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量感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在数学课程中有许多与量感有关的知识,因此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量感。阐述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量感的重要性及原则,并从多个方面探讨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量感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
作者简介:王茹(1972—),女,甘肃省金昌市第三小学。
量感主要指人对物体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感觉,是人对物体多方面量态所形成的感性认识,如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轻重等。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量感是较为抽象的概念,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量感,能提升学生数学知识理解能力,提高其数学学习效率。小学阶段数学课程主要包括“数”和“量”两个方面的内容,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注重“数”方面的教学,忽视对学生量感的培养,就不利于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1]。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量感培养的重要性
(一)提高估测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度量虽然并没有被单独地划分为一个单元,但实际上很多内容都涉及了度量的知识。度量是小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必备的一项技能,可见其在数学课程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量感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让其对质量、时间、体积、长度、面积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形成正确的认识,学会运用数学语言清晰描述生活中的一些数学现象和事物属性,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二)培养核心素养
具备量感的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对不同的元素展开分析,并整合各方面元素,进而完成估测任务。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对估测结果进行推理和调整,可顺利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由此可见,量感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这与核心素养理念的要求相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量感对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要求有重要意义。
(三)发展理性思维
量感与数学度量内容密切相关,而度量是数学学科的基本思想之一,既能反映事物的属性,又能够体现数学学科的本质,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量”是一种抽象性较强的概念性内容,学生在学习“量”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其的认识,并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等方式,正确掌握其运用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会运用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了解“量”的本质,形成量感,这有助于他们理性思维的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量感培养的原则
(一)生活性
数学学科具有生活性,其知识内容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量感时也需要遵循生活性原则,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对“量”的本质展开探索,从而让其形成良好的量感。教师在教学中应主动结合生活元素开展量感培养活动,通过运用生活中的物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等方式,使学生对“量”的特点展开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量感。
(二)直观性
“量”并非一个直观的概念,因此小学生很难对“量”产生清晰的认识,在学习“量”的过程中容易判断错误。为此,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量感,教师就要将抽象的“量”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量”的存在,形成良好的量感。教师在培养学生量感时应遵循直观性原则,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增强对“量”的感知,形成量感。
(三)实践性
教师在培养学生量感时还需要遵循实践性原则,合理引导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对一些“量”进行感知,以让学生对“量”形成直观的认识,加深对“量”的理解。教师在培养学生量感的过程中开展一些具有实践性的综合学习活动,指导学生掌握各种估量方法,能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量感[2]。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量感培养的策略
(一)情境导入,激活量感认知
教师在培养学生量感时应从激发学生量感学习需求、调动学生探究兴趣等方面入手,结合数学学科特点,遵循量感培养原则,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相应的素材,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认识“量”。在教学中,教师应寻找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点,结合具体知识内容创设情境,通过情境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从生活的视角对“量”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学生量感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长度观念,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米,了解一些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并学会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在教学中,教师应认识到长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引入生活元素,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从而让其形成正确的长度观念。教师可运用谈话导入的方式引出“米”这一长度单位,使学生了解其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具体对话如下。
师:同学们知道自己的身高吗?
生:1米4、1米55、1米45……
师:大家在说自己的身高时都用了同一个长度单位,是什么?
生:米。
师:那么1米究竟有多长呢?谁能结合生活中的事物说一下?
