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级学生处在记忆力黄金时期,具有思维活跃、积极表达、乐于合作、勤奋探究等学习特点。诵读是学生学习、积累古诗词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完成古诗词的有效积累。
许多古诗词的题目既能提示诗词创作的缘由、重点,又能突出诗人的情感与主旨。针对中年级学生记得快忘得也快的学习特点,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对古诗词的题目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是采用同类诗题导入,读出古诗词的特点。如《题西林壁》,题诗是古人常用的一种作诗的方式,苏轼的这首诗就是题写在庐山西林寺墙壁上的;教师可以让学生读读三年级下册学习的同样是苏轼题写的一首诗《惠崇春江晚景》,让学生说说这首诗题写在哪儿。这种温故知新的学习方式,能够帮助学生读懂《题西林壁》这首诗题中体现出的诗人作诗的缘由,那就是诗人游览庐山有很深刻的感受,题写下来做纪念。二是采用方法引领,读懂诗题。如《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教师可以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自己熟悉的送别诗,如《赠汪伦》《别董大》等。教师让学生从诗题中找出具有送别意味的关键词,注意诗题中点明的与送别有关的人物,强化对诗题的记忆。
古诗词朗读,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味,读出韵律美。无论是读出节奏还是读出韵味,对中年级学生来说,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在反复诵读中才能达成目标。这种反复诵读,不是一遍遍机械地读下去,而是每次都带着不同的要求、任务,以不同形式去读,如示范读、领读、比读、赛读等,直到学生能够自主读出古诗词相应的节奏、韵味为止。在学生熟读古诗词的基础上,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读通诗句大意。对于一些有难度的词句,学生可以结合注释、插图进行理解,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理解;对于不理解的词句内容,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讨论,培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在古诗词诵读中,学生对同一首作品,从不同角度去品读,所获得的感受、体验也会不一样。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与理解水平,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多元品读,如朗读、吟诵、表演、绘画等,允许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品读,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具体来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举办“聊诗会”,比如,学习《四时田园杂兴》,师生可以在和谐的氛围中,谈谈诗中描写的农家生活,说说现在的农村生活,聊聊时代变化让田园诗成了历史的画卷。此外,教师可以让学生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结合自己的经验与积累,想象属于自己的画面并用语言加以表达。比如,针对《望洞庭》中的诗句“潭面无风镜未磨”,学生可以想象在很大的水面上,风平浪静时的画面,比一比谁想象的画面更有特点。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个性化的诵读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声音,读出对古诗词意境的理解。比如,针对《宿新市徐公店》中的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其中的“追黄蝶”,有的学生读出了专注感,有的学生读出了嬉戏感,不同的读法,融入了学生不同的生活经验,具有个性化理解的特点,很贴合诗的意境——儿童在春光中的天真与烂漫。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熟读古诗词、记住古诗词,还要指导学生开展语用训练。在古诗词学习中,中年级学生的语用训练有很多,如“应景读诗”“诗句补白”“诗文变身”“诗文创编”等,教师需要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学情,有针对性地开展语用训练。比如,在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季节,教师可以让学生诵读应景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千垂下绿丝绦”“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又如,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补白训练,思考山东兄弟在重阳节登高插茱萸时,会想到谁,会说什么,然后把这些内容写下来,锻炼写作能力。
总之,在中年级古诗词诵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积极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丰富语言积累,积淀文化素养。
作者简介:安徽省铜陵市田家炳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