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和加强学生法治意识的策略探究

2024-07-21 00:00:00杨文献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24年6期

我国是法治社会,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和加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法律知识,使其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意识和观察习惯,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提升对法治的认同感。在社会主义法治进程中,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全方位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重视培养和加强学生的法治意识,让每一位学生都知法懂法,做一个守法的好公民。公民法治意识和认知水平的高低,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和加强学生的法治意识,意义重大。本文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出发,对如何培养和加强学生的法治意识进行了探索。

一、加大法治教育力度

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有着极大的提升空间,要培养和加强初中生的法治意识,教师就需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用最简单的方式,将法律知识一点点渗透进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使学生能够逐渐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不做损人利己的事情,并学会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主要场所,因此,教师有必要让学生知晓学校的规章制度,加大法治教育力度,以此约束他们的行为,使其成长为遵纪守法的好学生。同时,道德与法治学科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教师在传授学生法律知识时,可以结合相关案例进行讲解,以加深学生的理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这样,他们才能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逐渐明白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对于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样可以避免课堂氛围过于枯燥,能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使其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在一起,从而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学会运用所学知识。

二、合理设置教学目标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和加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需加强对时事政治的关注,挖掘与时政热点有关的课程内容,强化两者间的联系,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升其政治核心素养。在设置教学目标时,教师要在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基础上,将实际学情与时政热点结合在一起,以实现对教材内容的深入挖掘和剖析,突破重难点,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同时,教师还需意识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拥有更多实践的机会,使其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对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蕴含着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无穷的智慧,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讲解外,还应深入剖析教材内容,挖掘其中的深刻内涵,积极通过多种渠道查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丰富教学资料,在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同时,逐渐强化其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并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能够真正履行自身的责任。这样可以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做好铺垫,并能为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和加强奠定基础。

三、构建多元化的法治课堂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教师需注重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结合,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法治观念,提升其法治信仰。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时,还应注重对其进行心理和思想的辅导,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还应根据所教授学科的教学规律,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使其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增强自身的法治意识。例如,可以通过播放视频、情景演绎等方式,将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展示给学生,使其更好地规范自身的行为,并达到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目标,从而推动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进一步提升。

综上,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复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还应重视对其法治意识的培养和提升。同时,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不断总结经验,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且在日后的生活与学习中,能够用所学知识约束自身行为,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法治社会建设尽己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