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段习作单元进阶性任务链设计与应用

2024-07-13 00:00:00裴春尖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4年7期
关键词:游览景物习作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开始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其中,进阶性任务链的设计与应用逐渐崭露头角,尤其是基于习作主题的大单元任务群教学的整体设计,成了一种富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模式。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习作板块的编排有了重大调整,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每个学期编排了一个习作单元。习作单元更加凸显习作的目标序列,关注习作表达的内在逻辑,进一步整合了阅读与习作之间的联系,加强了读写结合训练。本文以小学四年级下册习作单元教学为例,旨在探讨基于习作主题的进阶性任务链的设计与应用,开展大单元的整体教学。

一、遵循底层逻辑,设计单元导读

基于习作主题的大单元教学整体设计,底层逻辑是一种以学生的写作为核心,通过整合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内在联系和逻辑性的教学单元的教学模式。底层逻辑让我们在千变万化中寻得根本目标,习作单元的底层逻辑就是本单元要实现的习作要素,也就是要完成的习作任务。阅读整个单元的单元篇章页和习作页,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清晰地感知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和习作要求。通过习作要素的横纵向对比,回溯和展望小学阶段“写景”的习作主题和要求,同时对这一册教材中关于顺序描写的习作要求进行横纵向对比,形成由浅入深的递增学习秩序。

纵向来看,统编教材一共安排了四次写景的习作,三年级上册安排的是围绕一个意思写“这儿真美”;四年级上册安排的是“推荐一个好地方”;四年级下册安排的是写“游记”;五年级上册安排的是“ 即景”。本单元习作,要求学生写出景物的动态和静态美,在写出特色的基础上写出神韵。

横向来看,教师梳理本单元的结构图,确立本单元的习作核心目标,构建习作整体框架,创设“美景代言人”的情境,开展赏自然美景、绘游览线路、当美景代言人等学习活动,制定不同阶段的学习子任务,并以单元过程性评价表贯穿始终,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根据本单元的习作教学目标,教师可以设计“预习性作业”和“探究性作业”。在单元教学之前要求学生预习课文,画出生字词,说出自己最喜欢某一段内容的理由。“探究性作业”包括绘制“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的景点线路图,制作自己去过的景点的游览线路图,最后能够按照游览顺序,完成本单元习作。

在学生课前已熟悉本单元的精读课文、例文和习作要求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单元导读《跟着我的文字去旅行》,带领学生踏上一场充满探索与发现的文学之旅。教师先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写景习作的学情,设计大情境“带你参观家乡的古镇”,让学生为家乡的古镇代言。针对不同游客的需求,如从没来过这里的游客,学生可以怎样介绍古镇;来过一次的游客,学生可以怎么推荐,或者重点推荐哪一处景点。教师通过详细解读单元主题,让学生明白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在于通过阅读和理解文字作品,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培养想象力和审美能力;通过深入剖析具体的课文内容,让学生感受文字描绘的画面和情境,理解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

二、破译习作密码,从阅读中学习表达方法

基于习作的大单元教学设计,使得教学内容更加连贯系统。传统的阅读课文知识点教学往往显得零散,缺乏内在联系,而大单元教学则能够围绕一个主题,将相关知识、技能、方法等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知,更好地从阅读中习得表达方法,理清写作顺序,破译习作密码。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起步阶段的习作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信心,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方法,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对于常见的写景顺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景物的类别进行观察和描写,也可以按照时间变化,空间、方位的变化进行观察和描写。其中,空间、方位顺序又可以分为定点观察与移动观察,如“近——远——近”“远——近——远”,或者“从整体到局部”“从景物到人”,还可以根据游览的行踪移步换景或定点观察。在《海上日出》中,巴金的写作方法就是定点观察,按太阳的变化一个时段一个时段地写,这样的写作特色就是能抓住太阳的颜色、光亮、位置三个方面的变化顺序进行持续观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词“转眼间”“过了一会儿”“到了最后”“一刹那间”等,一边感悟景象的变化,一边了解写法。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中,叶圣陶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移步换景,一处一处地写。教师可以让学生画出叶圣陶游览的主线: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口;结合叶圣陶游览的主线,找出叶圣陶写作的副线——泉水流经的路线。

