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生态保护与城乡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效应

2024-07-11 13:44陈浩天肖延玉
关键词:城乡融合发展耦合协调生态保护

陈浩天 肖延玉

摘 要:数字经济-生态保护-城乡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效应是检视经济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维度。基于2011-2021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以及灰色关联度模型,探究三者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和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三个子系统的评价指数存在一定差异,城乡融合发展最高,生态保护居中,数字经济最低;从时间上看,研究期内三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在低水平段位呈上升状态;从空间上看,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表现为“东部>中部>西部”,且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特征,局部空间自相关类型以“高-高”和“低-低”集聚为主;作为制约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人口素质、经济驱动、政府调控、科技支撑的驱动效果依次递减。因此,要制定差异化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构跨区域协作机制,实现数字经济、生态保护与城乡融合发展的互构式发展。

关键词:数字经济;生态保护;城乡融合发展;耦合协调

中图分类号:F299.27;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24)04-0102-12

数字化改革恪守了生态保护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技术创新和政策执行的“双轮驱动”共同提升了数字乡村战略在多个领域的治理效能。具体来看,数字技术的运用能够优化传统经济模式,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生态保护水平,推动城乡在生态保护、经济发展以及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融合发展。生态保护依赖于先进的数字化工具,促进了数字经济不断创新与发展,同时,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融合是扩大城乡生态治理正外部性的最优选择。城乡融合推动了“大智移云”等数字技术在乡村场域的普及与推广,有助于扩大数字经济规模,发展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经济模式。基于此,本文以数字经济生态保护城乡融合发展作为耦合协调研究对象,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一、文献回顾与理论分析

(一)文献回顾

既有涉及数字经济、生态保护与城乡融合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1.数字经济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研究。近年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而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技术创新型经济形态,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既有文献主要聚焦于数字经济对城市生态效率和绿色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以及减少污染物排放,有效改善生态效率[1-2]。此外,也有研究通过构建数字经济、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探究三者的时空耦合以及驱动因素[3]。

2.数字经济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关系研究。学界大体从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两个层面进行回应。在理论分析层面,有学者认为,数字经济能够促进乡村产业多元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而赋能城乡融合发展[4]。在实证检验层面,研究者基于省级或市级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以及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测算得出数字经济和城乡融合发展水平,通过建立计量模型,证实了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中介效应模型回归结果显示,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助力产业结构升级,完善乡村基本公共服务等渠道赋能城乡融合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赋能作用既存在门槛效应,也存在空间溢出效应[5-7]。可见,数字经济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但乡村数字人才缺失以及产业发展薄弱也构成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桎梏[8]。

3.生态保护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关系研究。生态融合贯穿于城乡生态环境的合作治理和共享过程,旨在实现区域环境质量的整体提升与改善,强调城乡融合在区域生态经济中的平衡[9-10]。目前既有成果主要侧重于探讨生态融合与城乡融合发展之间的相互联系,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学者们将生态融合纳入城乡融合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范畴,认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能够有效改善环境质量[11-12]。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对数字经济、生态保护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单向度关系进行了系统探讨,但鲜有文献将三者置于统一框架内,剖析其耦合协调效应并进行实证检验。鉴于此,本文以2011-2021年31个省域为研究对象,在阐明三大系统耦合协调机理的基础上,分别构建数字经济、生态保护与城乡融合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以及灰色关联度模型,实证探究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以期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政参考。

(二)理论分析

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现象,耦合协调度则反映不同系统之间互动水平的高低。数字经济、生态保护与城乡融合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三者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1.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够为生态保护和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技术的‘组合和‘递归特征,将彻底改变对技术本质的认识,具体对现象加以编程从而产生无数的应用。”[13]具体看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数字技术在交通拥堵监测、垃圾分类管理、能源消耗优化、物种保护与生态修复以及环境监测和预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高效助推环境保护和治理,实现生态系统的有效修复。与此同时,商贸流通、教育资源、医疗服务以及政务服务等领域的数字化创新,将城市与乡村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城乡资源共享共通,有助于加快城乡融合发展进程。

