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艺术指导教学中对交响因素的认识与演绎

2024-07-13 12:51:02林甦
中国音乐剧 2024年3期
关键词:教学实践

林甦

摘要:自21世纪钢琴艺术指导进入中国后,虽然“名”得到了纠正,但在“实”上仍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钢琴艺术指导教学中的现有教学内容并不能满足对于具有交响性的声乐作品进行完美演绎。通过对钢琴艺术指导视域下交响性与交响因素全新认识,提出对钢琴艺术指导者交响性思维的培养、音乐创作技法分析的重视、交响性音效的听觉训练,教授钢琴艺术指导专业学生从创作观念与技法中提炼交响因素、在演奏技法上放大交响因素特征、在人声配合下呈现交响性效果,最终实现对交响因素的完美演绎。

关键词:艺术指导;教学实践;交响因素;《旅行者之歌》

钢琴艺术指导课通常分为三种形式,即声乐伴奏、器乐伴奏和重奏,以针对声乐歌曲、器乐协奏曲、交响音乐、室内乐等不同音乐体裁。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世纪交接之际,随着国外钢琴艺术指导课与相应人才培养的科学化、体系化发展,钢琴艺术指导也逐渐引发国内相关学者的重视,并于1998年、2000年先后在山东聊城师范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召开两届“全国艺术院校(系)钢琴艺术指导学术研讨会”,正式将国内长期以往的“钢琴伴奏”正名为“钢琴艺术指导”,赋予其学术与学科的独立与成熟。

随着国内音乐艺术的繁荣发展,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逐渐对钢琴艺术指导产生了不同的要求,专业领域愈发细化。仍以传统的钢琴技法、作品风格、合作意识、音乐理论等为教学的全部已无法满足对音乐作品的完美演绎,音乐作品分析、音乐观念研究同样是钢琴艺术指导教学的重中之重。本文以马勒的声乐套曲《旅行者之歌》为例,探索钢琴艺术指导教学中交响因素的认识与演绎,继而说明作曲家的音乐创作观念对音乐表演的重要影响,形成钢琴艺术指导下音乐创作、音乐文本、音乐表演三位一体的全新视野。

一、声乐伴奏中的交响因素

钢琴的构造原理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的独弦琴,14、15世纪后楔槌键琴与羽管键琴的相继出现,为宗教与世俗音乐提供了全新的伴奏乐器,器乐才逐渐得以脱离声乐作品分化而出,形成独立的键盘乐器的乐曲。然而在此之前一千多年的音乐世界中,声乐始终以绝对的优势在宗教统治之下迅速发展,无论是宗教中的格里高利圣咏、弥撒曲、经文歌、受难乐,还是世俗中歌谣曲、牧歌,都以声乐体裁为主,仅在世俗音乐中出现极少的器乐作品。从16世纪的音乐作品上标注着“可唱可奏”的字样,不难发现,即便古钢琴得以问世,仍无法逃脱为声乐作品伴奏的境地,声乐与器乐之间仍未相互独立发展,器乐以依附声乐的地位而存在。因此,自管风琴、古钢琴等键盘乐器问世以来,其存在便与声乐艺术相辅相成。时至今日,大量歌剧片段与艺术歌曲仍以钢琴为主要伴奏乐器。

随着管弦乐队的发展与交响乐体裁的诞生,在音乐艺术的蓬勃发展中歌剧院、音乐厅成为主要演出场所,庞大的空间为交响乐队提供了良好的声学环境,因此在歌剧、艺术歌曲等声乐作品中逐渐出现了“交响性”特征与交响因素,为当下的声乐伴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歌剧伴奏中的交响因素

