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利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创伤严重度评分法(abbreviated injury scale-injury severity score,AIS-ISS)的护理模式在急诊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湖口县中医医院急诊科于2021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135例急诊创伤患者纳入研究,将2021年3—9月接收的67例急诊外伤患者纳入常规组,予以常规急诊护理;将2021年10月—2022年3月接收的68例急诊创伤患者归为评分组,予以基于AIS-ISS的急救护理。记录2组检查时间、急诊科室停留时间和抢救时间,对2组抢救成功率进行对比,同时观察2组抢救期间不良事件、并发症发生率,并统计2组家属对急诊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结果 评分组检查时间、急诊科室停留时间和抢救时间均较常规组更短(P<0.05);评分组抢救成功率为100%,相较于常规组的94.03%高(P<0.05);评分组抢救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1.47%,明显比常规组的8.96%、13.43%低(P<0.05);评分组家属对急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8.53%,较常规组的88.06%高(P<0.05)。结论 对急诊创伤患者采用基于AIS-ISS的护理模式,有助于缩短抢救时间,提升急诊护理工作效率,抢救成功率较高,并能降低并发症、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可收获患者家属较高的护理满意评价,值得作为急诊创伤的优选护理模式。
【关键词】 急诊创伤;创伤严重度评分法;抢救成功率
文章编号:1672-1721(2024)17-0047-03 文献标志码:A 中国图书分类号:R473.6
急诊创伤患者多表现为软组织大面积损伤,伤情通常较严重且病情可于短期内发生变化,加上急诊创伤患者伤情复杂,若救治不及时或不恰当可引发感染等一系列并发症,导致救治失败[1]。在常规急诊创伤护理中,医护人员主要通过经验与直观情况评估患者具体伤情,而该种评价方式主观性较强,影响病情评估的准确性,对后续急救措施的开展造成影响[2]。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临床医学逐渐由经验、直观型转化为科学、理性型,AIS-ISS由简明损伤定级与损伤严重度评分组成,属于国际认可的损伤评级方式,能以创伤患者生理、解剖等各项指标为依据,可帮助临床准确、规范判断患者创伤严重程度,为医护人员急救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对救治成功率的提升有积极意义[3]。同时,将AIS-ISS应用于急救护理工作中能减少护理人员对医师的依赖,有助于护理人员及时获取患者伤情信息并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工作[4]。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基于AIS-ISS的护理模式在急诊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将湖口县中医医院急诊科于2021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135例急诊创伤患者纳入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湖口县中医医院急诊科于2021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135例急诊创伤患者纳入研究,将2021年3—9月接收的67例急诊外伤患者纳入常规组,予以常规急诊护理;将2021年10月—2022年3月接收的68例急诊创伤患者归为评分组,予以基于AIS-ISS的急救护理。常规组男性41例,女性26例;年龄26~61岁,平均年龄(48.44±10.14)岁;创伤至入院时间34~91 min,平均时间(51.97±24.67)min;创伤原因,坠落17例,交通事故31例,暴力外伤10例,其他9例。评分组男性39例,女性29例;年龄28~65岁,平均年龄(48.69±10.12)岁;创伤至入院时间30~95 min,平均时间(52.36±24.84)min;创伤原因,坠落15例,交通事故29例,暴力外伤13例,其他11例。2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创伤至入院时间<2 h;临床资料完整;无血液、循环、免疫系统疾病。
排除标准:存在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或肝肾功能异常;合并恶性肿瘤;入院24 h内死亡。
1.2 方法
常规组开展常规急救护理模式,即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同时检查患者呼吸及意识状态,给予氧气吸入并做好创伤包扎工作,以医师诊疗方案为依据开展急救护理工作,其间需要及时与医师、患者交流。
