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现彬
【摘要】作为一门综合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学科,高中地理要与时俱进。尤其是在网络发达、人民物质条件不断改善的今天,学生能够通过网络等渠道越来越多地接触到最新消息。在地理课堂上没有时事新闻是无法提升教学效果的,利用时事新闻能使同学们对地理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达到立体培养的目的。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时事新闻的概念,其次分析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时事新闻的价值和问题,最后提出具体建议,以期为该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地理 时事新闻 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06-0103-03
将当前的新闻和高中地理教学进行细致结合,可以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更加主动,在课堂上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融合,同时还能对地理现象进行分析。在高中,因为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接受程度有所差异,在高中的地理教学中应用时事新闻,能够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并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一、时事新闻的概念
第一,时事新闻的内涵和特征。我国法律条文规定,认为时事新闻指通过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等传播媒介发布的纯粹的事实性信息[1]。时事新闻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建设等方面的重大新闻,它主要是对发生在某一方面的事情进行叙述,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时事新闻具有真实性。真相是新闻之源,因此,它所报道的东西一定要有真实性,确认是在生活中的确发生过的事情,要与事实相符,要遵循客观的原则。不过,现在的新闻也不全是事实。伴随着网络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的蓬勃兴起,一些人为了制造舆论,博人注意力,会制造虚假的信息,这就需要老师在运用时事新闻进行教学的时候“擦亮眼睛”,尽量挑选一些可信的、不会误导学生的信息。其次,时事新闻具有时效性。从新闻的界定来看,它可能是最近的或已经发生的事情,但是它的活力在于它的时效性和及时性,也就是由于时事新闻具有及时性,包括了大量的新鲜的信息,它可以使地理的教育内容得到持续的更新和丰富,使教学永远充满活力。在使用时事新闻时,地理老师要努力选取近期的热点新闻,若日期太久,就会离学生的日常生活遥远,让学生觉得缺乏新鲜感,从而无法体现出时事新闻的地理学科价值。最后,时事新闻具有广泛性。目前,我国的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大量的时事新闻,根据其内容的大小可以分为若干种类型。地理是一种全面的学科,在当前的新闻中,大量的知识可以给地理的教育带来丰富的资源,同时也可以通过对新知识进行补充来弥补教科书的滞后性,使地理教学变得丰富多彩,有助于指导学生把所学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体会到地理的实际含义。
第二,时事新闻的分类。(1)民生时事。民生时事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有关的事件,也就是与衣食住行、就业娱乐有关的事件。(2)经济时事。经济时事是关于城市发展、农业建设、产业布局、工业结构调整等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关的事件,注重经济性。大量的经济新闻与地理学科相关,在各种类型的高考中,经常会出现这一类型的材料,所以老师们需要格外注意。(3)政治时事。政治时事是指国内和国际上发生的各种政治事件,它是政党、社会团体和社会力量在处理国内事务和国际事务中所采取的方针政策和行动的总称。重大方针政策往往体现着党的意愿,体现着我们今后的发展趋势,比如“一带一路”等。(4)文化时事。文化时事是指文化交流、文艺表演和展览,以及具有重大意义的文化活动,如春晚。(5)社会时事。社会时事是指那些反映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事件、社会问题和社会面貌的新闻,尤其是那些有关社会道德的新闻。
第三,时事新闻的应用原则。一方面,要遵循适用优先顺序的原则。在地理课堂上运用时事新闻,必须重视与之相适应的先后顺序。在地理教育中,新闻报道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让地理教育的效果最大化,不能本末倒置,喧宾夺主。在地理课堂上,时事新闻只是“点睛之笔”,而新闻运用太过烦琐势必会压缩地理课堂的时间,导致重点讲授显得仓促。总的来说,在地理课堂上运用时事新闻时,不能只讲时事,而要掌握其主要关键点,正确看待时事新闻,明白时事新闻只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时事新闻的价值
(一)激发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高中地理课是一门很无聊的课程,内容多为理论知识,包含大量的地理名词,导致了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无法产生浓厚的兴趣。利用时事新闻,可以有效地改善这种单调乏味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同学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能引起关注,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促进学习水平的提升。一般情况下,使用时事新闻能引起同学们的好奇心,当他们看到那些时事新闻的时候,内在情绪就会显露出来,从而激起学习兴趣,大幅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加强知识的理解
由于教材的空间有限,只能够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编写最为关键的内容,无法进行相应的拓展,为学生提供的知识也只是一些基本或者必备的内容。而利用时事新闻就可以进一步丰富课程教学资源,除了教材之外,教师就有更多的教学资料,可以通过举例来解释课程要点。在这样的教学之中,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将会大幅提升,减少以往囫囵吞枣的学习情况,促进其地理素养的有效强化。
(三)提高学生实践力
将时事新闻应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能让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人文思想、军事知识等,这对提升他们的整体素养很有帮助。此外,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还需要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时事新闻的应用能够将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变成真实的体验,它能够确保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多地将其应用在具体实践当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能够帮助他们养成独立思考能力,对问题进行独立分析。将时事新闻与地理相融合,能够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分析和领悟能力、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时事新闻存在的问题
(一)关注意识淡薄
