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天柱
摘 要:当前,在新时期教育教学理念的深化影响之下,加强对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育,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育者最为注重的内容之一。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一旦解答不出来,就会导致其学习积极性与信心受到一定影响,严重的甚至会慢慢导致学困生群体的出现,所以身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充分注重和关心学生,积极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小学生大有裨益。基于此,文章就围绕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多样化方法展开论述,希望可以予以相关数学教育者一定的教学启发以及不同的教学灵感。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数学思维;问题导入
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小学生而言,数学知识相对其他学科较难,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更高,为了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便需要教师加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让小学生在数学中能体验到更多的成就感。
在实际教学中,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提升,而且还面临着升入初中的重要时期,所以更需要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此,数学教师应该有所了解,并能够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就以小学高年级数学为研究对象,具体论述了解决问题教学的策略,希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实效。
一、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
(一)过度关注学生成绩
在当下的教学过程中,虽然整体已经实现了新的突破,但是对大部分数学教师而言,仍然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和限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学生学习成绩方面,所以在课堂教学上,并没有太多明显的改变,依旧是运用一些相对刻板固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单一“灌输式”教学等。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面对越来越复杂和抽象的数学问题,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教师明明是以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为出发点,但是教着教着就变了,回归到传统课堂之上,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非常严重的抵触和消极情绪,这不仅无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思维和能力,还会制约学生的未来学习和发展。
(二)未形成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
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数学学习不再是基础的运算,而是要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上,拓展和延伸,学生也需要学习更多复杂的图形知识等,这些知识会让学生觉得看不见、摸不到,理解难度非常大,学生学习起来非常困扰。那么教师就需要适当地跳出课本,从生活多方面角度出发,设置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解决,最终形成自己的思维和观念。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大部分的教师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而且对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理解也非常片面,认为只需要学生可以解决数学问题就足够了,没有站在实际问题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去探究和解决,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非常片面,制约了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
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对策
(一)巧用问题导入法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科学应用问题导入法开展创新性教学引导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对问题产生探索兴趣和动力,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驾驭与应用技能,为学生逐步建立学习思想、强化综合能力、培养学科认知做好准备。
例如,在教学“可能性”这一知识点时,在问题导入法的应用中,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前进行“问题导入”:
1. 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一定的“可能性”,请你们说一说什么是“可能性”?2. 请同学们说一说“可能”和“不可能”是如何进行判定的?
在问题导入的过程中,有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可能性”事件进行探索学习,帮助学生体验了“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学习技能,为学生的综合性发展提供了助力。
(二)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活跃数学思维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写和画都是学习数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很多数学知识的解决也都是在画、图上来完成和实现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展开教学,让学生可以通过画图的方式梳理所学知识,在巩固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实现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时,教师就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展开教学。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不规则墙的面积求解作为题目,然后引导和提问学生:“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图形的面积?”当学生回答完以后,教师可以再指着题目中不规则的墙提问学生:“图片中这个图形我们见过吗?”由于是不规则的,所以生活中是很少见的。在学生回答完不知道以后,教师需要继续提问:“那我们该怎么去求解它的面积呢?来学习一下好不好?”这样一来,不但带入了新课程的学习,还帮助学生回顾了学过的知识,而学生也会意识到,新课的学习一定是和不规则图形和面积公式有关。
在接下来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一步步引导学生去转化,如,怎么将未知的条件转化为已知条件。如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我们是否可以将这个不规则的图形进行拆分呢?”这个时候学生就会恍然大悟,然后沿着教师的思路一步步去画图和求解。由于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性的,所以学生的拆分思路和方法也都是不同的,这个时候教师不要否定学生,要给学生自主发挥的机会,这样不但能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理解情况,还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解题的思路以图形的方式绘制出来,这样不但更加清晰,还能保证解题效果,最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锻炼审题能力,培养认真审题的学习习惯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年龄大约是十一二岁,他们正处于儿童期向青春期转变的特殊时期,部分学生在学习上已经表现出青春期的一些特征,认为自己在学习上还是有一定天赋的,更何况这些问题在日常学习中已经做过很多遍了,再次遇见已经没有任何难度了。所以当再次遇见时,他们便会马虎应对,而不再认真地看题和审题。
