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雪芬
摘 要 评价量规是道德与法治学习的“脚手架”和教学的导航工具。聚焦学生的具体学习与生活表现,设计评价表、评分轴并结合争章活动等开发评价量规,通过学生个体自评和基于自评反思的二次评价,展开生活实践并进行三次主体评价,以链接学生生活的持续性评价贯穿课前、课中和课后全过程,引领学生深入反思与实践,通过循环践行强化道德认知,提升问题解决能力。落实“教学评一致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
关 键 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致性;评价量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4)06-0064-03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在评价方面强调“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教学评一致性、表现性评价、分项等级综合性评价”[1]等。评价不单是教学后的作业式测评,也不仅是课堂中的鼓励式互动,而应贯穿于教学始终,以“教学评一致性”调控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而评价量规作为一个真实性评价工具,是对学生的作品、成果、成长记录袋或表现进行评价或等级评定的一套标准。它既是学习的“脚手架”也是教学的导航工具,连接着教与学。[2]其设计与应用有助于教师落实道德与法治课标的评价建议,更好地发挥评价的育人价值。对此,我们立足具体的教学课例进行了创新性探索。
【案例1】“生活离不开他们”第二课时“感谢他们的劳动”(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设计:进一步感受生活离不开每一位劳动者,感悟每一位劳动者的艰辛,体会劳动者的敬业精神,形成必备的道德修养;在生活中能自觉用实际行动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尊重和感谢劳动者,逐步具有小公民的责任意识;能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敬业等,形成政治认同[3]。
围绕这一目标设计,在感悟“每一位劳动者的艰辛”板块,执教教师从劳动者的艰辛,不被理解,不被尊重的角度切入,设计了“感谢他们的劳动”“一表三级评”的评价量规(见表1)。聚焦具体的行为表现,引导学生反复展开反思评价。每一级评价表包含五个不同区间及相应得分,即“完全符合、基本符合、有时符合、偶尔符合、不符合”。
在“二级评价表”形成过程中,聚焦典型情境“观察生活图片,我们怎样做可以减少剩饭剩菜,图书乱放的现象;快递小哥送餐迟到20分钟,不小心打破玻璃杯子,你会怎么做;结合调查采访,想一想,尊重感谢劳动者的方式还有哪些”,引领学生共同拟定量规标准。
指导语:根据自身行为自行评定等级,在适合数字上画圈。
具体的评价指标设计分阶段进行:首先,从个体对保洁阿姨感谢的日常行为表现上,引导学生对照表1进行自评,即一级评价;小组合作讨论,自主制定评价标准,形成二级评价表,开展同伴互评,即二级评价;最后,整合各组观点达成评价标准共识,形成班级三级评价表,全班共同践行21天后再进行自评、同伴互评、家长评。这一过程注重将学生作为评价标准的制定者和行为的反思者,切实发挥评价本身即学习与道德发展过程的价值。
新课标关注学习评价的多元综合性,评价原则强调素养指向和过程导向,坚持以评促教,重视表现性评价,力求评价更为客观,全面关注学生学习历程中评价主体带来的影响。这一评价量规设计引领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强调个人评定为先、小组同伴评价为主,并引入家长等多元评价主体。“三级评价表”量规梯度呈现,成为课堂学习走向生活、社会实践的载体。同时,含有区间评价标准,意在向学生传递一种目标引领,即道德修养、责任意识形成是一个不断增值、循序渐进的过程,而非两个极端,让学生感受到这是通过努力践行可以实现的目标。最终,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对评价结果作个性化、发展性解读,如同样是基本符合,同样是4分,但表现背后原因各异,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具体表现作出精准分析,才能为接下来的“教”与“学”提供方向指引。
【案例2】“有多少浪费本可以避免”第一课时“餐桌上的浪费”(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设计:感受浪费现象无处不在,积少成多现状严重;体悟浪费粮食的后果是对资源的浪费、对劳动者的不尊重、对环境的污染;知道避免餐桌浪费具体可行的方法,并能在生活中践行。
本课学习重在学生的生活践行表现,整课评价量规以“光盘行动自评轴”(见图1)为载体,在课堂中循环多次呈现。“光盘自评轴”由“0-10的数字组成,分成三个区间0-5为没有光盘、6-8为基本光盘、9-10为完全光盘”。组织教学时,将评价标准前置,引导学生知道做这件事的目的,以及将达成什么样的表现目标,为学生的课堂探究提供明确指引。
课堂上,教师呈现校园光盘的真实画面,提出自评支架“请你根据中午午餐光盘情况,悄悄地真实地在自评轴上打个分,圈一圈或勾一勾。”学生自评完毕后,自然会发现“全班做到完全光盘的同学并不多”这一实际情况,教师顺势引出在践行光盘行动时容易被忽视的浪费依然存在的问题。
