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培工 赵倩韵
摘 要 文化自信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涵,媒介文化素养是数字化时代学生的基本素养。借助新媒体技术,在高中班会课上通过主题导入,认识媒介文化现象;价值辨析,探究媒介文化属性;具身实践,提高媒介文化素养,引导学生做数字时代的合格“原住民”。
关 键 词 文化自信;媒介素养;班会课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4)06-0018-04
①本文系2021年度广东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重点课题“文化自信视角下高中媒介素养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编号:2021ZQJK125)成果。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1]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文化自信的主要内涵包括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自信、对中国现实发展道路的自信、对中国未来发展前景的自信。[2]文化自信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涵,而媒介作为文化的载体,培养中学生的媒介文化素养就显得非常重要。
中学生正处价值观建立的关键期,一方面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新兴媒体接纳程度高,容易接受外界信息,这对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大为有益;另一方面因阅历所限,分析判断能力尚待提高,易受不良信息诱导,建立错误价值观,乃至因此步入歧途。班会课作为学校德育的主阵地,在引导学生抵御不良信息侵蚀,提升学生媒介素养和文化自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广东实验中学多年来秉承“爱国、团结、求实、创新”校训,勇当“先行区里的先行者”,坚持以培养有世界眼光和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学子为己任,既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开眼看世界,又引导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侵扰中坚守家国情。为此,笔者尝试基于信息技术教学环境,通过组织开展“文化自信与媒介素养”班会课,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辨识和使用媒介信息,重识中华优秀传统,建立强大文化自信,做一个数字时代的合格“原住民”。
由于班会内容涉及较多的媒体运用,我们选择将班会课安排在新媒体信息网络教室中进行,力图通过沉浸式的教学环境,利用丰富的媒介互动工具,引导学生参与媒体信息搜集,积极协作交流,引发思维碰撞,培养创新使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创作的能力。
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承载。阅读、写作、娱乐等等,是人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文化活动。在这个意义上,学校教育是人类文化生活的最重要方式。互联网普及使用以来,新媒介的蓬勃发展使得媒介不再只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工具,而是无所不在的环境。[3]媒介以其聚合、统整图像、声音、文字等功能,深入介入人类文化,对学校教育产生深远影响。高中生尽管身处校园,但探知外界的好奇心和自我意识的觉醒,让他们不自觉地通过计算机和智能手机等媒介参与现实生活,传播流行文化,因此,对他们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有着现实的迫切性。
为此,结合培养学生文化自信这一学校德育的时代课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媒介”及其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笔者在班会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了解有关“媒介与文化”的资料和新闻,并在班会课上分享交流。通过分享,师生共同挑选出两条最具代表性的相关新闻:
一是有消息称我国第一代网络直播“顶流”李子柒的视频号在停更两年后,在抖音、微博、快手三个平台总计掉粉834万,但仍然有将近一个亿的粉丝量。与国内几大平台相比,海外YouTube平台数量不降反升,粉丝订阅数从1500万增至1770万。她在YouTube首页置顶的一条有关年货小零食的特辑,观看次数已经达到1.26亿次。
二是去年以解说文学和文化现象见长,却长期默默无闻的董宇辉突然“一夜成名”,以不可思议的速度红遍大江南北,成为第二代超级主播,引发各种立场和角度的解读。
针对这两则新闻,我请同学们分析讨论几个问题:一是从这两则新闻中你看出了什么共性?二是两代直播“顶流”的成名都借助了抖音等新兴媒体,从这个角度看你对媒介的认识是怎样的?三是以身边事例说明媒介具有传播文化的功能。同学们在思考、讨论后,对上述问题进行了逐一回答。
他们认为,两则新闻都凸显出中国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能得到不同国家和民族人民的认同和欣赏;两则新闻事件的主人公都依靠新媒体才得以成名,说明新兴媒体具有传播文化的强大功能;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以各种各样的媒介传播文化的现象俯拾皆是,比如旅游景点的推介广告,各国的历史题材电影,我国网络游戏里的“国风”游戏,大城市里各地各国的特色餐厅等,都是通过各种宣传介质传播文化的很好例子。
