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育人背景下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施路径探究

2024-07-12 04:40:02张竹锦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17期
关键词:大思大思政劳动

[摘           要]  大学生劳动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对塑造劳动观念、强化劳动意识、精进劳动技能以及传承劳模精神具有深远影响,特别是在“大思政”育人背景下,其重要性更为凸显。立足“大思政”实际需求,深入剖析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状况,阐述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探究劳动教育实施路径迫在眉睫。在“大思政”的宏观背景下,提出优化策略,旨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丰富劳动教育资源、打造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健全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等多方面协同努力,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劳动价值观,最终实现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

[关    键   词]  “大思政”;劳动教育;劳动技能;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  G40-0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7-0013-04

2020年3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为高校劳动教育制定了全面规划与明确要求,将劳动教育正式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同年,教育部发布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高校实施劳动教育提供了具体指导。在“大思政”育人背景下,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对塑造劳动观念、强化劳动意识、精进劳动技能以及传承劳模精神具有深远意义。然而,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提升其劳动素质,培养正确的教育观念,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中极为紧迫的任务。

一、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

劳动,作为人类的根本属性与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马克思曾指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劳动之光荣、创造之伟大,这一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核心要义,不仅揭示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内在规律,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当前众多高校已经认识到劳动教育对大学生的重要性,并积极推动其实施,但是受多元文化影响以及社会、家庭等多重因素制约,劳动教育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浮于表面,难以触及学生的内心,导致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

(一)劳动教育认知偏差

首先,部分学生与家长对参加劳动持有消极观念。在家庭教育层面,许多家长过度关注孩子的专业成绩,忽视了劳动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导致孩子产生抵触劳动教育的情绪,甚至选择逃避相关课程。这无疑阻碍了劳动教育的全面推广与实施。

其次,学生错误地将劳动教育等同于简单的体力劳动训练。许多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定义存在认知上的误区,这种理解忽视了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创新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目标。

最后,学生对劳动教育的价值认识不足。部分大学生认为劳动教育对未来发展无实际意义,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忽视了劳动教育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劳动教育资源不足

目前,部分高校在劳动教育资源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包括劳动场所、设备和师资等关键资源的匮乏,直接制约了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和质量的提升。在现有的教育生态中,重视专业知识,导致劳动教育在整体教育体系中处于边缘地位。许多人认为劳动教育不如专业教育重要,进一步导致对劳动教育资源投入的不足。

此外,高校在师资配置、设施配备和教材选择等方面明显偏向于专业教育。这种倾向性使劳动教育在资源分配上处于不利地位,难以得到充足的支持。劳动教育在很多地方尚未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缺乏统一的教学标准、专用教材和有效的评价机制。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了劳动教育的系统性和持续性,还制约了劳动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三)评估监督机制欠缺

实施劳动教育,建立健全的体制保障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评估与监督机制存在诸多不足。受传统教学影响,教学评价体系不完整、评价指标不实际,导致评价结果不科学、参考性极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教育的质量与效果。

首先,缺乏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是当前劳动教育评估面临的主要问题。目前,许多高校在劳动教育的评估上缺乏明确的标准和方法,导致评估结果难以客观、准确地反映教师和学生的劳动教育过程及成果。

其次,监督机制的不足也是制约劳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评价结果往往难以得到有效落实,或者在评价过程中难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这不仅影响了劳动教育的效果,还损害了评价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最后,受特定文化背景影响,时间、人力和财力等资源的匮乏也对评价和监督机制的构建与实施构成了一定的阻碍。因此,需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对劳动教育的重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的构建与实施提供有力支持。

二、“大思政”背景下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在“大思政”背景下,劳动教育不仅能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促使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成为弘扬劳动精神的宣传者、践行者。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大思政”和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一致。劳动是人类的天职,劳动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树立主动参与劳动的积极态度和乐于劳动的精神,明白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不断提升劳动技能,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在德育方面,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如诚信、敬业、团结、奉献等。智育方面,劳动教育可以锻炼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体育方面,劳动教育有助于锻炼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在美育方面,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在劳育方面,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素养。实施劳动教育,可以让大学生了解社会的运行机制,培养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有社会责任感、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培养劳动实践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落在实践中。大学生的劳动教育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基石,社会实践将理论学习的成果外化于行。劳动教育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各种能力,通过劳动教育,大学生可以接触到实际的生产、工作和管理环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创业精神以及创新意识,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其对知识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增强其职业能力,提高其竞争力。通过不断实践,大学生能够意识到劳动对集体和社会的重要性,培养社会责任感,深刻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进而顺利融入社会。