在课堂结束环节,小组合作讨论提炼多种避免餐桌浪费的具体做法后,教师再次给出自评支架“经过刚才的学习,请你再次拿出自评轴,给今天晚餐光盘情况打个目标分,标上五角星。”反馈显示,所有学生的目标分高于课前的自评分。最后,延伸到课后21天好习惯养成打卡(见图2),请学生打卡记录自己每天的三餐“光盘”表现。四周后,第三次对照“光盘行动自评轴”进行自评,同伴互评,家长评,检测是否能做到“完全光盘”,引领下一阶段的习惯坚持。其中卡单背面是与节约粮食相关的电影、书籍推荐,既丰富了卡单形式,又拓宽了学生视野。
“教-学-评一致性”强调评价贯穿教学全过程,评价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活动。“光盘行动自评轴”评价量规通过适时嵌入学习活动的关键环节,在循环中有进阶。从根据原有生活习惯自评到学有所得后的目标预评,最后习惯打卡评价实现层层进阶强化,统整整个学习实践过程。其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首先,课堂伊始采用内省式自我评定。过去的生活已然过去,但不经意间的举动、不以为然的态度恰恰是最原生态的道德表现。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再现曾经的场景和当时的感受,通过“真实自评”引导学生审视自身的行为表现和态度,引发“自我内省”。这正是促进学生德性生长的有效手段,能够看到之前生活中的不足,并会产生想得到具体应对方法的强烈心理期待感,“自我内省”式个体评测能有效驱动学生改善今后行为的动力。
其次,课堂结束前二次呈现“光盘行动自评轴”,引领学生围绕光盘目标作出自我期待评定。课堂中,学生通过分析餐桌上的浪费现象,了解浪费积少成多、无处不在的现状。在主情境中,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浪费带来资源耗费、不尊重劳动、污染环境等后果,开展金点子大讨论,引导学生探究如何避免餐桌上的浪费,懂得养成节约粮食好习惯的重要性。经历这一学习过程,当再次面对“没有光盘、基本光盘、完全光盘”的评定标准时,学生自然会反思自己先前行为造成的不良后果。此时展开目标式评定,学生手中有方法,心中有期待和决心,自我目标提高,并有意愿和决心付诸行动。
在此基础上,将评价延展到课后实践,四周习惯养成式打卡水到渠成。学生不会将其视为一种负担,当经过长作业后再开展第三次互评。如此,“行动自评轴”在整课循环应用,不断强化学生的获得感。
【案例3】“做聪明的消费者”之“买东西的学问”(四年级下册)
本课包括四个内容“学会看包装、避免购物小麻烦、购物讲文明、维权意识不能少”。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指向:通过观察辨析、观看情景剧等,探究食品包装,关注和了解食品包装信息,知道读懂这些信息能让自己的生活更安全更健康;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认识各种包装标签背后的学问,建立买东西看包装的意识,为购物实践奠定基础;在情境中参与购物实践,养成良好购物习惯,综合运用所学购物常识与技巧,做文明消费者。第二课时目标侧重学生消费过程中法律意识的培养,以及沟通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执教教师“购物小达人”争章活动贯穿教学活动始终,分项并进,促进综合素养落地(见表2)。以“章”为评价量规统领整课教学,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以争夺“安全章、健康章、文明章”为主,第二课时进行“维权章、技能章”争章,五章集齐即成为购物小达人 。
评价量规设计与应用充分关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性、实践性、综合性特点,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内容相融合,将学习问题与学生生活情境实现有效链接,使学生能够将道德与法治知识内化为意识,实现认同,进而转化为外显行为,形成解决生活问题的综合能力。[4]诸如此类的“小达人”争章评价量规设计,注重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引领学生层层深入展开探究与体验,学习并掌握购物的相关常识和技巧,在认知、理解、实践、体验中获得解决的能力,内化于心并自觉践行。同时,注重为学生提供多种任务支架,让学生置身真实的生活情境开展体验,完成认识,解决实际问题。争章分项评价贯穿学习全过程,着力提升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促进素养培育落地[5]。
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需要依托于生活与实践,从“我”到“我们”,再到“未来的我与我们”,接续学生未来美好生活。以上三种具体的评价量规“表、轴、章”,都注重学生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形成的过程性、梯度性,和生活的实践性,以持续性的评价接续学生未来发展。“教-学-评一致性”有助于引领道德与法治教师建立“教是为了学”的意识,通过架构合理科学可操作的评价量规,促进核心素养落地,我们将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4,49-52.
[2]王洁.研究性学习评价量规浅探[J].山东教育,2014(12):28-29.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35.
[5]祁伟东.新结构教学评框架下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以第二学段为例[J].中小学德育,2023(11):54-56.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