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艳
什么是抑郁症?
抑郁症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症状的一类心境障碍,其主要特征是持续的抑郁情绪和对日常生活活动兴趣的丧失。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神经递质不平衡和脑结构功能异常等。心理社会因素包括童年创伤、负性生活事件、应对困难和环境压力等。生物学和心理社会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发展。工作强度过高和高风险的职业人员、老年人和特殊生理期(如产后和更年期)的女性都是抑郁症的高危人群。这些人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生活有较大变化,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和心理困扰。
抑郁症的早期症状
(一)总是高兴不起来
抑郁症患者常常感到高兴不起来。他们可能经历长时间的低落情绪,无法从正常的快乐和乐趣中获得满足感。即使是参加他们过去喜欢的活动,也无法让他们感到高兴。这种情绪的持续存在可能导致患者的情绪不稳定和情感减退。
(二)失去兴趣
失去兴趣是抑郁症的另一个早期症状。患者可能丧失对原本感兴趣的事物的兴趣和热情。他们可能不再对与朋友聚会、参加活动或追求爱好等活动感兴趣,并且可能主动回避这些活动。这种失去兴趣的现象可能导致患者远离社交圈,进一步加剧抑郁情绪。
(三)认知功能损害
抑郁症早期可能伴有认知功能损害。患者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记忆力减退等问题。他们可能难以专注于任务或活动,并且常常感到思绪混乱,难以做出决策。这种认知功能损害可能对工作和日常生活产生负面影响,使患者更加容易感到挫折和自责。
(四)长期失眠
长期失眠也是抑郁症的早期症状之一。患者可能经历入睡困难、睡眠浅或频繁醒来等问题。这种失眠可能与内心的焦虑和不安有关,也可能是其他身体和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的。长期失眠会更进一步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加重疲劳和情绪低落。
对抑郁症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抑郁症是情绪问题,可以自己调节。
事实上,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疾病,不仅仅是简单的情绪波动。它涉及心理、生理和环境等多因素的交互作用。抑郁症患者往往出现情绪低落、失去兴趣、自卑、睡眠和食欲改变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对个体的社交、工作和生活产生严重影响。抑郁症患者需要进行综合治疗,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仅依靠患者自身的调节往往无法解决问题。
误区二:治疗抑郁症要服用多种药物,会危害健康。
药物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抑郁症治疗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药物治疗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情绪状态。然而,药物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在进行药物治疗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史,综合考虑药物的效果和副作用,并进行相应的监测和调整。因此,药物治疗具有明显的效果,并且危害相对较小。
误区三:遭遇不幸才会得抑郁症。
抑郁症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问题,不仅仅与生活中的不幸事件有关。遗传、生物化学、环境压力、社交支持等因素都可能对抑郁症的发生产生影响。事实上,许多抑郁症患者在别人眼中都是生活条件优越、事业有成的。因此,不能仅根据表面情况对他人的心理健康进行评断。
如何预防抑郁症?
(一)学会识别和转化消极情绪
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和困扰时,人们常会陷入消极的思维模式中,产生自责和内疚,甚至折磨自己。此时,最为重要的不是逃避和否认,而要学会理性地识别这些消极情绪,并尝试以积极的方式来应对。当发现自己的思维倾向于负面,或者一旦遇到困难就过度自责时,要有意识地停下来。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部分负面的、易于批评和否定的“声音”,这是人的本能保护机制,以应对可能的危险和困难。但是,当这部分“声音”过于严厉或持久时,就容易形成消极的思维模式,严重时甚至影响自我价值感和生活质量。每当出现自责和内疚的感觉时,可以思考这些想法是否真实、是否合理,以及是否有实际的证据来支持。同时,尝试找出生成这些负面想法的源头,可能是过去的某种痛苦的经历,也可能是对自己过高的期待和要求。理性思考有助于科学地评估自己的思维模式,找到更正和调整的依据。
尝试转化消极情绪。一是从多角度和更积极的视角看待问题,可以通过积极的自我对话练习或进行正面的自我肯定来实现。二是采取实际行动,改变日常生活的习惯和方式,如早点睡觉、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等。三是及时寻求外界的帮助,如果感到自我调整困难,不妨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完全没有消极情绪并不现实,也并不健康。积极与消极的态度并存是人的正常情绪反应,关键是如何使二者平衡而不是消除消极情绪。
(二)多与身边的亲人和朋友进行交流
与他人保持良好的交流可以分享快乐,分担困扰。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开心的事情,想要分享给其他人,与朋友和亲人分享,他们为此感到开心时,会让我们的内心更加快乐。当遭遇挫折和困扰时,身边有人陪伴和倾听,可以帮助我们缓解内心的压抑,减轻精神负担。
与他人交流可以促进我们对事物和人的理解,开阔视野,人际交流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交流来学习对方的知识、经验和智慧,扩展自己的眼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问题。
与他人的交流是社会与个体之间的纽带,可以使我们在社会中有所依托,感到安全和踏实。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我们都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以满足个人的社会需求。这种社会关系对于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压力,防止自我孤立、自我封闭、保持积极心态和生活的乐趣大有裨益。
(三)积极参加各种社交活动
第一,社交活动是建立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是个体与社会紧密联系的桥梁。参加社交活动让我们有机会与人群接触,了解他人,理解他人,进而与人建立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无论是参加朋友的聚会,还是参与社区的活动,都是扩大社交圈子的良好机会。我们可以在活动中交流思想、分享生活、开展合作,从而不断扩大好友圈以和社会联系,形成丰富多元的社交网络。
第二,社交活动是提升个人社交技巧的重要途径。在社交活动中,我们需要倾听、需要表达、需要理解、需要适应和协调,这些都是为了建立良好的互动。这些技巧对日常生活和工作都非常重要。参与社交活动,有助于我们在实践中磨炼和提升社交技巧。
第三,社交活动是拓宽个人视野的有效方式。在与不同背景、不同经历、不同观点的人的交流中,我们可以了解更多的知识。年轻人可以在社交活动中体验社会的多元化,对于己所未见、己所未知的事物产生新的认识和理解。
第四,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不仅能丰富人生体验,更有助于增强自我认知,提高生活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在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体验亲近感,获得归属感和自我实现。我们可以通过交流、分享,甚至是争论,了解自己的可能性和潜力,体验多元化的情绪和情感。
结语
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出现了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疲劳和注意力减退等症状,请及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早期识别抑郁症,并采取适当的干预或治疗措施,有助于患者更好地管理情绪和恢复健康。同时,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重要的预防方法。让我们共同关注心理健康,共同创造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