目前,高中地理教学对新闻资源的利用不够充分。在对时事新闻的利用上,学校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老师在教育过程中运用时事新闻的频率并不是很高,学校也没有为老师提供足够的机会去学习这方面的技巧,资源很少。尽管当前国家和学校等对课程资源的发展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但是一些学校还缺少应有的组织和体制,在人才、物质、技术等方面都缺少支撑,从而忽略了时事新闻这一课程资源的运用。除了学校和教师之外,学生对于时事新闻的运用也不是很关注。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尽管有一些学生说他们一直都在密切地关注着时事新闻,但是大部分的学生只是偶然地对这些消息感兴趣,匆匆扫过几眼即结束,而且无法将这些信息和地理学习结合起来。同时,高中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学校和父母等过于重视学生的成绩,因此,就算学生对时事新闻感兴趣,也只是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潜意识里并不认为能够和基础知识学习媲美,并且很难有时间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了解。这就造成学生对一些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表现得冷漠,对于时事新闻的问题意识比较淡薄,容易把它和地理学习相分离。
(二)利用率不高
尽管目前大部分老师都会自觉开始关注时事新闻,但是在地理教育中运用它的次数却很少。一是因为老师们很少认为时事新闻和地理教学之间有关联,老师们并没有完全意识到时事新闻对于地理教育的意义;二是面临着高考的巨大压力和繁重的课业负担,在地理教学中,老师们更多地是将系统的理论知识以及做题解题的方式和技能传授给学生,以提升他们的考试水平为主要目的。所以,老师们往往忽略了指导学生注意和运用时事新闻,及时在教学中运用时事新闻,整体效率也不高,效果也不好。
四、高中地理教学中时事新闻的融入
(一)时事新闻的巧导入
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说是教学成功的一半。在课程开始之前,同学们都处在一种放松和注意力集中的过渡阶段,一个好的教学导入会让他们很快地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激发学生对新课程的浓厚兴趣。高中学生整体的学习热情很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若能把学生们感兴趣和熟知的时事新闻进行深度发掘,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课堂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例如,在学习有关天气系统的内容时,就可以运用“多个台风登陆我国”的时事新闻来引起学生的兴趣。2023年登陆我国的31号台风之中,以5号台风“杜苏芮”、6号台风“卡努”、7号台风“兰恩”的影响力最大。因此,教师可以选择其中的“杜苏芮”为主题,提出相应的问题:你认识台风吗?你知道台风是怎样形成的吗?台风都有哪些危害?要如何在台风天气中保护自己?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其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跟随教师的思路逐步进行学习,从而促进学生地理思维的进一步拓展。
(二)时事新闻的巧设计
在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时,既要注重对学生基本知识的讲授,又要努力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高中学生对于时事新闻通常只是粗略浏览的状态,只有一些模糊的认识,并不是很清楚。高中地理老师若能将精选的时事新闻与知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设计,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学习问题。例如,在学习有关自然灾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2023年10月5日日本地震的时事新闻融入其中,将地震与自然灾害的知识相结合,有效进行教学设计。新闻概况为:2023年10月5日上午10点,日本本州东南海域发生了6.2级地震,地震源于伊豆群岛鸟岛附近海域,同时引发了一定程度的海啸,呼吁当地民众远离海岸和河口[2]。地震是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根据级别的不同,给人类带来的伤害也有所不同。通常情况下,5级以下的地震不会造成过多的伤亡,但超过5级之后,地震的伤害指数直线上升,财产和生命损失不计其数。为此,教师可以先将此次日本6.2级地震的时事新闻引入课堂之中,以此为主线对自然灾害的内容进行讲解,同时还可以与我国地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诱发地震和其他灾害的因素,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的知识。
(三)时事新闻的巧拓展
在地理课堂上,有些关键的内容课本上仅仅是三五个字就概括完成,而学生们却很难理解。这个时候,老师就要对其进行扩展,将那些高深的理论以实际的例子加以说明,有效运用时事新闻来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有的老师认为,除了课本上的知识外,还有一些考试中常见的生活常识也需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例如,在学习有关“一带一路”的内容时,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将最近开展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时事新闻融入其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2023年10月17日至10月18日在我国北京举行,此次论坛中,阐述我国共采取了八项行动用于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包括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支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开展务实合作、促进绿色发展、推动科技创新、支持民间交往、建设廉洁之路和完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利用该时事新闻能够让学生意识到,从2014年开始,我国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所付出的努力,从而对教材中的内容有更深刻的感悟。
(四)时事新闻的巧总结
在课堂之上,老师需要运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梳理,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余地,让他们继续深入地学习下去。例如,在学习有关宇宙和地球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之前提问:为什么我们生活在地球?随后进行教学,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在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引入超级地球“KOI5715.01”的新闻事件,该星球距离地球3 000光年,被称为超级地球,是因为其表面有大气层和液态水,温度约为27 ℃,满足了生命存在的条件。引入这一时事新闻,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进行讨论:为什么地球产生了人类文明?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认真倾听,并在最后作出总结,即地球的温度、水资源、氧气等各方面的条件都满足了人类生存需要,能够接收阳光,但臭氧层的存在屏蔽了大部分的紫外线,使人类不受伤害。除此之外,地球上的其他物质也能够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因此,人类便在地球上绵延不绝。
通过文章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得知,在地理课堂上利用时事新闻能使同学们对地理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基于此,本文从时事新闻在地理课堂上的导入、设计、拓展和总结几个阶段进行分析,提出了时事新闻的具体运用建议,对于提升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明振.浅谈时事热点与高中地理教学的结合[J].天津教育,2021(19):107-108.
[2]高霞.时事新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新校园,2022(4):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