评分组开展基于AIS-ISS的急救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急诊科收到急救信息后组织医护人员至现场救治,采用AIS-ISS对患者创伤进行评估,根据损伤部位(腹部、体表、四肢)损伤情况进行评分,分值设定为0~75分,其中26~75分、15~25分以及<15分分别属于危重损伤、重度损伤和轻度损伤。患者入院时由主管医师对患者创伤严重程度进行评分,护理人员据此制定护理计划。(2)基于AIS-ISS制定护理人员排班模式,对于轻度损伤患者,配置N1级护理人员,治疗期间需心电监护;对于意识清醒患者,需要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强化与患者间的沟通交流,利于建立友好护患关系。重度损伤患者由N2级护理人员负责,确保患者呼吸通畅,同时紧急包扎、优先处理其创伤严重部位,开设绿色通道并准备抢救室,控制出血量避免患者休克。对于危重损伤患者,则需要配置N3级护理人员,强化各项生命体征监测,观察患者表现,对其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预测,建立急救绿色通道,引导多部门配合急救工作。(3)基于AIS-ISS安排护理人员排班情况,轻度损伤患者配置1名护理人员进行监护,重度损伤患者配备
2名护理人员进行轮班监护,危重损伤患者配置3名护理人员进行轮班监护。
1.3 观察指标
(1)记录并对比2组检查时间、急诊科室停留时间和抢救时间。(2)抢救成功率。患者经临床救治后创伤均得到控制且生命体征稳定为治愈;患者经急诊救治后创伤显著好转,且生命体征无异常为好转;患者创伤得到改善,但出现严重并发症或存在相关后遗症,生命体征基本稳定为救治困难;患者经救治后创伤无变化且合并严重并发症,救治无效,经患者家属同意后放弃治疗,患者死亡。抢救成功率=(治愈例数+好转例数+救治困难例数)/总例数×100%。(3)记录2组抢救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包括非计划拔管、休克和窒息。(4)统计2组并发症发生率,包括急性呼吸窘迫、脏器功能衰竭、感染、弥散性血管内凝血。(5)统计2组患者家属对急诊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向所有家属发放湖口县中医医院自拟问卷,以急救资源调配情况、救治结果、患者预后为评分依据,总分120分,105~120分、90~104分、75~89分、<75分分别为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急救期间各项工作时间比较
评分组检查时间、急诊科室停留时间和抢救时间均较常规组更短(P<0.05),见表1。
2.2 2组抢救成功率比较
相较于常规组,评分组抢救成功率更高(P<0.05),见表2。
2.3 2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评分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常规组低(P<0.05),见表3。
2.4 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评分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常规组低(P<0.05),见表4。
2.5 2组家属护理满意情况比较
评分组家属护理满意度明显较常规组高(P<0.05),见表5。
3 讨论
给予急诊创伤患者准确、规范的创伤评估方式对患者后续救治方案的制定及预后情况的改善有重要意义。常规急救护理模式中,获取患者伤情主要以临床经验为依据,过于主观化,护理人员只能遵照医嘱开展相应工作,护理工作具有被动性,对护理工作质量的提升造成严重制约[5]。另外,急诊创伤属于突发事件,患者伤情通常较为复杂且严重,以患者直观反应、表面创伤程度作为病情评估的依据会影响评估的准确性,甚至可出现病情误判情况,导致治疗延误,难以有效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随着医疗体系的逐渐完善,AIS-ISS逐渐被应用至急诊创伤患者急救护理中,该评分方式计分较为简单,且准确性较高,能确定患者创伤严重程度,并能据此为医护人员的临床治疗、护理工作提供指导,以确保救治工作的顺利、规范进行,为患者生命提供有效保障[6-7]。本研究结果显示,评分组检查时间、急诊科室停留时间和抢救时间均较常规组更短(P<0.05),说明基于AIS-ISS的急救护理模式能缩短急救期间各项工作时间,这是因为采用AIS-ISS后,医护人员能根据评分快速确定患者创伤程度并完善相关检查,为重度、危重损伤患者开通绿色通道,可减少急诊耗时,为患者争取最佳抢救时间。有研究指出[8],约有1/3急诊创伤患者死于创伤早期,而为患者开展及时、准确的创伤评估有助于确保医护人员掌握患者基本病情,在缩短抢救时间的同时确保患者得到有效救治。本研究结果显示,评分组抢救成功率比常规组的高(P<0.05),表明基于AIS-ISS开展护理可有效提升抢救成功率,为患者生命安全提供有效保障。这是因为AIS-ISS能够根据患者创伤严重程度将其分为轻度、重度和危重3种,能够减少主观因素对病情评估的影响,救治、护理方案的制定均与患者实际情况相符,有助于抢救成功率的提升[9]。