通过这样的讨论总结,同学们认识到媒介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工具,借助各种媒介的承载,各国各族人们交流文化,沟通感情,增进了解,对建立正确历史观和文化观都殊为有益。与此同时,同学们通过搜集信息,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比如有的同学对于李子柒在国外的影响力感到震惊,而对于其制作的年货小视频在国外的受关注程度更是感到“不可思议”。他们没想到我们生活中熟视无睹的东西,在世界人民看来竟是如此新奇有趣,从而激发了他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更多关注和认同。这一方面说明我们对自身文化的认识有严重偏差,另一方面也说明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既是时代要求,也已刻不容缓。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同学们不仅建立了对媒介的具象认识,形成了对媒介的形象感知,且深刻体会到媒介在传播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通过各种介质和途径,去宣讲、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
文化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状态的反映,是一个人、一个社会团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产生活的习惯的定性,在属性上具有民族性、社会性、系统性、阶段性之分。这告诉我们,从来没有一而统之的世界文化,文化必然镌刻着各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留下的烙印,尊重并扬弃,批判地吸纳世界优秀文化,才是正确的对待文化的态度。
当前,从国际发展的趋势看,倡导文化自信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激烈竞争的必然要求。尤其随着知识经济、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文化更成了国际竞争的新焦点。[4]从这个角度说,引导学生正确辨识、解读世界媒体中的文化信息,自觉抵制源于偏见的西方文化陷阱,成了当前我国学校德育最为严峻的时代课题。
为此,在上述班会环节的基础上,为提升学生对媒介的全面认识,学会批判性地分析和接收媒介信息,笔者播放了三则报道,提示学生从媒介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思考和探讨文化的属性问题。
一是随着抖音海外版的迅速风行,其在APP下载排行榜上多次位列全网第一。这引发美国议会的恐慌,他们强烈要求政府介入,强行收购TikTok。在他们看来,TikTok的风行是一种文化侵入,并认为这是中国政府行为。其实质是,TikTok的存在会暴露美国民主的真相,同时对传播中国文化有助力作用。在这样一踩一捧的效应下,美国民主会加速走向没落。
二是好莱坞电影曾长期作为世界电影标杆,产生了无数爆款作品。1994年,好莱坞大片《亡命天涯》引进中国后,凭借大制作、大场面和惊险刺激的剧情,横扫一众国产电影,成为当年票房冠军。后来的《泰坦尼克号》《阿凡达》《速度与激情》等,无一不引发观影潮。然而,在风行世界电影市场几十年后,好莱坞电影已经开始不吃香了。有分析认为,相比于债务危机和美元体系的崩塌,近年来世人最为明显的感受是美国文化的全面崩盘。
三是随着各种新兴媒体的广泛使用,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英美主流媒体如BBC、华尔街日报等在报道中国新闻时,不但刻意选择歪曲事实或断章取义的视角,而且在画面剪辑上特意运用滤镜等科技手段,灰化原本鲜活亮丽的中国景色,目的就是丑化中国,抹黑中国,不让其他国家的人民看到一个真正的中国。
针对上述三则信息,学生们纷纷展开讨论,最后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媒介不但具有强大的传播功能,而且在不同价值观的框架下,其传播的文化信息还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特性。比如美国电影通过具有强烈对比度的艺术表现形式,以打造英雄形象如超人、蜘蛛侠、美国队长等方式,向世界各国强行“植入”美国文化,传播所谓“普世价值观”,其实质是以“夹带私货”的方式,占领世界文化的“控制台”,以图控制各国人民的精神世界。二是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力量的增强,我们已完全可以生产、制作出媲美美国大片且中国元素鲜明的高水准影视剧目,比如《流浪地球》等,在给人民带来高质量精神产品的同时,向世界输出具有中国叙事色彩的民族优秀文化,向全世界人民介绍、推广一个真实的、真正的现代化的中国。
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辨析,学生批判性思维得到发展,学会了以辩证的眼光分析信息、审视世界,媒介批判素养大大提高。同时,在对比中外文化现象时,他们学会了从更客观全面的角度来解读民族文化,审思中国发展,既不固步自封,也不盲目崇洋,从而形成对世界文化和民族发展道路的科学认识。在此过程中,他们学会了以剥离滤镜的方式,排除外界不良信息的干扰,建立对中国发展道路和制度的认同,构筑了文化自信的基底。从去年底开始,我国陆续对欧亚等多个国家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这一方面证明了政府对中国道路的自信,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已经跳出了西方世界为我们精心设计的“自证陷阱”,以从容的态度,通过自己的方式来传播中国文化,扩大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这对学生建立文化自信是强大助力。