与其他声乐体裁伴奏不同的是,歌剧的伴奏通常以乐队的形式出现,钢琴只是乐队中的一部分,只有在歌剧中部分咏叹调片段进行单独演唱时,钢琴才成为唯一的伴奏乐器。

一般而言,歌剧中的伴奏音乐由音色多样的交响乐队承担,包括木管组、铜管组、打击乐组、弦乐组四组乐器组成,由数十人乃至上百人共同完成。其中又包括短笛、长笛、双簧管、大管、英国管、单簧管、圆号、小号、长号、定音鼓、钢琴、竖琴、木琴、三角铁、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萨克斯等三四十种乐器。想要将如此庞大的交响乐队,由大型音乐厅搬入中、小型音乐会,无疑是异想天开,于是以钢琴为歌剧选段演唱伴奏便成为常见的伴奏方式。在这种情况下,钢琴便必须起到替代和模仿乐队的作用,而这种将管弦乐总谱或声乐总谱中的主要声部压缩在两行谱表而成的便是钢琴缩编谱。

钢琴缩编谱主要出现在19世纪至今,“诸如拉威尔、德彪西和斯特拉文斯基等配器大师们总是先在钢琴上创作出他们大部分杰出的管弦乐总谱,然后才由管弦乐队将其实现。”如钢琴家鲁宾斯坦便在1872年追随瓦格纳后,完成了瓦格纳《帕西法尔》《齐格弗里德牧歌》等钢琴缩编谱。而在音乐市场繁荣发展的当下,由于场地的限制,在大量音乐教学、排练、演出中,使用钢琴代替管弦乐队为声乐伴奏、器乐协奏的情况越发普遍,钢琴缩编的必要性与需求量也随之上涨,为钢琴伴奏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歌剧中的钢琴伴奏,强调的是由乐队伴奏缩编成钢琴伴奏的处理,要求着钢琴伴奏能够将原本交响乐队的伴奏音响效果尽可能地予以还原与再现,从而实现与乐队伴奏时相近的演唱效果。特别是随着歌剧发展,19世纪时歌剧中乐队伴奏的重要性已经与歌唱部分几乎相等,作曲家日益卓越的作曲技术不断为乐队伴奏赋予丰富多变的和声、织体。因此,歌剧伴奏中的交响因素是原交响乐队伴奏在缩编过程中逐渐体现在钢琴之上的乐队音效。

(二)艺术歌曲伴奏中的交响因素

如果说歌剧伴奏中的交响因素是直接源自其原本的交响乐队伴奏总谱,那么艺术歌曲伴奏中的交响因素则源自更为抽象的交响性创作思维及其相应的创作手法。

交响乐是18世纪中期出现的器乐作品体裁,一般泛指为大型管弦乐队而写,富于交响性的各种类型的乐队作品,其核心在于其交响性。因此,交响乐可以包括交响组曲、交响序曲、狂想曲、交响协奏曲、交响合唱作品等等,乐队作品、乐器作品、合唱作品都是交响乐广泛意义上的所涉范围。或更为精确地来说,此类具有交响性的作品,应当称之为交响音乐。艺术歌曲则是欧洲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通过歌唱表达诗词的情感,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同为德奥音乐家最为拿手的音乐体裁,交响音乐与艺术歌曲在德奥音乐家无限音乐才华下不断被推向高潮。于是诸多作曲家的艺术歌曲创作中出现了“交响性”的特点。如马勒的交响曲常与他的歌曲创作密切联系,其诸多“交响乐思”都是从歌曲衍变而来,这也使得马勒的艺术歌曲创作中也常带有交响性思维,常在艺术歌曲中使用管弦乐队的伴奏形式,其《大地之歌》便是一部交响声乐套曲。又如沃尔夫的交响性艺术歌曲,将人声视为乐器的一种,同其他乐器共同组成交响性的整体效果,因此爱德华·汉斯立克曾在1894年《新自由新闻报》12月号上写道:“很多以具有自我意识和解放意识的面孔出现的年轻的天才们,围绕着沃尔夫组成了一个狂热的小团体。他们自称是‘交响性艺术歌曲的发现者,称沃尔夫是艺术歌曲领域中的瓦格纳,如同布鲁克内是交响乐中的瓦格纳一样。”再如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冬之旅》中,鲜明地反映出一种多样性织体形态,其根本便是通过运用交响乐的创作技法对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织体进行了丰富探索。当艺术歌曲进入中国后,这种交响性艺术歌曲同样在国人的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如吴伯超的合唱赋格曲《悼念抗日阵亡将士诔乐》、郑志声的合唱及管弦乐队《满江红》、赵元任的具有声乐套曲性质的大合唱《海韵》、冼星海以《黄河大合唱》为代表的四部大合唱、马思聪的《祖国大合唱》和《春天大合唱》等。