(三)弘扬劳动精神

在“大思政”背景下劳动教育发挥价值引领的作用,融入学生的日常。当前社会,一些人追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存在歧视劳动力、眼高手低的现象。高校应弘扬劳动精神,让学生学习劳动楷模,尊重劳动,崇尚劳动。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只有通过努力奋斗,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只有了解和尊重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形成尊重劳动、崇尚实践的社会风气。从而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时代青年,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无论对个人、社会还是国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学生才能充分实现劳动教育的价值,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大思政”背景下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实施劳动教育是一个多维度、系统化的教育过程,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和劳动技能。“大思政”和劳动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引领作用,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优势,创新教育模式,加强社会实践,提升培育效果。

(一)丰富劳动教育资源

1.完善劳动教育教学资源

在“大思政”背景下,高校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核心,优化课程设计,完善劳动教育教学资源,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首先,高校应将劳动教育设立为必修课,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历史故事、劳模故事、传统文化故事,调动学生对劳动的正确认识和强烈的情感认同,培养健全的人格,提高劳动技能及能力。其次,高校应及时更新劳动教育教材。将思政理念与劳动教育课程相结合,依托思政内容,通过劳动教育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劳动素质,在“大思政”背景下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助力其成长成才。最后,完善劳动教育体系,结合专业特色开设课程。专业课程是专业教育的主渠道,立足专业教育开设课程,寻找劳动教育和专业课程的契合点。在专业课讲授中发挥劳动教育的引领作用,以学生兴趣为切入点,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特别是艺术等专业还需要结合创新理念,创作有特殊的艺术作品,这也是劳动教育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现。通过这些方式,完善劳动教育教学资源,发挥“大思政”全面育人效能,让学生掌握劳动知识、提升技能。

2.强化劳动教育课程设置

为了全面覆盖劳动教育的基础理论、历史背景以及现实意义,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把握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强化劳动教育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面向真实的生活世界和职业世界,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校园活动入手,根据地域、季节设计不同的实践活动,为劳动教育实践提供抓手。如增加实践操作课程,包括但不限于家政、电器维修、环保意识等多个领域,通过实践操作,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实际技能,还能更深入地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增加劳动技能竞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校园活动,通过举办劳动主题的文化节、劳动技能竞赛以及志愿服务活动等,营造浓厚的劳动教育氛围。这些都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提升了学生的劳动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

3.加大劳动教育与网络结合力度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学生接收信息的途径呈现多元化,互联网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劳动教育与网络融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抖音号、公众号等将劳动教育的价值意义灌输给学生,融入学生的日常。

首先,将短视频教育作为先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展“视频征集”的活动,将劳模精神、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发到公众平台,在学生中形成学帮带的风气,将思想入脑入心,为劳动教育提供生动多样的新媒体素材。其次,创建网络课程平台。通过学习通、慕课、直播等形式上好劳动教育课程,学生可以灵活选择上课时间地点,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通过“互联网+劳动教育”的模式,实现劳动教育的与时俱进,发挥劳动教育网络课堂的作用。

(二)打造劳动教育师资队伍

依托“大思政”开展劳动教育,不仅需要通过课程平台、实践活动来实现,还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师资力量,建设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多元结合的育人主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劳动教育的作用。

1.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作为学生第一课堂的实施者,对保障劳动教育教学成果十分关键,需要建设一支专业性强、政治水平高的劳动教育专业教师队伍,提高劳动教育的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接受到全面、系统的劳动教育。

为确保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高校应增强对劳动教育专业教师的培训和引进。通过定期的专业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培训内容包括劳动教育理论、实践技能、教学方法等。对表现优秀的劳动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性。高校应为教师提供职业发展的机会和平台,鼓励他们不断提高自身能力。鼓励教师之间交流与合作,分享教学经验和心得,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的合作,推动劳动教育与各学科的融合。高校还应为劳动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供必要的教学设备和资源,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开展劳动教育工作。同时,高校要建立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定期评价和反馈。根据评价结果,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调整和改进,促进教师队伍持续发展。