如前所述,文化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状态的反映,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创造灿烂的现代文明,推动文化发展和创新,既是我们的生活内容,也是我们的文化责任。我们有理由通过各种现代传媒手段,记录、创造和传播我们的文化生活。
为此在前两个环节结束,学生对媒介与文化的关系有了更为具象和深刻的认识后,笔者要求他们阅读以下两则有关传统文化的材料,在其启发下借助新媒体网络教室强大的技术功能,搜寻身边资源,通过各种介质策划或制作宣传推介广府文化的媒介产品——
一是据报道,目前在西安兵马俑景区,解说员王钰因为对历史烂熟于心和伶俐的口齿,而引发游客关注“打卡”,在全国引起热议,成为新晋“网红”。
二是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中,从启蒙经典《三字经》被歌手王力宏融入西方流行音乐进行再创作,到TFboys王俊凯带来的《明日歌》;从戏歌版《墨梅》用中国腔调唱出中国风骨,到《送别》小调中的中英文转换,节目通过“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诗词与现代音乐相融合,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引发各界好评。[5]
由于学校地处广府文化核心区,学生对此大都相当熟悉,而且有网络教室的功能加持,因此这一课堂作业本身难度不高,但要将知识转化为“产品”,对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仍是一个考验。而事实证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创造性都远比老师想象得强大。
交流环节开始后,同学们纷纷介绍自己的创意作品。他们有的搜集“羊城八景”图并制作成电子书签,有的用彩笔精心绘制了一张广州美食老字号导图,有的在网上下载各种花卉图片制作成“羊城的花”电子相册,有的认真编写了一本《生活中的粤语》电子书,有的在小红书上以“美在花城”为题图文并茂地介绍这座千年商都,还有的通过查阅南海神庙的资料,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源起后写成文章《从这里走向世界》,更有同学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将文字转化为视觉图像,创造出一幅幅生动的“粤剧脸谱”艺术图像作品……
同学们个性化的展示充分证明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及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同时,他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自身优势制作的“产品”,也无一不展示了他们对于媒介的熟练运用能力。在这一环节,有学生谈到,在搜集相关信息时他们发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他们从担心到好奇到主动融入我们独特的文化,并以拿到“世界上最难拿到的”“中国绿卡”为荣;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外来华人士在小红书、抖音和“油管”等社交媒体上传他们在中国的见闻和对中国风光及美食的由衷赞美,证明了我们民族文化的强大吸引力和对中国发展前景的强烈看好。所谓功夫在诗外,我想,再没有什么比鲜活的事实更具说服力了,学生们在实践运用中,已将文化自信的种子悄然种在了自己心中。
综上所述,文化自信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与媒介文化素养的培育紧密相连。通过在高中班会课中利用新媒体技术,学生不仅能深入了解媒介文化现象,还能通过价值辨析的过程,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化辨识能力。此外,通过具身实践,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操能力,有效提升了媒介文化素养。展望未来,学校将继续锚定中华文化根脉,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厚植学生文化自信,提升学生媒介素养,培养“根正苗红”的新时代学子。
参考文献:
[1]文化自信——习近平提出的时代课题[EB/OL](2016-08-05)[2024-05-0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8/05/ c_1119330939.htm.
[2]李虹巧."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实践探究[J].海外英语,2024(04):125-127.
[3]曹洵.西方新媒介素养教育:现状与趋势[ J ] .青年探索,2013(5):51-55.
[4]"文化自信"的独特作用和重大意义 [EB/OL].(2018-09-14)[2024-05-08]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0914/ c40531-30292573.html.
[5]黄睿思.新媒体时代青少年文化自信和媒介素养的培养[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01):72-73.
责任编辑 余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