2.生态保护是数字经济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任务。生态保护依赖于数智化的基础设施和数字技术,“数字是一种能量体系——人类能量和技术机器所需的能量[14]。”智能化的监测和预测系统、数字化的管理系统为环境治理进行赋能,激发了数字经济的创新与发展[15]。同时生态保护也为城乡融合提供了智治的治理场域,通过数字技术对生态旅游和绿色农业进行技术赋能,增进城乡之间的资源流动。

3.城乡融合发展为数字经济和生态保护营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城乡融合发展能够推进数字技术在乡村场域的应用,有助于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借助于数字化平台、数字化场景、数字化服务挖掘乡村治理的数字空间,拓展通信技术在乡村的应用。”[16]同时,城乡融合强调生态协调发展,鼓励乡村场域发展绿色产业,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实现生态保护与城乡发展共生共赢。

由上述分析可知,数字经济、生态保护与城乡融合发展的三维互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彼此之间作用,任何一者的缺席,都会影响经济与社会高质量发展,三者的耦合协调效应有待在后文检验。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考虑到所需实际数据的可得性和匹配性,本文以全国31个省份为研究样本,探究2011-2021年各省份数字经济、生态保护与城乡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情况。基础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和各省份统计年鉴、EPS数据库等,缺失数据采用线性插值法补齐。

(二)变量选择

为科学测算数字经济-生态保护-城乡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本文在遵循指标体系代表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的基础上,分别构建数字经济、生态保护与城乡融合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1.数字经济。目前衡量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研究较为丰富,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17-18],拟从数字化基础设施、数字化应用程度、数字化技术支撑和数字化创新潜力四个维度构建数字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2.生态保护。在生态保护的指标选取方面,本文借鉴了已有相关研究[19-20],以“压力-状态-响应”(PSR)理论为依据,选取15个基础指标评价生态保护水平(见表2)。其中,压力维度反映了生态环境面临的一系列外在消极影响,状态维度体现出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响应维度折射出为保护生态环境采取的一系列积极措施。

3.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是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概念,目前普遍的做法是构建多维测度指标体系衡量其发展水平。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21],结合城乡融合发展的本质内涵,拟从经济融合、社会融合、人口融合、空间融合和生态融合五个维度,选取15个基础指标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综合评价体系(见表3)。

(三)研究方法

1.熵值法。本文采用熵值法对各基础指标进行客观赋权,进而分别得出数字经济、生态保护与城乡融合发展三个子系统的评价指数。熵值法能够克服各基础指标间信息重叠和人为主观因素造成的干扰,并基于原始数据所提供的信息确定指标权重,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第1步,数据标准化处理:

正向指标:X′ijt=Xijt-min(Xijt)max(Xijt)-min(Xijt)+0.000 1(1)

负向指标:X′ijt=max(Xijt)-Xijtmax(Xijt)-min(Xijt)+0.000 1 (2)

Xijt表示第j项指标第t年i地区的原始数据,min(Xijt)代表第j项指标原始数据的最小值,max(Xijt)代表第j项指标原始数据的最大值,X′ijt代表第j项指标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后的值。

第2步,指标归一化处理:

Pijt=X′ijt∑rt=1 ∑mi=1X′ijt(3)

X′ijt为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rt=1 ∑mi=1X′ijt项指标所有数据之和,Pijt为指标经过归一化处理后的值。

第3步,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

Ej=-1ln(r×m)∑rt=1 ∑mi=1Pijtln(Pijt)(4)

第4步,计算第j项指标权重:

Wj=1-Ej∑nj=1(1-Ej)(5)

第5步,根据计算出的权重和标准化处理的数据,利用线性加权法可分别得出数字经济、生态保护与城乡融合发展的评价指数:

U(1,2,3)it=∑nj=1WjX′ijt(6)

U1、U2和U3分别表示第t年i地区数字经济、生态保护与城乡融合发展的评价指数,值越大,表明该地区发展越好。

2.耦合协调度模型。为了揭示数字经济、生态保护与城乡融合发展三个子系统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本文引入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概念,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三个子系统之间的关联程度,具体计算公式为:

C=U1U2U3[(U1+U2+U3)/3]31/3(7)

D=C×T(8)