因此,无论是西方的舒伯特、马勒、理查·施特劳斯,还是中国的吴伯超、赵元任、冼星海,都以大量的音乐创作实践和经典的优秀音乐作品证明以交响乐创作技法及其形成的交响性思维进行艺术歌曲创作,已经成为艺术歌曲创作中极为常见的现象。这些以交响乐创作技法或交响性思维创作出的艺术歌曲钢琴伴奏,自然带有交响音乐的“交响性”特点,而艺术歌曲钢琴伴奏中的交响因素便源自于作曲家在音乐创作时的交响性思维,是音乐创作观念的显现。

二、钢琴艺术指导视域下的交响性与交响因素

“交响性”一词在学界内含义众多,如朱秋华认为:“交响性”指一部音乐作品中由于各个声部的均衡、抗衡而产生的和谐的整体效果;王耀华认为:“对交响性一词,最简单的理解可以称为‘音乐中的戏剧性”;张少飞则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表述的考辨,认为当下学界认为的“交响性”一是与乐队作品的“复调写作功力”和“配器写作水平”联系紧密的概念,另一则是与“奏鸣曲”体裁和“奏鸣曲式”结构联系紧密的概念。显然朱秋华的定义是基于Symphony古希腊时期“和谐”“和音”的原意,而王耀华、张少飞等人的定义则是建立在交响乐作为一种音乐体裁诞生后所产生的变体概念。

就钢琴艺术指导而言,在教学实践与舞台演绎中,一首声乐作品的演绎最终追求的不是“复调写作功力”,也不是“奏鸣曲式”,而是一切以表演为目的的“和谐”。因此,为避免概念混淆必须明确的是,钢琴艺术指导视域下的“交响性”是具有实践性、以表演为中心的“和谐的整体效果”之意,而“交响性”作为其最终实现的艺术目的,在钢琴艺术指导教学中是通过对声乐作品中交响因素的准确演绎而得以实现的。因此,如何能够在钢琴艺术指导教学中使学生正确理解音乐作品,在客观认识的前提下完美演绎其中的交响因素,最终实现“交响性”的呈现,是指导钢琴艺术指导专业学生学习具有交响性声乐作品的重要任务。

首先是正确理解不同声乐作品交响因素的差异。歌剧钢琴伴奏与艺术歌曲钢琴伴奏中的交响因素,看似相同,但在钢琴艺术指导视域下却天差地别。歌剧钢琴伴奏中的交响因素,直接源自乐队总谱,是由乐队总谱进行钢琴缩编而来,要想在钢琴伴奏中演绎好其中的交响因素,展现其交响性,只需要回归乐队总谱进行比对即可;艺术歌曲钢琴伴奏中的交响因素,则是源自更为抽象的音乐创作观念,进一步要求钢琴伴奏者追溯作曲家的音乐生平、过往的音乐作品,乃至相关自述、手稿等历史资料。换言之,同为艺术指导、同为交响性声乐作品,歌剧艺术指导虽然也需要了解作品的艺术风格、时代背景、意义内涵,但对音乐创作层面的理解与表现要求较低,更强调歌剧片段本身的内容与戏剧性表现;艺术歌曲艺术指导则需要更注重其中的音乐创作手法、音乐创作观念等内容。二者无优劣之分,但侧重点完全不同,这种差异正是因其交响因素的来源不同。

其次是明确交响因素的演绎要素与目的。钢琴艺术指导视域下的交响性指的是Symphony的原意,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在声乐作品表演时整体呈现出如交响乐队伴奏般的音响效果。因此,实现“交响性”特征的相关要素便是交响因素,构成交响要素的基本便是要有“和音”及其发展、变化,因此演绎目的便是对和声、织体、音色等的和谐呈现。其中主要包括对交响乐队不同乐器音色及其特性的模拟,不同乐器组合所引发的和声音效、织体变化的还原,不同节奏、力度相互补充、相互发展的对比展现,同一乐器旋律发展的统一性把控等等。但声乐作品的根本属性是其歌词的歌唱而不是伴奏的演绎,因此交响因素的演绎还需要将声乐演唱者的音色、呼吸、强弱、音量视为交响乐队中乐器的一种,同时在声乐部分与钢琴伴奏部分相互配合、融为一体的基础上,适当突显人声部分作为主旋律的地位,最终完整呈现出一部声乐作品。