例如,在“植树问题”的内容中,常常给出的问题是在长方形的土地内或是边上按照固定的间距去种树,面对这样的问题,大多数学生都知道解决方法是土地的长度除以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之后再加上1,因为开始时(即数值是0时)就能种一棵。但是在某一次的考试中,依旧是同样的植树问题,但是,这道题却是这样出的:有一块长10米,宽5米的长方形土地,在里面横竖间隔都为1米地种植杨树,由于土地的宽边一侧靠着道路,在这一侧种树会影响到道路的交通,所以在这一侧的土地边上不能种树,求在这块土地上能种多少棵树?对这样的植树问题,通常都是认为在10米长的行列上能够种植11棵树,在5米宽的行列上能够种6棵树,这样在这块土地上就能够种植(10+1)×(5+1),也就是66棵树。但是这道题不同,它在宽边靠近道路的土地边上是不能种树的,所以也就不需要前面日常练习时候的加1了,也就是变成了10×(5+1)=60棵树。但是许多学生在做这道题时,依旧是按照日常练习中的解题思路进行解题,根本没有认真看题和审题,所以造成大面积地出现错误。所以对学生加强审题能力的锻炼十分重要,教师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
(四)开展分层教学
学生的能力不同,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的解题思维也就不同。因此,为贯彻新课程标准,坚定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兼顾学生的能力开展分层教学,切实优化教学方法,让所有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提升,完善学生的综合素养。
以“可能性”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分为两个步骤来具体实施分层教学,优化方式,提升实效。第一,知识检验。基础教学后,教师可以采取游戏教学法对学生进行知识检验,以这样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比如,教师可以拿出一个盲盒,事先告知学生盲盒里的东西,有10个糖果,2个巧克力。糖果居多,巧克力居少。那么可以提问学生如果进行“盲盒抽奖”,可能会抽取到什么?部分学生说可能是巧克力,也有可能是糖果,但也有学生说是其他物品。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可以让学生以游戏的方式两两一组进行盲盒抽取,大部分学生抽取到了糖果,因为糖果居多,只有两名学生抽取到了巧克力。但除了这两样东西外,就没有其他物品了。这也从侧面体现了每个学生不同的数学思维能力。
第二,分层教学。针对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将题目具体化,结合实际物品,累积问题提问,逐层递进来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考,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针对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先要巩固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再提升学生的解题思路。如以下题目:有四双运动鞋和两双皮鞋,随便拿一双,拿到哪一双的可能性大。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答有可能拿到的物品,以此来加深学生的基础思维。在解决基础思维后,再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样逐步递进解决问题,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能力。通过分层教学,既优化了教学,又提升了效率。
(五)设计开放题型
当前,针对学生的练习题以封闭式的题型为主,答案唯一,对错明显。这些题目虽然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但难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难以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性试题拥有自身的特色,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为此,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发一些开放性试题,将开放性试题融入知识教学中,尝试将封闭式试题变成开放性试题,以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同一项工程,A队单独完成需要10天,B队单独完成需要15天,C队单独完成需要20天,如果三支队伍通力合作,几天可以完成这个工程。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作出一些变更。面对相同的条件,教师可以将问题进行变化,问题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并作出解答。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踊跃发表自身意见,从而能大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练习方式比封闭题更为有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型内容。
(六)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多来源于成绩,这种评价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并根据学生和课程的实际情况从多个角度出发,评价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过程、课堂的参与度、作业的完成度、小组合作情况等客观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让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自信,从而进一步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另外,教师可以让学生之间、学生自己进行评价,让学生对自身实际学习情况有所了解,并通过组内互评的方式让学生产生竞争意识。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实践活动、随堂测验等方式进一步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建立评价档案记录,根据评价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是开展数学学习的重要目标,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成绩,对教学效率也起到了直接影响。作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导者,教师需要从自身做起,准确找出当前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创新教学观念与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锻炼其审题能力,打造趣味性的数学课堂,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参考文献:
[1]蔺万鹏.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多样化策略探析[J]. 求知导刊,2023(01):38-40.
[2]邱华路. 多样化策略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中的应用[J]. 数学大世界:下旬,2020(03):50.
[3]曹学慧.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方法探索[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12):185-187.
[4]蔡颖. 关于小学数学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讨[A]∥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 对接京津:新的时代 基础教育论文集[C].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郝家坪小学,2022:1221-1223.
[5]潘媛媛,陈琛. 小学数学基于语言表达的问题解决教学策略新探:以人教版二下《推理》为例[J]. 安徽教育科研,2023(19):47-49.
(责任编辑:郑 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