T=αU1+βU2+γU3(9)

C表示耦合度,反映了三个子系统相互作用的强弱,D表示耦合协调度,反映了协调水平的高低,T表示三大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U1、U2和U3分别代表数字经济、生态保护与城乡融合发展的评价指数,α、β和γ是待定权数,表示三个子系统的重要程度,本文认为数字经济、生态保护与城乡融合发展三者同等重要,取α=β=γ=1/3。参考任喜萍等对耦合协调度等级的划分[22],采用均匀分布区间法将数字经济、生态保护与城乡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状况分为十级(见表4)。

3.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主要用于解释数据包含的空间结构、空间形态、空间趋势等的空间分布特征,包括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1)全局空间自相关。全局空间自相关能够衡量要素属性数据的空间整体相关性,通常用全局Morans I指数进行测度,计算公式如下:

I=∑ni=1 ∑nj=1Wij(Di-D-)(Dj-D-)X∑ni=1 ∑nj=1Wij(10)

X=1n∑ni=1(Di-D-)(11)

式中,I为全局莫兰指数,Di、Dj表示各省份数字经济-生态保护-城乡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i≠j),D-是样本均值,n为省份数量,Wij表示空间权重矩阵(空间相邻为1,不相邻为0)。 I的取值范围是[-1,1],若I>0,表明各省份耦合协调度在整体上存在空间正相关关系;若I<0,则存在空间负相关关系;若I=0,表示不存在空间相关性。

(2)局部空间自相关。为进一步测度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在局部区域内的集聚或离散程度,使用局部Morans I指数考察局部空间相关性,计算公式为:

Ii=Di-D-X∑nj=1Wij(Dj-D-)(12)

当Ii>0,表示i城市与周围城市的三系统耦合协调度呈正相关;当Ii<0,表示i城市与周围城市的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呈负相关。

4.灰色关联度模型。作为一个复杂的互构机制,数字经济-生态保护-城乡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进一步探寻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进行分析,参考已有相关研究[23-24],最终选取经济驱动、政府调控、产业结构、科技支撑和人口素质五个方面的指标,指标体系如表5所示。

以研究期内31个样本省份的数字经济、生态保护与城乡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为参考序列Y(k),以人均GDP、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人均专利申请授权量和每十万人口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为比较序列Xi(k)。其中,Xi代表驱动因素(i=1,2,…,n,n表示驱动因素数量),k为具体指标数据(k=1,2,…,m,m表示指标数据维度),具体处理步骤如下。

第1步,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xi(k)=xi(k)xi(l)(13)

第2步,计算关联系数:

ξi(k)=mini mink|y(k)-xi(k)|+ρ maxi maxk|y(k)-xi(k)||y(k)-xi(k)|+ρ maxi maxk|y(k)-xi(k)|(14)

分辨系数ρ=0.5。

第3步,计算关联度:

ri=1m∑mkξi(k)      (15)

第4步,关联度等级划分(见表6)。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各子系统总体发展态势

根据熵值法确定的指标权重,计算得出2011-2021年31个省份数字经济、生态保护与城乡融合发展三个子系统及其综合评价指数,按年份对评价指数取均值,得到各系统指数时序变化趋势(见图1)。在观察期内,数字经济评价指数整体保持增长态势,由2011年的0.064 5增长到2020年的0.221 4,年均增长率为14.69%,2021年则出现下降态势,可能是因为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信息行业发展出现短暂下滑。生态保护评价指数整体高于数字经济,除2015年出现小幅度下降外,其他年份均呈现良好的上升态势,由2011年的0.161 1上升至2021年的0.197 0,年均增长率为2.26%。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数最高,整体呈现上升态势,由2011年的0.166 1增长至2021年的0.270 2,年均增长率为5.55%。得益于三个子系统在研究期内整体均呈上升态势,数字经济生态保护城乡融合发展综合评价指数除2021年出现下滑外,其余年份呈现稳定的上升趋势,由2011年的0.130 5提升至2020年的0.225 5,年均增长率为6.27%。

(二)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分析

根据三个子系统的评价指数,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可计算得出2011-2021年31个省份数字经济-生态保护-城乡融合发展耦合协调度。依据前文对耦合协调度数值划分的等级(表4),可分析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特征。

