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应用

2024-07-21 00:00:00陆春丹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24年6期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集思广益,有效地弥补学生对于某些认识的不足,能够更好地助力学生内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修养和人格修养等。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作用

1.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小组,在小组间实现共同学习。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另一方面能培养其人际交往能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缺点,如果要想提升自我,需要在团队中锻炼,与团队成员相互合作,并取长补短。通过此种方式,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还可以引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在小组进行探究时,学生间能互相帮助,提升自身的创造能力,进而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2.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做到“授之以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小组中承担不同的职责,学会独立思考和分析,进而形成自主探究的欲望和习惯。采取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学生“要我学习”的学习态度转变为“我要学习”。

二、具体的应用策略

1.立足核心素养,彰显教育的育人功能。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与优化,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入手。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教学内容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要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立场。第二,明确教学目标中的价值导向,要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三,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针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并且在此基础上制定具体并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实现知行合一。

2.要最大化地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要始终围绕课程内容体系,保证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同步,同时还应该在教学活动中结合国内外影响较大的事件进行讲解与分析,并且将我国重大事件和理论创新成果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同时,为了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效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突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时效性、新颖性和生动性,使得该项课程能够成为启发学生道德成长的引路灯。

3.要组建高效的合作学习小组。

首先,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划分小组。在划分合作小组的过程当中教师必须充分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既要明确学生已有知识,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以及知识层次等。之后,再结合“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把学生科学合理地划分为不同小组,其中,每组成员约为4~6人。

其次,要选出小组长,发挥其作用。每个小组推举一位小组长,而这位组长须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协调能力和决策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要为每一位小组长设定试用期,试用期结束通过考核方能转正。在这一过程当中,教师要从多方面培养小组长的能力,还要培养小组长的责任感,并且帮小组长树立威信,使其能够在小组活动中发挥表率作用。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适当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发挥学生的特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助其全面发展。而如何开展得更好,是教育教学工作者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