2.引进校外导师队伍资源

劳动教育逐渐成为大学的一门必修课,除了专业教师外,还需要具有社会经验强的校外导师进入课堂,扩充劳动教育师资。

聘请当地劳动模范、劳动先进代表作为学生校外导师,劳动经验进课堂,给学生答疑解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邀请企业的专家作为校外导师,通过大学与企业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劳动素养,了解企业文化,提高职业素养。建立实习和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学习和实践。企业专家可以开设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课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企业的实际需求。鼓励学生选择与企业相关的毕业设计题目,让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企业需求,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3.凝聚家庭导师团队力量

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核心,家长的思想观念、言传身教对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家庭、学校、社会共同育人,重视劳动教育,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优良的劳动习惯,引导孩子以劳动为荣,是劳动教育得以全面开展的保障。打造师资队伍的过程中,离不开家庭导师的力量。

首先,家长应摒弃分数至上的观点,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劳动不分高低贵贱,每个劳动者都是值得尊重的。引导孩子明确,劳动是学习的一种方式,要敢于吃苦,追求人生价值。其次,家长还要言传身教,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不珍惜劳动成果、不会劳动的现象,大部分学生认为只有坐办公室的工作才是好工作,这很大程度上是受家长的观点、期望的影响。家长要审视自己,用实际行动让子女感受到劳动的力量和价值。在家中营造良好的劳动氛围,带领孩子积极参与家庭劳动,将中华美德发扬光大,帮助孩子树立劳动光荣的人生观、价值观。最后,加强家校互动。家长与学校要保持良好的双向沟通,形成共同育人的合力,学校可以给家长提供劳动教育的相关指导,家长及时向学校反馈学生的状况,营造良好的家校育人氛围,发挥家庭导师的关键力量。

(三)健全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为确保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高校应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包括过程评价、成果评价、素养评估及综合性评价。这一体系应关注学生在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志愿服务等多方面的表现,全面评估其劳动素养的提升情况。

1.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为了确保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的质量和效果,高校应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设置科学的评价标准是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是真实反映学生劳动教育效果的重要依据。这个评价体系应包括教师评价体系和学生评价体系。

教师评价体系应关注教师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从课程开展情况、课堂氛围、专业知识能力、科研成果等多项指标进行考核,加入学生评教、教师听课、参加比赛、指导学生参加劳动技能比赛等辅助考核工具,制定选聘和淘汰制度,高校加大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督促教师团队形成注重过程、兼顾结果的劳动评价体系,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学生评价体系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过程评价,应注重对学生在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方面的过程性评价,以了解学生实际参与情况和表现。其次是成果评价,要对学生在劳动实践、创新发明、志愿活动等方面的成果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能力和成长情况。再次是素养评估,相应的通过面试、论文、演讲等形式,评估学生的劳动素养,包括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和劳动态度等。最后是综合性评价,将学生在以上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考量,得出一个全面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参评的方式,了解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调整教育策略,提高教育质量。同时,评价体系也可以激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劳动教育活动中,提升他们的劳动素养,激励学生更好地投入劳动实践中。

2.建立长效的保障制度

长效的评价制度是劳动教育的准绳,需要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第一,根据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得出测评结果,将此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与评优评先挂钩,以此督促学生全面发展,不能只关注专业课成绩,忽视第二课堂的学分。第二,设置劳动教育清单,建立劳动教育综合素质档案,将学生的劳动过程及成果记录成册并放入学生档案中,作为毕业生求职重要的参评依据。第三,设置合理的经费制度,为保障劳动教育教学成果设立专项经费。用于购买教材、教学设备,给学生提供实践场所,教师的培训,劳动专项奖学金、科研资金等,激励教师和学生,保障劳动教育顺利并长效开展。通过长期有效的保障制度,提升教师的获得感,鼓励学生将外驱力转化为内驱力,深化劳动教育观念,强化情感认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更加主动地参与劳动。

“大思政”育人背景下探究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让学生能够深刻领会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通过劳动教育路径的实施,形成尊重劳动、崇尚实践的良好社会风尚,在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下,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J].党建研究,2022(11):2-33.

[2]赵凌云.大学劳动教育的时代意义与实践路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1):4-7.

[3]胡雪凤,洪早清.高校劳动教育的智能转型与应然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6):13-17.

◎编辑 郑晓燕

①基金项目:2021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项)“基于工作室模式下多元协同育人机制探究”(2021zsszsx175)。

作者简介:张竹锦(1988—),女,汉族,山西文水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研究。

猜你喜欢
大思大思政劳动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云南化工(2020年11期)2021-01-14 00:51:16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12
热爱劳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学理论·下(2016年12期)2017-01-19 00:52:30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试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求知导刊(2016年25期)2016-10-17 23: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