1.时序变化。由表7可知,2011-2021年全国数字经济-生态保护-城乡融合发展的耦合度均高于0.8,已达到高水平且整体稳定增长。分区域来看,东中西部地区均属于高水平耦合,且呈现中部、东部、西部依次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就耦合协调度而言,数字经济-生态保护-城乡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在低水平段位整体呈上升态势,仅从轻度失调过渡到濒临失调,研究期内耦合协调度从2011年的0.321 3提高至2021年的0.437 4,年均增长率为3.13%。分区域来看,各地区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存在一定差异,表现为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其中,东部地区数字经济生态保护城乡融合发展耦合协调水平最高,呈现良好的上升态势,耦合协调度由2011年的0.394 5增长至2021年的0.514 2,年均增长率为2.69%,经历了2011年“轻度失调”、2012-2018年“濒临失调”以及2019-2021年“勉强协调”的发展阶段。中部地区三大系统耦合协调水平次之,整体呈上升态势,耦合协调度由2011年的0.304 7增长至2021年的0.419 3,年均增长率为3.24%,经历了2011-2018年“轻度失调”、2019-2021年“濒临失调”的存在态势。西部地区三大系统耦合协调水平最低,整体同样呈上升态势,耦合协调度由2011年的0.265 4增长至2021年的0.379 1,年均增长率为3.63%,经历了2011-2012年“中度失调”、2013-2019年“轻度失调”、2019-2020年“濒临失调”以及2021年“轻度失调”等四个阶段。

2.空间特征。从空间演变来看(见表8),整体数字经济-生态保护-城乡融合发展达到了高水平耦合,除西藏地区外,其他30个省份的耦合度均在0.7以上。而省域数字经济-生态保护-城乡融合发展耦合协调水平较低,全国均值为0.388 8,大多数省市耦合协调度位于0.3~0.4之间,处于轻度失调等级。具体来看,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高于全国均值的省份有11个,全国占比35.48%,其中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等5个省份的耦合协调水平最高,均值均高于0.5,达到勉强协调等级,全国占比16.13%;天津、福建和山东等3个省份的耦合协调度均值位于0.4~0.5之间,处于濒临失调等级,全国占比9.68%;辽宁、河南和湖北等3个省份的耦合协调度均值位于0.3~0.4之间,处于轻度失调等级,全国占比9.68%。耦合协调度均值与全国均值持平的省份是四川,其均值为0.388 8,处于轻度失调等级。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低于全国均值的省份有19个,全国占比61.29%,其中甘肃的耦合协调水平最低,均值为0.284 7,处于中度失调等级,河北、海南以及山西等18个省份的耦合协调度均值则位于0.3~0.4之间,处于轻度失调等级。

由此可以看出,数字经济-生态保护-城乡融合发展耦合协调度较高的省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主要是因为东部地区不仅具备较好的气候条件、自然资源和交通便利性,而且集聚众多优质高校、研究机构以及科研人员,同时城乡发展较为均衡,在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数字经济生态保护城乡融合发展耦合协调度较低的省份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可能是因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人才流失严重、注重工农业发展以及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导致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发展不够理想。

(三)耦合协调度空间自相关分析

1.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根据测算出的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运用Stata软件计算得出2011-2021年数字经济生态保护城乡融合发展耦合协调度的全局Morans I指数(见表9)。可以看出,研究期内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全局Morans I指数均为正,且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z(I)>1.96,p(I)<0.05),表明各省份数字经济-生态保护-城乡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正向自相关关系,且呈现较强的空间集聚模式。从变化趋势来看,研究期内全局Morans I指数在波动中呈下降态势,表明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聚集特征在逐渐弱化,地区之间的联系有待提高。为深入揭示相邻地区的局部空间相关关系,需结合局部空间自相关进一步分析。