最后是交响性思维的培养与交响因素演绎能力的提升。随着声乐艺术的发展,除了历史上出现的经典音乐作品,现当代同样出现大量新编、新创、改编等不同版本的声乐作品,钢琴缩编谱的演奏能力也逐渐要求着弹奏者具备更高的钢琴演奏能力与更广阔的风格史、和声学、音乐史等音乐理论知识储备。针对具有交响性的声乐作品,则格外强调在钢琴伴奏与艺术指导时具备交响性思维。这种艺术指导中的交响性音乐思维学界暂时没有统一的称谓,但在现有研究成果中不难发现其存在与重要性。如宁翔良子在硕士学位论文中称为“乐队思维”,刘彭称为“交响性音乐思维”,谢贝妮称为“乐队化的想象力”,名异实同。这种交响性思维强调在伴奏时将钢琴视作整支交响乐队,将不同节奏型、和声、旋律进行不同乐器归属的区分,再进行有机结合。此时的艺术指导需要如指挥家一般操控钢琴上的每一个按键,通过左右手乃至每一个手指的不同力量分配、音量大小的控制、左右踏板的运用,充分发挥钢琴独特的音色、宽阔的音域、饱满的和声与丰富的表现力,真正彰显钢琴“乐器之王”的美誉。因此,此时的交响因素演绎能力,不仅仅是要求对音色的模拟、节奏的对比、音响的和谐等,还要求艺术指导具备敏锐的听觉与细致入微的现场把控能力,甚至在一定情况的需要下掌握一定钢琴缩编谱的改编能力。

钢琴艺术指导视域下的交响性、交响因素与理论研究中的定义有所区别,在钢琴艺术指导视域下一切为表演服务、一切以实践为中心,因此从声乐作品出发,其蕴含的交响性特点与交响因素便为钢琴艺术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钢琴艺术指导的专业教学提出了更为细致的专业领域划分。

三、钢琴艺术指导教学中交响因素的演绎路径

在钢琴艺术指导课的教学中,教师通常需要在课上教授学生如何弹奏音乐、如何处理音乐、培养合作能力、了解歌曲风格与背景、熟悉三行谱、掌握不同指法等内容,从而使学生成为一名具有合作意识、掌握相关音乐文化知识、具备舞台表演能力的合格钢琴艺术指导。

通常而言,钢琴艺术指导教学中因为一些和声、织体、人声配合的问题,教师会进行部分音乐作品分析的教学,但这部分很少被视作钢琴艺术指导课程的必要内容。但在交响性音乐作品的钢琴艺术指导中,因为作品中交响性的特点与交响因素的存在,使得在面对具有交响性特点的声乐作品时,音乐作品分析便成为首要任务。具体而言,在歌剧艺术指导中,需要将钢琴缩编谱有意识地进行交响乐队的还原;在艺术歌曲艺术指导中,则还需要进一步对作曲家的音乐创作技法、音乐创作观念进行深入探索。下面以马勒的声乐套曲《旅行者之歌》为例,详细说明在钢琴艺术指导教学中如何使学生能够正确演绎艺术歌曲的交响因素。

(一)从创作观念与技法中提炼交响因素

艺术歌曲与歌剧不同,其钢琴声部并不是旋律声部的附属品,而是同样拥有表达歌曲内容、诗词内涵的权利,是诗与钢琴的艺术体。具有与旋律声部同等地位的钢琴声部,自然是作曲家创作的重心之一。音乐作品的诞生与作曲家的生平、思想、音乐观念密不可分,首先需要让学生充分了解作曲家的生平、音乐创作目的、音乐创作观念与常用的音乐创作技法。

