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2024-07-13 09:18邓莹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应用型本科课程思政

摘 要:宏观经济学作为专业基础课,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职业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宏观经济学教学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结合中国经济实践,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课堂。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主动挖掘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融合点,完善考核评价方式,将“四个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使命感等思政元素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贯彻落实应用型本科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课程思政;宏观经济学;应用型本科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宏观经济学是经管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以整体经济的运行和发展为研究对象,围绕宏观经济政策和目标展开分析。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1]。应用型本科院校宏观经济学教学更要强调学以致用,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还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社会经济现象,这意味着应当将中国经济实践与宏观经济理论很好地结合起来,因而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结合中国国情,解读当代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历程和经济建设成果。融入大量思政元素是宏观经济学教学的现实需要。

宏观经济学作为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涉及的受众面较广,且一般是在低年级中开设,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会极大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宏观经济学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利益辩护和服务的学科,它是建立在西方国家经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输出,具有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属性。应用型本科院校低年级学生普遍对社会缺乏感性认识,如果不加辨别地学习西方经济学理论,不利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2]。因此,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根据宏观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融入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是贯彻应用型本科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应用型本科院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掌握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内容的基础上,具备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学生培养成理想信念坚定,富有使命感、责任感,具备严谨、积极探求科学真理的学习态度,以及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职业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教学目标主要分为三个层次:

(一)知识传授

知识传授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的第一层次目标。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各种分析方法,具备经济学思维。

(二)能力提升

能力提升是第二层次目标。通过案例分析、专题研讨、小组展示等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国内外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分析解读能力及决策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尤其是具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运用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模型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能力。

(三)价值引领

价值引领是第三层次目标。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解读中国经济的发展进程,分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和地位,培育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学生心中,提升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达到育人树德的目的。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存在偏差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贯彻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任务,所以教师不仅要会“教书”,还要会“育人”。部分教师没有自觉树立教书育人的意识,缺乏对课程思政的深刻认识,认为专业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负责传授专业知识,不主动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重知识传授却忽视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致使“教书”与“育人”割裂开来。且在教学中一味地进行理论灌输,不注重与中国经济实践的结合,不培养学生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分析中国经济的能力,既难以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也不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于社会和地方经济的人才培养目标[3]。

(二)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结合不紧密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基础理论学科,专业性、理论性和逻辑性都很强,因此如何找到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平衡点,将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宏观经济学的课堂就成了难点。部分教师将课程思政简单地理解为爱国主义教育,在课堂上进行生硬地说教,反而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部分教师没有结合宏观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和专业知识点,在开展课程思政时生搬硬套,也使得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不能达到引导学生的效果。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宏观经济学内容比较晦涩枯燥,在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教学中,教师更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将理论知识、模型推理等内容“灌输”给学生,虽然偶尔会穿插案例教学,但还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低年级学生数理基础相对较薄弱,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模型和分析方法,更不用说能够结合中国经济实践,解读中国经济发展,甚至会有很多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教学方式过于生硬、单调,难以对学生形成吸引力,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也就达不到课程思政的效果。

(四)考核方式不完善

宏观经济学的考核方式主要是期末笔试加平时成绩构成,笔试的内容是对理论知识的考核,平时成绩多由考勤和课后作业构成,成绩的比例在不同高校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很少将思政元素纳入考核范围,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也不足,通过这种考核方式很难评价学生是否具备运用宏观经济学原理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也不能确定是否实现了育人目标。

四、应用型本科院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

(一)转变教学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举行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作出了重要指示:要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4]。只有教师明白自身的教学任务为“立德树人”,才能在教学中充分考虑课程思政的融入,主动了解思政知识内容,将思政内容与宏观经济学专业知识进行融合思考,提高课程思政在专业课教学中的融入效果[5]。教师要转变过去重“教书”轻“育人”的观念,认识到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育的重要性,并主动挖掘宏观经济学中的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应以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为重点,强调学以致用。把中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面临的现实挑战融入到专业知识的讲授中,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时政热点、经济热点的讨论,培养大学生对当前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为国奋斗的使命担当。