2.局部空间自相关。为分析我国不同省(市、自治区)数字经济生态保护城乡融合发展耦合协调度在局部区域范围内的空间集聚程度,采用莫兰散点图进行描述,由于篇幅原因,仅利用Stata软件绘制2011年、2014年、2017年和2021年的莫兰散点图(见图2)。一、三象限分别代表“高高集聚区”(H-H)和“低低集聚区”(L-L),位于该区域的地区与其邻近地区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存在正向空间关联;二、四象限分别代表“低高集聚区”(L-H)和“高低集聚区”(H-L),位于该区域的地区与其邻近地区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存在负向空间关联。为简化研究,本文以2011年与2021年进行对比分析。位于一、三象限的点从2011年的21个点增加为2021年的22个点,表明数字经济生态保护城乡融合发展耦合协调发展正向作用逐渐增强,加强地区之间关联有助于提升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位于二、四象限的点从2011年的10个点减少为2021年的9个点,表明省域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受到邻近地区的消极影响逐渐弱化。

(四)耦合协调度驱动因素分析

由表10可知,31个省份数字经济-生态保护-城乡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与经济驱动、政府调控、产业结构、科技支撑和人口素质5个驱动因素的灰色关联度都在0.6以上,属于较强关联度,表明各驱动因素与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关系密切。在驱动因素中,产业结构、人口素质、经济驱动、政府调控以及科技支撑的影响程度依次递减。

1.产业结构对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最为突出,均值为0.961 4。可能是因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能够促进数字技术的迭代创新,推动生态友好型发展,弥合城乡在教育、医疗、养老以及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发展差距,从而有利于提升三大系统耦合协调水平。其中,高于关联度均值的省份共18个,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天津、河北、上海、江苏、山东、广东和海南等7个省份,中部的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等5个省份,西部的广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6个省份,空间上呈东部、西部、中部依次递减的分布格局。说明相比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第三产业占比更高,产业结构转型取得显著成就。

2.人口素质与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的灰色关联度排在第二位,均值为0.954 4。这表明受教育年限的延长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数字素养和环保意识,而且有助于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从而提升了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其中,高于关联度均值的省份共20个,主要分布在东部的河北、辽宁、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6个省份,中部的山西、吉林、江西、河南和湖南等5个省份,西部的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9个省份,呈现出西部、东部、中部依次递减的分布特征,这主要是因为西部地区教育资源匮乏,高层次人力资本流失严重,导致其人口素质较低。

3.经济驱动与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的灰色关联度排在第三位,均值为0.895 6。经济驱动是数字经济生态保护城乡融合发展耦合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其中,高于关联度均值的省份共17个,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天津、河北、辽宁、山东和海南等5个省份,中部的山西、吉林、黑龙江、江西和河南等5个省份,西部的内蒙古、广西、西藏、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7个省份。这表明经济发展对西部地区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驱动效果最明显,东部与中部地区基本持平,可能是因为西部地区在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以及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劣势导致其经济发展落后,对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较为关键。

4.政府调控与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的灰色关联度排在第四位,均值为0.860 2。这表明政府出台的宏观政策在数字经济、生态保护以及城乡融合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影响。其中,高于关联度均值的省份共19个,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天津、河北、辽宁和海南等4个省份,中部的山西、吉林、江西和河南等4个省份,西部的内蒙古、广西、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11个省份,可见其灰色关联度的空间格局与经济驱动相类似。可能是因为西部地区受资源禀赋所限,难以实现突破性发展,而政府调控与规制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驱动方式。因此,政府调控对西部地区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驱动效果较为明显。

5.科技支撑与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的灰色关联度最低,均值为0.700 9。科技创新可为数字经济、生态保护以及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有利于提升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其中,高于关联度均值的省份共15个,主要分布在东部的河北、辽宁、上海、江苏、山东和海南等6个省份,中部的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和湖北等5个省份,西部的内蒙古、西藏、青海和宁夏等4个省份,呈现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这是因为,相比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拥有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集聚众多优质科技人才和科研机构,科技水平位于前列。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主要结论如下。第一,2011-2021年数字经济、生态保护与城乡融合发展三个子系统及综合评价指数整体呈现上升态势,子系统评价指数表现为“城乡融合发展>生态保护>数字经济”。第二,从时间上看,研究期内数字经济生态保护城乡融合发展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态势,但徘徊在低水平段位,仅从轻度失调过渡到濒临失调。第三,从空间上看,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区域差异,表现为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同时,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特征,局部空间自相关呈现聚集趋同特征,以“高高”和“低低”聚集为主。第四,数字经济生态保护城乡融合发展耦合协调度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驱动因素作用强度按产业结构、人口素质、经济驱动、政府调控、科技支撑依次递减。驱动因素对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影响效果存在显著区域差异,其中,产业结构和科技支撑对东部地区影响最大,人口素质、经济驱动和政府调控对西部地区影响最大。

