利边界、思维权之路”的分议题,实现初高中教学方法的一致性。将外出旅行中遇到的现象和问题作为情境,实现学科逻辑和生活逻辑的衔接和统一。并通过观看视频、自主辨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开展活动,体现高中活动型学科课程的特点。再以此为基础设置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引导性问题,将议题进行有序串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生成相对抽象的知识。而高中课堂已广泛使用议题式教学,教师可以将初中行使权利的相关已学知识作为起点,实现教学的有效衔接,而后在“四线合一”中落实法治意识学科核心素养。

四、转变学习方式,推进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提到,义务教育要采取热点分析、角色扮演、情境体验、模拟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让学生认识社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基本理念”中提到,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可见,初高中思政课均提倡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等方式,经历自主归纳、辩证讨论、深度思考等过程,最终实现学生高阶思维的提升。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主题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自主复习九年级上册第八课第一框“我们的梦想”中“新时代 新征程”一目,感受知识的螺旋上升;然后再把学生分成三个自主学习小组,让学生分别以十八大以来的“新成就”“新矛盾”和“新措施”作为主题,搜集和查阅相关资料,并概括归纳,探究思考,从而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关注评价方式,推进多元多维度科学评价

一是要注重过程,采用多元主体、多种方法、多层维度的动态评价。所谓多元主体,是指评价涉及价值观念、学习态度、过程表现、学业成就等多方面,贯穿思政课学习的全过程和教学的各个环节;所谓多种方法,是指要综合运用观察、访谈、作业、纸笔测试等方法全面获取和掌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相关信息;所谓多层维度,是指要从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等方面的获得和落实进行评价。二是活动参与,坚持科学有序评价。初高中教师可以将课前布置任务的完成情况、课堂上学生的发言次数和质量,作为评价依据;也可以联合开展时政点评赛、校园辩论赛等课外活动,以此来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运用能力。三是可以设计学生思政素养成长记录袋,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育人的目的。

六、搭建教研平台,推进有效衔接的具体落实

思政课教师是实现初高中教学有效衔接的主体,但长期以来初高中独立的教学和管理体系阻断了初高中思政课教师之间的联系。所以,必须建立初高中教师之间的有效联系机制。一是制定相关制度。教育部门可以组建初高中思政课教学衔接指导委员会,制定相关政策文件并提供专业性指导,学校也可以制定相关的研讨、培训和评价制度。二是打造教研交流平台。线上可以进行沟通交流和资源共享,线下可以定期组织初高中思政教师的教学观摩和研讨活动。三是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可以组织初高中思政课教师进行集体衔接备课,并将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建立初高中思政课网络共享平台。四是“青蓝结对”,共同成长。完全中学可以在本校建立初高中思政课教师“青蓝结对”机制,其他初高中可以根据区域和办学情况进行帮扶带教,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总而言之,要实现初高中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衔接,就必须深入研读两个学段的课程标准,将交叉点和共同点作为指导,从目标、内容、“教—学—评”的一体化等方面解决不同学段思政课程的断点、堵点、难点问题,做到优化衔接、序化设计、螺旋上升,从而推动一体化建设,让学习成为师生的一场温暖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