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琪 李小妹
摘 要: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主线,人地协调观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形成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本文以新生态范式量表为基础并结合中国地理国情和高中生认知发展特征进行中国化改造,构建适用于地理基础教育的人地协调观评价指标体系,涵盖地对人、人对地、人地协调3个一级维度及其下属的9个二级维度;而后,立足于指标体系编制人地协调观课堂观察量表。研究致力于为一线教师科学评价学生人地协调观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促进人地协调观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人地协调观;NEP2量表;评价指标体系;高中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4)08-0003-04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1]。面对不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人们越发深刻地认识到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重要性[2-3]。《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并将人地协调观作为现代公民的必备品格。然而,人地协调观作为人类意识层面对自然环境的态度和观念,在测量评价上的难度较大,教学效果难以把握[4-5]。
早在20世纪,心理学家们已经开始关注人类内隐情感价值观的外显化,量化评价表由此产生,如价值观量表、生态态度和知识量表、环境关心量表、新环境范式量表(简称NEP)、新生态范式量表(简称NEP2)等[6-8]。而后,量化评价也逐渐在国内地理学界兴起,如洪大用、冯麟茜等学者以NEP、NEP2量表为基础开展社会调查[9-10]。在地理教育学界,王民从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地理学及地理教育中的人地协调观出发,剖析人地协调观的重要性及其培养关键[11];黄雯倩、卢晓旭等基于环境意识等量表编制人地协调观量表,并运用数据方法对其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12];王敏润、黄丽元等对于中学生人地协调观培养的路径与策略提出了建议[13-14]。从已有文献可知,大多学者都集中在培养策略的研究上。然而,对于作为价值观念的人地协调观评价及其测量工具实践同样重要。
基于此,本文从人地协调观自身内涵入手,借鉴新生态范式量表(简称NEP2)的理念并结合中国国情与学生认知特征,编制人地协调观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编制人地协调观课堂观察量表,为一线教师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素养提供借鉴。
一、人地协调观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人地协调观作为一种生态观念,在已有的生态意识量化评价表中, NEP2量表因其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成为当代社会地理环境调查的常用量表。NEP2量表主要包括对地球承载极限、自然生态平衡、生态环境危机可能性、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例外主义的看法5个部分,每一部分又进行了细化,共15项指标。作为对人类环境态度进行测量的工具,量化评价表对于中学生人地协调观的量表设计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1.评价指标的维度划分
首先,从人地协调观自身内涵入手进行一级指标设计,根据新课标中人地协调观的内涵与表现,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划分为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3点,作为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维度。
二级维度则在NEP2量表项目基础上进行构建。该量表主要包括地球承载极限等5个部分,下设15个指标。其中三部分与人地协调观有着密切联系,对其的理解可直观反映出学生的生态意识树立程度。另外两部分,人类中心主义是将人类及其利益放在第一位的观念,主张人类优于自然界其他动植物;人类例外主义则认为人类拥有超脱自然规律的力量,可以扭转目前存在的一切生态环境问题;二者分别过分夸大了人类的重要性和主观能动性,是NEP2量表所反对的两种观念。可见,NEP2量表的指标内涵与中学生人地协调观素养的要求相似,对被测者生态意识提出的要求一致。
但通过研究发现,NEP2量表在应用时还需针对具体研究对象进行评估。对于中学生,该量表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面向学生群体的针对性不足,无法体现不同学生环境意识的差异;二是其原有项目无法明确分析学生对待人地关系的态度;三是量表主要目的在于测量公众对于新生态范式的接受程度,对于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不强[13]。因此,有必要对NEP2量表进行一定修改,完善人地协调观测量工具的二级指标。在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上,将原量表中“反人类中心主义”和“反人类例外主义”的专业词汇修改为直观的内涵阐述,方便指标体系的应用。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方面,根据新课标中培养目标的要求,从意识树立、能力评析、方法掌握3个角度层层递进构建指标。综上,构成了3个一级指标及其下设的9个二级指标,如图1所示。
2.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高中地理课程强调“地球是人类发展的资源” [15]。因此,指标具体内容的确定应在NEP2量表基础上突出地理环境的资源性特征,并进行不同程度的水平划分,每个指标项目对应的分水平内容见表1。
该指标体系的特点在于结合NEP2量表及各项目内涵,对原有的人地协调观进行了进一步细化与解读,并以二级指标为单位分别陈述具体内容,从而为课堂观察量表的编制提供借鉴标准,提高测量工具的科学性。
二、高中生人地协调观课堂观察量表的编制及应用
1.课堂观察量表的编制
人地协调观素养培育的关键在于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以人地协调观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结合课堂活动特点,编制教师教学行为课堂观察量表,每个二级指标分别对应教师的教学行为观察项目,共设置9个不同的观察项目。如表2所示。
2.课堂观察量表应用案例分析
以人教版(2019版)选择性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为例,展现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课堂观察量表实践。本节课人地协调观方面的教学目标:“理解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关系,并针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环境问题提出相应策略”。在课程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在地理2第五章中对于可持续发展观、人地协调观的概念有了初步了解;在选择性必修2的第一、二章中,已经学习了区域的内涵及其整体性、关联性特征,意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密切联系,具备一定知识基础。在课标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对本节课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思路如图2所示。
在教学设计的基础上,结合人地协调观量表制定本节课程的课堂观察量表,如表3所示。
综上,本文结合高中地理新课标人地协调观内涵以及中学生的学习认知特征,借鉴NEP2量表的内涵构建了人地协调观评价指标体系;为提高指标体系的适用性,进一步编制了人地协调观课堂观察量表,并进行应用案例分析。当然,为了更好地落实人地协调观量表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测量,教师应贯彻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将评价渗透整个教学过程,凸显“以评促学”和“以评促教”的功能。这将引导教师更加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参与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情境的营造和问题链的设置,创设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探究氛围,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才能得以体现和树立。
参考文献:
[1] 吴传钧. 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J]. 经济地理, 1991,11(3):1-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3] 陆大道. 地理国情与国家战略[J]. 地球科学进展,2020,35(3):221-230.
[4] 詹秀娣,袁孝亭. 高中地理教科书“正确阐明人地关系”的视角及其运用[J]. 课程·教材·教法,2012(4):60-65.
[5] 段玉山,姚泽阳.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几个性质[J].地理教育,2017(2):4-5.
[6] Russell, Weigel, Joan, etal. Environmental Concern: The Development of a Measure[J].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978(12):111-118.
[7] Dunlap R E, Van Liere K D. The“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A proposed measuring instrument for environmental quality [J].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1978(65): 1013-1028.
[8] Dunlap R E, Van Liere K D, Mertig A G,etal. New trends in measuring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Measuring endorsement of the new ecological paradigm: A revised NEP scale[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2000, 56(3): 425-442.
[9] 洪大用. 中国城市居民的环境意识[J].江苏社会科学,2005(1):127-132.
[10] 冯麟茜. 基于NEP量表的生态旅游动机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16):50-53.
[11] 王民.人地协调观及其培养重点解析[J].地理教育,2017(6):4-6.
[12] 黄雯倩,卢晓旭.人地协调观量表的开发与检验[J].地理教育,2023(12):3-6,12.
[13] 王敏润.浅议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培养的路径[J].地理教育,2023(S1):197-198.
[14] 黄丽元,廖伟业.基于人地协调观视角的地理学科德育策略[J].地理教育,2020(9):10-13.
[15] 史培军,宋长青,葛道凯,等. 中国地理教育:继承与创新[J].地理学报,2003(1):9-16.
通信作者:李小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