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标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程立足核心素养、凸显课程性质、理念与目标。结合跨学科项目学习理念,以“藻类污染”本土化活动为基础,开展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创新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价值观,提升个人品格和关键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跨学科理念;初中道德与法治;项目化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2"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14-0040-02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学科融合”“跨学科主题教学”等概念,要求学校设计占据总课时10%左右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借助“项目化学习”活动展开跨学科实践。促进学科关联性,提升学生学习的综合性,深化核心素养。
一、明确目标,厘清学习活动内容
(一)前期筹备
以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出发,九年级学生的项目化学习活动可以设计在九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学习之后,主要和“共筑生命家园”课时相互呼应,除本学科之外,涉及到的学科知识主要涵盖生物、信息技术、化学学科等,教师组成团队,共同参与项目化学习;学生分组开展活动探究,以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二)内容设计
学习内容主要结合本地曾出现的“藻类污染”事件进行探究。
1.提供资料,预设“项目”。项目式学习活动的关键前提是设计“项目”内容,教师可先出具下述材料:
2.设计问题,鼓励探究。结合上述材料,设计问题:
(1)使用河北省地图,了解石家庄附近的水域特征,分析藻类植物的习性和其他植物的区别等;列举一些较常见的藻类,分析其正面意义和负面影响,猜测未来利用可能。(2)理解藻类植物多样性,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分析藻类植物过度繁殖可能带来的影响;从国家层面说说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政策的重要性。
上述问题仅用作引导,学生可以自行结合小组的兴趣进行探索。
二、多元开展,综合学科基础知识
学生选择不同的方向做出探究,下面仅以两种情况作为举例阐述:
(一)“湖中寻藻”
鼓励学生小组进行实地考查,针对石家庄附近水域进行采样,在真实的生态环境中了解藻类生长环境,观察大自然的美,并获得科学采样的技巧,形成科学精神。主要包括实地观察藻类的成长情况、采集水体不同层面上的水样和植物样本并标号和观察,将采集到的样本进行科学有效的养护。
因近几年生态环境改善,学生的能力受限,即便在教师的帮助下也很难采到合适的藻类样本,对此,教师应引导、鼓励学生使用互联网等方式收集相关资料,起到补充作用。
(二)“治藻峰会”
学生寻藻活动结束后组织“治藻峰会”,结合调查结果,分别在会前认领“渔民”“种植户”“藻类植物巡查员”“环保局工作人员”“环境研究学者”等角色,设计发言,学生在“峰会”上发表观点以及综合治理方案,教师团在峰会过程中以“听证者”的身份认真倾听,并给学生的方案提出建议,“峰会”结束之后进行总结性评价,并结合调查结果和“峰会”心得,撰写生态环境治理的论文。
此次项目化学习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意识到“藻类污染”的风险隐患,强化学生的沟通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此外,还可通过和美术等学科的融合,设计宣传海报,科普有关藻类污染的知识;还可设计藻类植物的开发方案,如制作食物、装饰物等,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三、相关思考
“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是教学改革的热点和重点,每位教师都要有意识地分析学科教材、整合教学经验,深度挖掘社会热点事件或关键性问题,配合学校的综合实践课程或者社会实践活动,展开项目化学习预设和实施,保证课时的同时结合实际情况,有效提升教学实效。宏观角度,新《课标》背景下的跨学科项目学习活动,能够产生以下几方面积极影响:
第一,“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活动能够促进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通过实际的项目,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
第二,“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活动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运用多学科知识提升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等,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与同伴合作,共同解决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非常有益。
第四,“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学生能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跨学科”理念要密切联系不同学科之间的学习活动,在真实的情境中借助不同学科的知识点认知事物或问题、理解其内在规律。新时期的教学应鼓励学生走出教室,接触生态环境,在实践中获取知识、理解知识、探索知识。教师不再局限于教材内的教学,而是和学生一同面对,实现“共生”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