对于严重、危重损伤患者,护理人员采取建立绿色通道的方式有助于患者的及时转运,加强相关科室的沟通能够确保患者顺利转运,有助于患者得到快速、有效的救治,可以避免伤情恶化,同时,积极完善氧气支持、静脉通路建设,对于意识清醒患者,护理人员要重视心理疏导工作并加强与患者间的沟通交流,可以减少患者治疗期间恐惧、焦虑心理,增强患者治疗信心,促使急救过程更为顺利,提高临床急救效果[10]。本研究结果显示,评分组抢救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比常规组低(P<0.05),说明基于AIS-ISS开展护理可以控制患者不良事件、并发症发生风险,这是因为AIS-ISS的应用有助于临床对患者创伤情况进行评估,能对护理人员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对于创伤危重患者,能强化护理工作,合理配置护理人员,护理质量较高。急诊科室工作强度较大且复杂,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较易出现人力资源分配不合理的情况,导致急诊科室护理人员分配不足,护理人员于疲劳状态下工作容易出现工作失误,增加护理风险,对患者病情的控制造成不良影响,而在基于AIS-ISS的护理模式下,护理人员可明确患者损伤程度和损伤区域基本信息,进而开展针对性护理,控制护理过程中风险事件,有助于患者病情的控制[11]。本研究结果显示,评分组家属对急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较常规组高(P<0.05),提示相较于常规急救护理,基于AIS-ISS的护理模式可收获患者家属更高的护理满意评价。究其原因,基于AIS-ISS的护理模式有助于医护人员于短时间内分析并评估患者病情,为后续针对性治疗、护理工作提供可靠依据,有助于提升护理工作的针对性,护理效率较高,可确保患者得到有效救治[12]。相较于常规急救护理,该护理模式能对护理人员排班制进行优化,可进一步提高救治效果,减少相关医疗纠纷,患者家属满意评价普遍较优。
综上所述,对急诊创伤患者采用基于AIS-ISS的护理模式有助于缩短抢救时间,提升急诊护理工作效率,抢救成功率较高,并能降低并发症、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可收获患者家属较高的护理满意评价,可作为急诊创伤的优选护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纪春燕,杭英.对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进行急诊综合护理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23):255-256.
[2] 余正莲,余国兰.基于损伤控制理论护理对急诊ICU严重创伤患者抢救成功率的探讨[J].当代护理,2022,3(2):56-59.
[3] 苏晓丽,董文刚,赵江宁,等.基于创伤严重度评分法创伤评分的护理管理模式在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2,19(6):816-819.
[4] 张方园,曹义战,曹林芳,等.院前创伤评分用于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救治护理中的价值[J].山西医药杂志,2021,50(20):2969-2972.
[5] 黄国容.急诊严重创伤患者急性疼痛的个体化评估与干预的护理实践效果[J].疾病监测与控制,2021,15(3):219-221.
[6] 洪小丽.预见性护理对急诊严重创伤患者抢救时间和自发性低体温发生率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1,7(5):130-132.
[7] 张莹,牛俊豪,郑小可.优质护理干预在急诊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21,50(1):373-374.
[8] 殷莹莹.优质急诊急救护理在急诊严重创伤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22):149-151.
[9] 宋秀峰.护理干预应用在急诊严重创伤失血休克患者中的效果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27):3893-3894.
[10] 桂文芳,干文芳.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有效的急诊护理措施和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20,18(26):98-100.
[11] 侯美.急诊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护理要点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14):239-240.
[12] 康晶.护理干预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急诊护理中的运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2):250-251.
(编辑:肖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