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议题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现实性、争议性和开放性的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该方式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与沟通的能力,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于此,分析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常见的议题类型、议题选择与设计原则,并结合教学案例,具体阐述议题式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
作者简介:张永平(1974—),男,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皂郊中学。
议题式教学是一种富有创新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运用实证性议题、辨析性议题和社会实践性议题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让学生在知识探究、价值引领和社会实践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此外,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学生学习需求,因此,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基于此,教师应积极探索议题式教学的策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议题来开展教学活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常见议题类型分析
议题式教学是一种以结构化学科知识为基石,紧密结合生活情境和社会话题,致力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仅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还强调对学生主动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议题式教学中,合作探究和社会实践是两大核心支柱,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实践平台。
(一)实证性议题
实证性议题的核心是通过实际数据和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学科知识的本质。例如,网络欺凌现象不仅侵犯了受害者的合法权益,也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伤害。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可以“网络欺凌现象及其道德法律边界的探讨”为实证性议题,引导学生从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角度深入探讨网络欺凌现象的本质、危害及法律与道德边界。首先,进行数据搜集与分析。教师要搜集近年来与网络欺凌相关的数据,包括欺凌事件的数量、类型、受害者的年龄分布等,引导学生分析网络欺凌现象的发展趋势和主要特点。其次,加强案例研究。教师可挑选典型的网络欺凌案例,如网络谩骂、恶意造谣、人肉搜索等,引导学生分析其成因、经过和影响,探讨欺凌者、受害者和社会不同角色的责任。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法律法规,整理与网络欺凌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明确网络欺凌行为的法律界定和处罚措施。最后,明确议题目标,引导学生认识网络欺凌的危害性,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和道德观念。通过数据分析和案例研究,帮助学生理解网络欺凌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可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防范和抵制网络欺凌行为,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道德素养。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邀请法律专家或心理健康教师举办讲座,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网络欺凌的危害和法律道德要求。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围绕议题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互相学习交流;设计实践活动,如引导学生制作反网络欺凌的宣传海报、发起网络签名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道德认识和实践能力。
(二)辨析性议题
辨析性议题的重点在于价值引领,旨在引导学生对社会现象和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价值判断。例如,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可以随时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然而,言论自由并非毫无边界,在网络上,人们发表言论时应做到尊重他人,维护社会秩序,遵守法律法规。如何在享受言论自由的同时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成为现代社会面临的重要议题。基于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可以“社交媒体上的言论自由与责任”为辨析性议题,引导学生就“言论自由的价值与限制”“社交媒体上的言论乱象”“社会责任与个人自律”三个方面开展探究,使学生认识到在维护言论自由的同时还应该遵守相应的道德准则和法律法规,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就网络上的言论乱象,深入思考网络空间中的道德和法律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律意识,使他们在维护言论自由的同时积极传播正能量,维护社会和谐。
(三)社会实践性议题
社会实践性议题强调真实社会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这类议题通常涉及社区服务、环保活动等方面,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保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应该从小培养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保行动,为改善社区环境贡献力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可以“社区环保行动与青少年责任担当”为社会实践性议题,引导学生就“社区环境现状分析”“环保行动策划与实施”“青少年责任担当”三个方面展开探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引导他们关注环境问题,积极参与环保行动。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促进学校与社区紧密联系,推动社区环保工作开展[1]。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的选择与设计原则
(一)选择原则
首先,在选择议题式教学内容时,应紧扣课程目标,确保所选议题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治的基本知识。其次,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所选议题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引发他们的共鸣和思考。再次,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因此,在选择议题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和时代特征,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最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因此,在选择议题时,应注重价值引领,确保所选议题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二)设计原则
首先,遵循层次性原则,即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个体到群体,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其次,为了提升学生学习效果,议题式教学应注重互动性,鼓励学生展开交流和讨论,进行思维碰撞。再次,探究性是议题式教学的核心特点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探究和创新,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道德与法治课程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因此,在设计议题式教学的内容时,教师应注重综合性,要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2]。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策略探讨
(一)实证性议题: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发学生实证辩论
议题式教学策略着重于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教师应精心选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议题,例如校园欺凌、网络道德、环保等,引导学生从不同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和热烈讨论。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课堂参与度,深化他们对道德和法治知识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时事热点和社会现象,开展实证调查和辩论活动。如针对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开展实地调查和访谈,随后在课堂上组织辩论。这样的活动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实证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刻感悟道德和法治知识的作用。
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生活需要法律”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法律如何守护我们的日常生活——交通法规篇”为议题开展教学活动。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交通法规在日常生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其次,请学生分享和分析身边因违反交通法规而引发的交通事故案例;最后,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加强交通法规的宣传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为创造安全的交通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教学方法旨在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通过实证调查和课堂辩论,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交通法规的实际作用,提高遵守交通法规的自觉性。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还能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些交通事故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再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让他们围绕议题展开讨论,并记录下讨论结果。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搜集身边的交通法规宣传和执行情况的相关资料,深入了解交通法规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就如何加强交通法规的宣传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议题讨论的成果,反思自己在讨论和调查中的表现,及时改掉缺点不足。这样的反思和持续改进的过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促使学生不断进步[3]。
(二)辨析性议题:注重议题素材搜集,提升学生辩论能力
在议题式教学中,丰富的议题素材尤为重要。其能够激发学生深入分析和积极讨论,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对此,教师应通过多种渠道,精心搜集并整理议题素材,为学生展现一个多元化、真实且全面的信息世界。
在选择议题素材时,一方面,教师要坚持真实性和时效性的原则,以确保学生能够接触最新、最真实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挑选适合他们讨论的议题,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
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合理利用网络”为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享受网络的便捷的同时,人们也面临着网络秩序和道德规范的挑战。基于此,如何在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减少负面影响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对此,教师可以选择“网络世界的自由与边界”作为辩论性议题开展教学活动。
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如网络自由的定义、限制是什么,如何在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减少其负面影响等。为了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教师需要在课前搜集关于网络自由与边界的新闻报道、评论文章,以及网络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的案例,为学生提供讨论素材。此外,教师还可以邀请法律专家或网络伦理研究学者举办讲座,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
在具体的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展示网络影响的正面和负面案例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每组选择一个子议题进行深入讨论;再次,为学生的讨论活动提供支持,组织讨论成果展示和小组点评与提问活动;最后,引导学生总结讨论的收获和启示,反思自己在网络上的行为,并提出改进建议[4]。
(三)社会实践性议题:加强社会实践历练,提升学生的参与感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增强社会参与感和责任感。为强化实践,学校可组织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环保活动和法律援助,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道德与法治知识的作用。学校也可以邀请相关社会人士分享实践经验,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
例如,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积极奉献社会”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社会实践性议题,引导学生参与社区共建活动,锻炼实践能力,使学生深刻理解自身社会责任,培养奉献精神。对此,学校可以和社区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例如:开展社区环境整治行动,让学生感受到环保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进行优秀传统文化宣传,组织文化传承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开展关爱老年人志愿服务,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美德。这样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实践历练的机会,提升学生的社会参与感和责任感,还能与社区形成紧密合作,建立稳定的学生实践基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5]。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不仅强调学生的知识学习,还强调对学生道德观念、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对此,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确保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连,选择丰富多样的议题,同时注重社会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葛保华.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4(3):67-68.
张玲,李文琦.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2024(4):93-95.
施珊珊.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2024(2):33-35.
叶明娟.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的应用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2024(1):21-23.
程训岭.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策略探讨[J].江苏教育,2023(50):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