针对本次习作教学中的子任务“跟着作家去旅行”,教师组织学生阅读两位作家的经典游记,觅得写好景物顺序的钥匙。教学《海上日出》的第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通过朗读、讨论和想象等方式,感受作者笔下的海上日出景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领悟到了巴金先生的文学魅力,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第二课时,教师带领学生在唯美的日出图景中回顾旧知,自主阅读文本的4—5自然段后选择一幅日出图,读文品画悟妙法;接下来,教师让学生当“小解说员”,借助关键词说一说那幅日出图,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最后,教师出示月出奇观图,让学生模仿巴金写日出的表达方法,融入自我情感,进行迁移练笔。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的第一课时,教师通过精美的课程设计,带领学生跟随叶圣陶来到金华游览双龙洞。课堂上,教师让学生抓住明线“作者游双龙洞的游览顺序”和暗线“泉水流经的路线”,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深入体会“按游览顺序写景”的方法。第二课时,教师通过“再现路线,唤醒回忆”“聚焦路线,感受特点”“巧画路线,妙评行踪”三个环节,让学生在语言里感受想象的美丽,在文字里享受体验的乐趣。

三、交流梳理提炼,细化整体任务

任务进阶性整体设计的理念强调教学的整体性、综合性和进阶性。它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仅要考虑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情感、价值观。这样一来,教学就不再是单一的知识灌输,而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也是全面提升学生素养的过程。

习作单元除了一般阅读单元常有的“精读课文”和“交流平台”,还安排了“初试身手”“习作例文”等。本单元的“交流平台”总结了写景的两个方法,一是“按顺序写”,二是“有重点地写”;“初试身手”要求学生按观察的顺序或景物变化顺序写景物;《颐和园》《七月的天山 》是两篇“习作例文”,学生可以从中了解移步换景和按照空间顺序记叙景物的方法。学生要掌握“习作例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在习作中做到描写有层次、有条理、有重点;为了让别人想象得更形象生动,学生还可以在习作中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

针对本次习作教学中的子任务“带你逛逛颐和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习作例文”中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的方法,为学生提供写作支架,重点引导学生关注过渡句的使用,借助过渡句梳理作者游览的路线;引导学生设计游览路线图,理清写作思路。

针对本次习作教学中的子任务“我们去爬七月的天山”,教师以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对游记写作的热情。随后,教师通过“天山路线,我来画”“古镇路线,我来绘”“古镇特点,我来写”等教学环节,扎扎实实地指导学生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

四、聚焦关键能力,走向深度学习

以习作为核心的教学,能够直击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写作是语言表达的最高形式,它涵盖了理解、思考、创新等多个层面。基于习作主题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语言运用的精髓,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中段习作教学应建立在将文章内容写清楚的基础上,同时要保证学生使用语言的规范性。

以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为例,教师首先明确了单元作业目标“美景代言人”,制定评价标准;紧接着设计子任务“跟着作家去旅行”,设计单元整体作业,形成单元作业群;最后聚焦作业目标“美景代言人”,提升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教学习作指导课《习作:游____》,教师引导学生分四个步骤,“回顾单元学习要点,明确主题”“借助游览线路地图,理清思路”“依托文本关键片段,领悟写法”“紧扣单元习作标准,完成评改”,循序渐进地完成习作。在课堂中,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游玩过的地方,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自主修改习作,强化审题意识。

在引领学生完成不同学习任务的同时,教师给学生搭建习作支架,引导学生运用从文本中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为学生扫清写游记的障碍,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从多个角度描写景物的特点,写出自身的感受,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整个习作过程既有趣味又有深度,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妙笔能生花”。教师通过教学设计,提升学生的习作兴趣,聚焦关键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基于习作主题的大单元教学,教师需要整体设计任务进阶,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教师不断探索和实践的教学理念之一。大单元教学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更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与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

作者简介: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麻乍镇二田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游览景物习作
景物描写——雨
景物描写——风
来,一次游览七个世界
写写冬天的景物
游览乘法大观园
快乐的国庆节
儿童绘本(2018年20期)2018-10-31 21:02:40
美术馆游览指南
景物描写要准确
读写算(中)(2016年9期)2016-02-27 08:47:37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