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效的策略探究

2024-07-12 12:35:35毛晓莉梁丽
课程教育研究 2024年6期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语文

毛晓莉 梁丽

【摘要】“双减”政策的实质是提质增效,能有效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改革创新,有力推动学生减负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双减”背景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效的途径有:坚守语文“三有”,积极提升课堂效率;有的放矢、精心设计,充分做好课前教材准备;开展课前预习、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多措并举,努力创设多元课堂,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工于精细,加强作业设计与实施;借助信息技术,增强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积极性。

【关键词】“双减”政策  小学语文  教学质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06-0025-03

“双减”政策的实质是提质增效,具体到小学语文教学而言,需要教师更加重视和提升语文教学效率,用有限的时间去换取更高的质量,全力打造高效课堂,这无疑给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和压力,面对压力和挑战,我们需要积极探索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策略。笔者基于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尝试探究实现教学“提质增效”的策略。

一、“双减”背景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效的意义

(一)有效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改革创新

“双减”政策对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分析研究提出新挑战,要求有效落实“立德树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积极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健康成长,通过高质量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推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改革与创新,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1]。

(二)有力推动学生减负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迎来新的创新机遇和挑战,这为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提供了一个创新的空间,要求教师必须按照“双减”政策新形势的要求,进一步探索和创新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科学办法及有效举措,切实推动学生减负目标任务的落实,确保完成预定教学任务,为实现减负目标做出新的成绩[2]。

二、“双减”背景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效的途径

“双减”政策催生了新的教育教学实践,为小学语文教学质效的提升创造了条件、拓展了路径,笔者结合小学1~6年级学生语文学习实践阐述如下:

(一)坚守语文“三有”,积极提升课堂效率

语文课是深广的、丰富的、有趣的。要激发学生热爱语文、深度学习语文的热情和积极性,就必须确保语文课堂教学的“三有”原则,即有意义,有意思,有可能[3]。

1.学生在每节语文课上都要有新收获。一是让学生学到丰富的新知识。比如,小古诗文如何起承转合、赏析美句佳词的方法、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通过巧妙设计一个个丰富有趣而富有挑战的学习活动和故事化的思维,让学生慢慢学习这些知识,而不是生搬硬套地灌输给学生。二是要有丰富的活动,调动起孩子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课堂,获得成长。这样,语文课可以看到学生工整的笔记,优美的朗诵,灵动的表达,思想的碰撞,课堂中充满生机和活力。

2.学生对每节语文课都充满新期待。每节语文课要力争做到设计新颖深刻、语言富有感染力,引用材料恰切丰富,涉及知识广泛,充分展现教师的个人魅力。特别是每节课“课外拓展”版块,比如听写全员过关,背书积极认真,作业完成质量高等,就以奖励的方式,给学生拓展5~10分钟的课外故事,知识容量要丰富,涉及文化、历史、艺术、哲学、思维启发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对课堂充满期待。

3.学生在每节语文课上都有新任务。为创造每节课的“有可能”,不管是哪个层级的学生,每节语文课都有相应的任务,要么动笔勾画、批注,要么动脑灵活记忆,要么上讲台演说,每一个学生都清楚自己的弱点和增长点。教师每节课至少要讲解清楚一个知识点,孩子们每节课都要把“语文积累本”放在手边,同时,把学生好的思考和方法推而广之,并且以他的名字来命名,如××同学记忆法、××同学主题探究法、××笔记整理法,等等。此外,要善于把握学生的现实能力水平,积极发动学生精心备课,担任小教师,让他们在讲台上锻炼成长。

(二)有的放矢、精心设计,充分做好课前教材准备

“双减”政策之下,要克服“独角戏”“填鸭式”等传统教法,对学生随时进行思路引导、方法点拨、重点强调、拓展提升,在实现“提质增效”的过程中,达到有效教育教学的目的。

认真学习课标,在课前应提前熟悉教材内容,整合课文内容。课堂上,教师详细讲解易错点和重难点,抓住学生认知中的“迁移能力”,对学生已经掌握了的不讲,对学生能通过预习后自主消化的生字、词语、句子不讲,不能过多拔高或提前教学,避免影响学生兴趣。因此,课堂大多数时间都是课前预习、小组交流等方式提升学习成效,并及时点评归纳、表扬鼓励。

(三)开展课前预习、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快乐学习”才是有效学习、积极学习的心理前提,是最重要的教育教学资源。通过课堂上的积极互动,课堂外的博览群书,勤奋下的自主学习,努力后的深度思考,积极组织开展相关活动提升学习效果。新课标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质增效”核心也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并把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终身阅读的人作为首要目标。这就要求课堂上要善于将问题转化成活动,善于搭建平台,让学生的能力得以培养、素养得以提升[4]。比如,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中《语文园地一》快乐读书吧,主要编排了《读读童谣和儿歌》、和大人一起读《谁和谁好》、读一读《祖国多么广大》和日积月累等3篇小课文。笔者通过示范朗读、学生共读、小组自读等方式,提升了学生自我学习的浓厚的兴趣。在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到六单元“口语交际”活动中,为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笔者在示范讲解完《一起做游戏》《打电话》《请你帮个忙》《听故事讲故事》《小公鸡和小鸭子》等故事后,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以上故事,表达内容由学生自主决定,不要给予任何的限制和约束。

