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其中,语文实践即语文学习活动,具有目标性、情境性、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迁移性等特性,这就决定了语文学习活动可以全面高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系统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设计以语言实践作为中心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借助语言实践连接原有的经验与知识,在学习活动中更好地理解知识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加以运用,进一步落实深度学习的目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教师如何设计有深度的语文学习活动呢?结合多年教学经验,笔者有以下几点看法。
语文学习活动致力于解决真实情境问题,强调学生在真情境里借助自主、合作等方式,迁移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设计符合该行为特点的语文学习活动。
(一)问题驱动
高质量的问题能引发学生思考,让思维之花开得更绚烂。教师设计高质量的问题,应综合考虑单元教学目标、教学的重难点,还要考虑学生的学情、问题的梯度和层次、预设的弹性等。这样设计出的问题,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真实情境
语文学习活动离不开具体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是指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设的,具有情感的课堂学习氛围。笔者认为真实情境就是指贴近学生实际的情境,学生可能在书籍或其他媒介中看到过这样的情境。
(三)综合活动
语文学习活动具有综合性,是个人的语言实践活动,包括听、说、读、写等一系列活动,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的活动中习得知识,提高能力。语文学习活动需要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指引,为了完成这个目标,学生需要理解所学内容,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四)拓展整合
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拓展的方式理解巩固新知识,将新旧知识进行整合,可以将整个单元的文本进行拓展整合,也可以将同一主题的文本进行拓展整合,还可以将同一类人物进行拓展整合。
教师要想精准设计适宜的语文学习活动,还要关注动态的活动过程,如确立学习目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动的反思评估等。笔者以具体的教学实践为例,探究如何设计多元活动,促使学生深度学习。
(一)抓住文体特点定目标
确定学习目标要考虑文体特点,不同的文体具有不同的特点,散文、诗歌、戏剧、小说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学侧重点也不相同。即便是小说这个文体,不同类型的小说,也有不一样的特点,学习目标自然也会有所不同。所以,教师要深入研究文体的特点,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还要结合单元导语和课后的习题进行探究。
以教学《孔乙己》为例,课后的积累拓展里面有一道题:这篇小说以酒店小伙计的视角叙述故事,试着换个视角简单讲述这个故事,看看效果有什么不同。在小说常规的人物、环境、主题之外,笔者有针对性地增加了一个学习目标“体会本文叙述视角的妙处”,让学生换个角度思考咸亨酒店的小伙计“我”是带着作者本人的主观色彩吗,“我”和作者抑或其他看客有什么区别吗?这样的设计可以有效地打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二)搭建活动支架
学生难以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就不会主动参与语文学习活动。教师需要为学生搭建语文学习活动支架,引导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活动支架是语文学习活动的载体,能让语文学习活动可操作化、可视化、具体化,让目标聚焦化、课堂结构化、过程活动化。语文学习活动支架有很多,如资源支架、程序支架、策略支架等。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教师选取支架与搭建支架时,要充分考虑学习目标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例如,《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单元导语明确了教学要求:本单元重点学习略读。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根据单元教学要求,结合文本特点,教师可以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运用略读法把握关键语句,粗知文章大意。
略读这个概念学生经常听到,却并不理解它的意思。单元导语里面的表述“观其大略,粗知文章大意”不够具体,也没有可操作性。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策略支架,帮助学生掌握略读的策略。1.具体指导略读的方法。2.抓关键语句,完成初步略读,粗知文章大意。3.通过思维导图检验学生初步略读的成果。
教师搭建语文学习活动支架,真正实现了从教课文到教策略的转变,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创设真实情境
在真实情境中开展语文学习活动,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真实情境贴近学生的感受与生活实际,是连接课堂和感受生活之间的纽带。真实情境与多彩斑斓的生活接轨,能够拉近文本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在《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散文里,鲁迅先生为我们刻画了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形象。在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个问题:“阿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师据此可以确定课文的教学目标,即认识阿长、了解阿长的形象。为了达成这个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创设如下情境。
阿长是鲁迅的保姆,鲁迅成年后,与阿长失去了联系。鲁迅想找到她,请你结合课文内容帮助鲁迅写一则“寻人启事”。
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仔细阅读文本,了解阿长的性格特点,加深了对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四)自我反思
反思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和结果的重新认识。借助反思,学生可以重新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拓展整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让知识更加系统、精细化,更有利于知识的迁移运用。
反思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反思的方向和具体要求,知道每一步应该怎么做,进而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估自己。笔者认为“阅读任务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反思方式。“阅读任务单”明确每个阶段的要求和具体的量化指标,学生完成“阅读任务单”的过程,就是反思的过程。学生经常进行这样的反思训练,可以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走向深度阅读,为深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语文教学精彩纷呈的活动引发的深度学习充满蓬勃生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深度语文学习活动必定会为语文深度教学带来满园春色。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田家炳初级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