…………
通过这样的对话,学生能对“米”这一长度单位形成初步认识,并能结合生活中的事物感知1米到底有多长。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并在思考1米有多长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关于长度的量感。
(二)提出问题,展开量感探索
量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为使学生对其形成直观的印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量”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入思考,从而让其有效地理解并掌握关于量感的知识内容。对此,教师可通过设置点拨问题的方式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具体来说,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导学问题,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在深入思考中探寻量感的本质,进而实现量感的形成与发展。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虽然为“数”,但是也涉及了求算面积、计算长度等内容,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指导学生认识大数以及比较数字的大小,既能够深化学生对“数”的理解和认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量感[3]。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本课知识内容提出如下核心问题:一亿有多大?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以往所学的百、千、万等数字单位来解释,以让其对“一亿”形成直观的认识。而在教学“亿以内数的近似数”的相关知识时,教师也可以提出问题:149000和154000中哪个数字可以用“约15万”来形容?这一问题能引导学生进行数字之间的比较,让学生掌握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数学思想,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量感。
(三)设计活动,提升量感体验
如上文所说,学生量感的培养还需要实践活动的支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适当的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亲身体验的机会,能让学生在体验中增强对“量”的感知,实现阶段性提升和层次化发展。基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量感时,教师应在其中融入一些实践元素,设计具有梯度的实践演练活动,以提升学生的量感体验。学生可根据个人的能力水平选择合适的实践任务进行深入探究,这样一来,在完成多个阶段的探究任务后,学生的量感会得到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有效培养。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测量”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本课的教学中要让学生进行相应的实践探索,运用测量的方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以此让其体会到测量的重要性,在测量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量感。教师应在课前为学生准备好各种与测量实践有关的工具,如格尺、绳子、小棒等,并结合课程教学目标,设计梯度性实践任务,具体如下。
(1)如何测量教室地砖的尺寸?用哪种工具测量比较方便?测量方案是什么?
(2)若没有尺子,还可以用哪些工具测量教室地砖的尺寸?这样可以得到准确数值吗?
(3)对比几次测量的结果,分析每次地砖尺寸的测量值是否相同?如不同,分析误差出现的原因。
教师应组织学生以合作实践的方式完成上述任务内容。在任务(1)中,学生可以用卷尺对教室地砖尺寸进行测量,也可以运用直尺对教室地砖尺寸进行测量,这两种测量方式均能测出地砖的尺寸,但是用这两种方法测量地砖尺寸的便捷程度不同,总体而言,用卷尺测量地砖尺寸更为方便。此任务能够让学生掌握根据测量要求选择合适测量工具的方法。在任务(2)中,学生可以选择用绳子测量地砖尺寸,但是用这种方式得到的结果可能会与前面用尺子得到的结果不同,因为这种测量方法属于间接测量,中间存在尺寸估测环节,因此只能获得近似值。在任务(3)中,学生可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对比分析多次测量结果,从中发现有少数测量结果与其他测量结果不同的原因:测量方式不同和读数取值有误差。在这样的实践教学中,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正确使用测量工具的方法,还能了解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这有利于其积累测量经验,形成良好的量感。
(四)引导反思,构建量感体系
思维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重要工具,能为学生量感的形成提供支撑,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量感时应从思维引导和思维锻炼两方面入手。教师在培养学生量感的过程中,要重视组织学生开展思维活动,让学生进行问题思考和总结反思,以帮助其实现知识迁移和认知水平提升。具体来说,教师可根据量感培养的内容和形式,设计相应的反思辨析要求,以此驱动学生与“量”产生互动,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量感。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节课程中不同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的知识是培养学生量感的主要内容。在学生了解并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教师可提出问题:长为4、宽为2的长方形A的面积相当于多少个长为2、宽为1的长方形B的面积?对于这一问题,部分学生会觉得长方形A的长与宽均为长方形B的长与宽的2倍,因此长方形A的面积就相当于2个长方形B的面积。显然,这一结果是错误的。教师应在教学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反思总结,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以纠正学生思维方面的错误,培养学生的量感。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能认识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涉及了乘法运算,两个长方形长与宽之间的关系并不能直接表示其面积之间的关系,正确的结果应为长方形A的面积相当于4个长方形B的面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后反思,能够避免学生走入误区,使其理解面积之间正确的“量”的关系,从而提升其量感[4]。
结语
量感的培养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数学认知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重视起来,对学生的量感进行长期的、系统的培养,引导其积累经验、学习方法,对数学中的“量”形成正确的认识,以此帮助其形成良好的量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量感的特点,分析量感培养的要求,结合生活元素创设生活情境,帮助学生认识量感;设计导学问题,激发学生对何为“量”、如何确定“量”等问题的探究兴趣;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增强对“量”的感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让其积累量感经验,进而形成良好的量感。
[参考文献]
砂国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量感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23(39):83-86.
胡玉清.基于量感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3(15):29-31.
林美凤.基于量感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J].名师在线,2023(17):17-19.
金敏.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培养的策略探究[J].绥化学院学报,2023,43(5):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