《旅行者之歌》是马勒在卡塞尔担任皇家音乐指导时创作的第一部声乐套曲,由马勒本人作词,整部套曲由《当我爱的人即将出嫁》《清晨我穿过田野》《我有一把炽热的刀》《那双蓝色的明眸》四首歌曲组成。马勒曾这样自我描述:“我是一个三重无家可归的人。在奥地利作为一个波西米亚人,在日耳曼作为一个奥地利人,而在世界上作为一个犹太人,到处我都是一个陌生人,永远不受欢迎。”因此,这部套曲的创作正反映出马勒四处漂流、无所可依的现实与心境。

纵观马勒一生的音乐创作,几乎只有交响乐与艺术歌曲两类,因此在马勒的音乐创作中交响乐与艺术歌曲往往是相互渗透的。马勒共创作艺术歌曲46首,但除了初期的作品,如《少年的魔角》等使用钢琴进行伴奏,其他作品几乎全部使用管弦乐进行伴奏,且始终维持室内乐抒情、私密的特点,所以管弦乐编制都较小。而在马勒的交响曲作品中,旋律的地位分外令人瞩目,其形态丰富多样,包括淳朴活泼的舞曲旋律、舒展明朗的进行曲旋律和马勒式的抒情旋律,通常音域宽大、大起大落、力度变化繁多;在多声织体上倾向于线型进行,各种对位技巧应有尽有;马勒交响曲中的管弦乐队编制极其庞大,但常呈现清澈透明的音色效果,较少使用混合音色,并对弦乐音色有着特别的偏爱,尤其是深挖各种乐器的色彩表现的可能性;此外,在管弦乐中马勒还突出“主导音色”的运用,强调主属功能的调性区别等。

通过对马勒生平、创作技法、创作观念、创作特点的提炼,不难发现,在马勒的音乐创作中,其交响性特征表现为小型的管弦乐编制、弦乐的强调、频繁的力度变化、音色的清澈透明、主导音色的运用、调性区分等方面。

(二)在演奏技法上放大交响因素特征

在演奏钢琴声部时,教师要带领学生反复练习从管弦乐队的总谱到钢琴缩编谱的分析,然后再逐渐进行细致的音乐处理。

首先是交响乐队的模拟。在《当我爱的人将出嫁》中,乐曲的开始由四个小节的引子进入,使用单簧管、三角铁、竖琴进行主题动机的引入,钢琴艺术指导者便需要对这三种乐器进行模拟,除了基础对竖琴和三角铁的跳动性、单簧管的旋律性的模拟以外,还需要对三种乐器不同的音色进行模拟,即竖琴的纯净柔和、三角铁的金属特点、单簧管的优美明朗,可以使用连奏和断奏不同触键方式、不同力度形成音量大小的不同进行区别。

其次是力度变化的突显。乐曲中马勒设计了4/8与3/8拍的交替转换,用以表现主人公内心的纠结,心爱之人要离自己而去与他人结婚的复杂心情。在此处一方面要注意节奏变化下带来的强弱关系变化,从4/8到3/8不断进行反复变化,由2拍变为3拍的不断重心转变,可以通过重音的强化突显节奏的变化,从而表现人物的矛盾纠结。

再次是调性变化的强调。在《清晨我穿过田野》中,整首歌曲呈现D-B-#F的调性布局,引子由跳跃性的持续音展开,从D大调开始;在第三乐段转向B大调,第四乐段再转向#F大调。不同的调性变化是随着歌词内容、人物内心变化而变化,这要求钢琴艺术指导者演奏出不同调性的不同情绪与不同氛围。

(三)在人声配合下呈现交响性效果

上述的交响因素提炼与演绎是基于钢琴艺术指导课中对钢琴艺术指导学生就音乐作品文本而言的学习与弹奏,最终仍要以人声与钢琴的共同配合演绎,从而实现“交响性”为最终目标。因此,教师还需要引导学习者有意识地将人声作为交响乐队一部分的同时,适当突显人声地位。