(四)多措并举,努力创设多元课堂,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从三年级就开始学习小古文。小古文是小学文言文教学的重点任务,学好小古文,不但能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识字、阅读、对话、交流等基础性语言沟通交流的技能素质,但实际教学中也有相当多学生感到小古文枯燥难懂,导致对古诗词学习兴趣不高,以至于影响到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怎样增强学生学习小古文的兴趣,提升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乐趣?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降低学习压力,充分激发兴趣;二是认真朗读先行,初步体验感知;三是寓学于乐(围绕古文内容创设猜一猜、演一演等课堂教学活动),深入感受古文魅力;四是巧设提问质疑,加深理解认知;五是巧借网络工具(音视频等资料),拓展知识视野;六是学以致用,读写结合。总之,在教学中重点从“读、解、品、拓”四方面着手。“读”可采取多种方式方法进行,比如,以“配乐、文白对读、模拟对话、表演”等读法进行。“解”除了结合注释去理解,还要注意“留、换、调、增、删”这五种方法。“品”就是品小古文的结构美、语言美、思想美。“拓”就是拓展相关阅读,进行同主题学习。小学语文教师应结合实情、多措并举,不断更新古诗词趣味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获得丰富的语文知识,达到增强学生核心素养目标。

(五)工于精细,加强作业设计与实施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和安排,是巩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既要贯彻好“双减”要求,还要增强作业练习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因此,应工于精细,加强作业设计,而要使作业设计达到高质量,需坚持以下设计原则:

1.目的性原则。作业设计必须紧扣教材内容,设定明确的作业目标,突出儿童特点,不空泛[5]。例如,教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单元第3课《荷花》后,针对教学难点:理解“白荷花开放的姿态,感受荷花的静美”等。可以设计“描写几种荷花的姿态”主题作业,这样作业设计就具有很强的目的性。

2.主体性原则。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或者同学间小组合作完成作业,尽可能地鼓励学生自主完成,对无法完成的,教师可结合实情帮助指导学生完成。例如,教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3课《花种》后,教师可安排“练一练、比一比”当堂训练的作业,以“填一填”的形式,让学生描写7种花开放的姿态: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等等。

3.实践性原则。作业设计的实践性原则,要求体现知行合一,让学生真正从课堂行动起来完成作业。例如,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第13课《花种》教学后,可以设计“四季的花”或“花日历”主题实践性作业,通过学生自制“花日历”,贴到“展示台”上,提高了学生的操作与实践能力,达到“知信行统一”。

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基础上,做到以作业内容为切入点,努力拓宽学生学习新思路,力图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突出实践性作业设计,力求布置一些与学生全面发展有紧密联系的实践类作业。例如,布置一些资料查阅活动,如查字典;手工活动,如折纸;课外阅读等与教材密切相关的、对学生的各个方面有所促进的作业。二是突出拓展延伸类作业设计,向课外拓展和延伸。例如,在完成一年级上册《青蛙写诗》的教学后,我给学生布置如《三字经》等古诗词方面的作业;在下册完成语文园地三中的课文《夜色》后,给学生布置让他们夜晚去观察周围环境并记住特点,第二次语文课上让他们自主发言,交流观察到的夜色情景,交流心得体会,引导学生整合融入课文中作品内容。三是突出分层次类作业设计,有侧重地布置作业。比如,把作业设计成高、中、低三个层次的难易度,采用分层次布置作业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完成任务,获得满足感、快乐感,而不是受挫感。比如,笔者在讲解完语文园地七中《棉花姑娘》《咕咚》等课文以后,按照背诵本篇课文、朗读课文和拼读组词三个档次分别给三个层次的学生安排作业。四是突出重点性作业趣味化。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清明》时,可以让学生以手抄报形式“中华传统节日”向大家介绍“端午节”“清明节”等,然后选出优秀手抄报在班级展览。在学习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春游去哪玩”时,鼓励学生课后主动向同学介绍自己,与同学多交流。

(六)借助信息技术,增强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积极性

信息化教学最大亮点在于利用先进的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借助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课件,让课堂高效互动,借助“互联网”技术,为学生搭建可视化的信息平台,教师能够将课本上的内容,通过一种直观形象的方式向学生进行展示,直观呈现教学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理解课本上的内容,从而在理解和分析上更加深刻,并且通过积累,学生的基础逐渐牢靠,从而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对于学生下一步的学习活动也是一种激励[6]。例如,小学语文课堂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把课程知识以图片、视频等直观画面展示出来,利用“微课、云课堂”等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高效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语文课堂学习过程当中。总之,应积极利用现代信息科技等技术,聚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对授课活动进行优化完善,不断加强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成效。

三、结束语

“双减”政策是教育的一个重大创新和进步,“双减”政策下,学生能够更加自由地成长,摆脱持续性的、长时间的填鸭式教育。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面性,“双减”政策给家长、教师和学校都带来更大的压力。有压力就有动力,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坚持聚焦课前探索、课中完善提效、课后作业优化,充分利用好语文素养发展的有效载体,取得增强小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目的,让学生更加自由、健康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晓英.新时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J].数码设计(上),2020,9(5):155-156.

[2]孙凤霞.“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程统整路径的新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21(30):4-7.

[3]宋文芳.“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策略[J].语文天地,2023(7):17-19.

[4]张兆林.提质增效,全面发展:浅谈“双减”背景下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J].魅力中国,2021(52):340-341.

[5]许敏玲.“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探究[J].华夏教师,2023(30):28-30.

[6]崔永财.新课改背景下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探析[J].学周刊,2020(15):65-66.

作者简介:

毛晓莉(1973年10月—),女,壮族,广西贺州人,硕士,中小学高级教师(副高),研究方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梁丽(1979年2月—),女,汉族,广西桂林人,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猜你喜欢
双减政策小学语文
政策
房地产导刊(2022年8期)2022-10-09 06:19:34
政策
房地产导刊(2022年6期)2022-06-16 01:28:40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环球时报(2021-07-26)2021-07-26 06:17:00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科教新报(2021年15期)2021-05-12 18:59:56
助企政策
政策
华人时刊(2019年21期)2019-11-17 08:25:07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