(二)加强教学内容和思政元素融合

首先是在教材的选择上,应选用合适的教材,如马工程《西方经济学》下册等。宏观经济学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价值观输出,譬如“经济人”假设就与我国“经世济民”的传统文化不相符[6]。而马工程的教材,在每一章的小结部分都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对本章所学的西方经济理论进行评判,引导学生辩证看待,让学生认识到在学习西方经济理论时,应充分考虑中国国情。

其次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思政元素的融合不能生搬硬套,过于死板,应找到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合适的相融点,不着痕迹地融入其中。还要结合中国经济实践,融合时政新闻、经济热点等思政素材,启发学生思考。例如在讲解GDP时,使学生了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增强“四个自信”。在讲解失业时,可将我国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融入其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在讲解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时,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思政元素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各章节知识点思政融入举例如下:

1. 宏观经济指标GDP。思政融入: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绿色GDP、新发展理念的内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 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周期。思政融入:就业政策与就业形势,树立正确择业观、就业观,鼓励创新创业。

3. 消费函数、储蓄函数。思政融入:国民收入增加、消费水平提升,树立正确消费观念。

4.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思政融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及意义,激发大学生责任感与使命感。

5. 宏观经济政策。思政融入:我国采取的保民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增强家国情怀。

6. 经济增长。思政融入:技术进步、自主创新,培养创新意识。

7. 开放经济。思政融入:对外开放、“一带一路”、中美贸易摩擦,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经济成就和面临的现实挑战,激发民族使命感。

(三)创新教学方法

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元化的启发式教学方式,如讨论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比较教学法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 讨论式教学法。通过教师布置主题,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分享,也可让学生提前准备PPT展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设置主题时,要将思政元素同专业知识点进行结合,例如在讲解宏观经济指标GDP时,布置“为什么不能唯GDP论”的讨论主题,引导学生理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2. 情境教学法。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视频等教学工具和手段,在课堂上生动展现我国经济发展历程。如播放各省GDP增长速度视频,展现中国的“增长奇迹”,让课堂“燃”起来。学生能在情境中直观感受我国所取得的经济成就,也提高了趣味性,更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增强学生对经济理论的感性认识[7]。

3. 比较教学法。比较教学法既可以进行纵向对比,也可以进行横向对比。纵向对比是指对中国自身经济发展按照时间先后进行对比,如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横向对比则是把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进行对比,这样的比较式案例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优化考核评价,增加思政考核因素

课程思政视角下,宏观经济学的课程考核与评价要从专业维度向基本素养、职业选择、家国情怀等多维度延伸,使其内化为素质,外化为行动[8]。

一方面要改革考核内容,在考核学生基础知识、专业素养的基础上增加思政考核因素。思政考核因素可以体现在期末试卷中,如设计案例分析题,运用模型分析解读中国经济政策等,将专业知识考核和思政考核因素巧妙融合,并体现了综合运用能力。也可贯穿在教学全过程中,考查学生的品行、学习态度、思想政治素养等。

另一方面要改革考核方式,提高过程性考核所占权重,将平时成绩占比提高到40%,平时成绩则由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的完成度等构成,考查学生是否具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把握。

五、结语

应用型本科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职业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宏观经济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应用型本科院校宏观经济学教学落脚点应当在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教师应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上进行多方面的改革,要转变过去重“教书”轻“育人”,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的融合点,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法,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思政元素也纳入考核,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李研,刘肇民,李志伟,刘柳,郑红玲.应用型本科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3(3):69-72.

[2] 吕凤琴.应用型本科院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J].黑龙江教育,2022(5):60-62.

[3] 楚建英.课程思政视域下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观察,2021,10(41):28-30+40.

[4]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01).

[5] 彭新,王海霞.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模式探索与实践[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22(6):31-37.

[6] 柳江,朱翔宇.关于加强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几点思考[J].甘肃教育研究,2022(10):110-113.

[7] 贺勤志.宏观经济学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路径探析[J].对外经贸,2020(8):126-128.

[8] 葛新宇.“课程思政”融入我国高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研究[J].大学,2021(48):68-70.

基金项目: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校级项目“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KCSZ202203)

作者简介:邓莹(1991- ),女,湖北仙桃人,武汉工程科技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金融市场、金融发展。

猜你喜欢
宏观经济学应用型本科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宏观经济学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宏观经济学的存量流量一致模型研究
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浅析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MBA宏观经济学[HT19.H]教学理念的多维视角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