首先是熟悉演唱者的音色,如较为厚重,则钢琴声部加强轻盈;如较为尖锐,则钢琴声部需要更加柔和;其次是熟悉演唱者的演唱习惯,换气位置、换声点、咬字发音等,存在容易脱离交响音效的部分,由钢琴声部进行缺陷的填补,引导演唱者、弥补演唱者、衬托演唱者;最后是与演唱者的完美配合,学会在演奏时不仅聆听自身的钢琴,还要聆听人声,更要聆听钢琴与人声所形成的整体音响效果。这些钢琴艺术指导领域的专业技能,都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为学习者模拟各种情境,再经过学习者的自身实践最终形成。

由此,钢琴与人声才能在表演舞台上最终呈现出音色的交响、和声的交响、调性变化的交响、力度对比的交响等,最终实现具有“交响性”的作品演绎。

四、结语

交响性声乐作品的存在,为钢琴艺术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更为强调从音乐创作角度出发,对作曲家音乐观念、音乐创作技法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每一个细微的音符都会因其不同意图而产生不同变化,只有充分了解其中的原理,才能真正在舞台上实现完美的演绎。

除了交响性与交响因素,在声乐歌曲的钢琴伴奏中还存在诸多现代技法因素,如新民族乐派的“调式半音体系”、新古典主义音乐的“二部写作技法”、表现主义音乐的“自由无调性”等。这些不同作曲技法,不仅丰富了钢琴伴奏的表现力,同样也为钢琴艺术指导提出了不同风格的不同要求,督促着钢琴艺术指导领域的不断成熟与细化发展。当然,汪毓和先生也曾提出,对艺术歌曲的伴奏应根据作品的内容要求及作品接受者的审美情趣适当注意多样化,不是所有艺术歌曲都必须用钢琴伴奏。这也反面为钢琴艺术指导提出新的要求,不是所有钢琴伴奏都只能按照固定伴奏谱进行弹奏,还需要针对不同场合、不同人群、不同要求进行适当的改编。

这些新问题、新要求、新思考,正是钢琴艺术指导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与专业不断前进发展的动力,因此虽然自21世纪以来国内钢琴艺术指导已经相对而言有了较为长足的进步,但更具科学化、系统化的钢琴艺术指导的人才培养、学科发展、专业建设、教学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化。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交响性与戏剧性的有机统一——马勒艺术歌曲的艺术指导教学研究》2021SJA0405。】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美]阿德勒.配器法教程(上册)[M].金平等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6.

[2]康啸著.瓦格纳歌剧《帕西法尔》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9,12:47.

[3]王耀华.交响音乐与交响乐队[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02.

[4]朱秋华.西方音乐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09.

[5]于希水.中国当代艺术歌曲交响化、国际化刍议——以女高音、合唱及管弦乐队《江城子·弄潮儿》为例[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23(02):93-96.

[6]谢贝妮.论钢琴缩编谱的演奏[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04):95-110.

[7]程蔚.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中的交响性织体特点研究[J].音乐创作,2014(09):167-169.

[8]张少飞.“交响性”考辨[J].音乐创作,2010(05):114-118.

[9]孔越.提高钢琴伴奏者综合能力的方法与手段[J].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0,28(02):179-181.

[10]宁翔良子.威尔第歌剧《弄臣》著名唱段钢琴伴奏乐队思维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10.

[11]刘彭.胡戈·沃尔夫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地位与特色[J].齐鲁艺苑,2009(06):76-79+89.

[12]王文俐.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中的现代技法因素[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02):48-54+69.

[13]李庆荣.马勒的艺术歌曲和交响曲[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2(01):86-88.

[14]汪毓和.关于艺术歌曲之我见[J].人民音乐,1999(09):11-13.

[15]相西源.绿叶衬红花——“全国钢琴艺术指导研讨会”综述[J].人民音乐,1999(03):40-41.

[16]孙国忠.论马勒的交响思维[J].音乐艺术,1988(03):81-88.

猜你喜欢
教学实践
财务业务一体化课程教学的改革分析与实践应用
企业导报(2016年19期)2016-11-05 17:45:12
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的教学实践
低年级卫生习惯的培养
基于三维软件和云班课APP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2:23:49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1:59:29
试论类比推理在高等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科技视界(2016年22期)2016-10-18 16:51:33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57:24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10:24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