(二)政策建议

为提升数字经济-生态保护-城乡融合发展耦合协调度水平,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制定差异化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东部地区应继续深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重点发展绿色产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强化对企业、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推动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中部地区应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借助数字技术重塑优质教育资源分配格局,提升人口受教育水平;同时,政府应鼓励教育创新,提供教育创新专项资金,在宏观政策层面给予有力支持。西部地区应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经济,从而为教育发展保障;政府则应深化政策调控,给予人力、物力以及资金等方面的支持。第二,建构跨区域协作机制。各地区应建立健全跨省多边协作机制,充分发挥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正向空间相关性,依托人力资本、财政资金、资源禀赋和政策支持等互补优势,深化与毗邻省份在推动数字经济、生态保护与城乡融合协调发展方面的合作,实现强强、强弱和互补联合,以提升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 高榕蔚,董红.数字赋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社会基础与实践逻辑[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01):12-20.

[2] 何维达,温家隆,张满银.数字经济发展对中国绿色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双向固定效应模型[J].经济问题,2022(01):1-8.

[3] 吕德胜,王珏,程振.黄河流域数字经济、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时空耦合及其驱动因素[J].经济问题探索,2022(08):135-148.

[4] 姚毓春,张嘉实.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3(02):117-125.

[5] 黄永春,宫尚俊,邹晨,等.数字经济、要素配置效率与城乡融合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2(10):77-87.

[6] 苏春红,李真.数字经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了吗?——基于中国285个地级市的实证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23(03):27-39.

[7] 姚毓春,张嘉实.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发展:内在机理与实证检验[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2):93-105.

[8] 姚毓春,张嘉实,赵思桐.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实现机理、现实困境和政策优化[J].经济纵横,2022(12):50-58.

[9] 杨一鸣,王健,吴群.中国城乡实体要素流动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22(12):2191-2202.

[10] 郭海红,刘新民,刘录敬.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区域差距及动态演化[J].经济问题探索,2020(10):1-14.

[11] 高波,孔令池.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9(08):4-16.

[12] 陈雨生,孙召发,韩杨,等.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路径与机制[J].经济地理,2023(05):36-45.

[13] 布莱恩·阿瑟.技术的本质[M].曹东溟,王健,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57.

[14] 狄波拉·勒普顿.数字社会学[M].王明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31.

[15] 陈浩天.迈向智治:数字乡村信息平台技术赋能的整体性治理进路[J].科学社会主义,2023(05):148-155.

[16] 盛明科,蔡振华.智治:构建乡村数字治理新体系[M].长沙:湘潭大学出版社,2022:144.

[17] 余东华,王梅娟.数字经济、企业家精神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J].改革,2022(07):61-81.

[18] 赵涛,张智,梁上坤.数字经济、创业活跃度与高质量发展——来自中国城市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20(10):65-76.

[19] 刘琳轲,梁流涛,高攀,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关系及交互响应[J].自然资源学报,2021(01):176-195.

[20] 孙继琼.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评价与趋势[J].财经科学,2021(03):106-118.

[21] 丁焕峰,张蕊,周锐波.城市更新是否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基于资源配置的视角[J].中国土地科学,2021(09):84-93.

[22] 任喜萍,殷仲义.中国省域人口集聚、公共资源配置与服务业发展时空耦合及驱动因素[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12):77-86.

[23] 孔凡斌,程文杰,徐彩瑶.数字经济发展能否提高森林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率——基于浙江省丽水市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23(05):163-184.

[24] 王松茂,尹延晓,徐宣国.数字经济能促进城乡融合吗:以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为例[J].中国软科学,2023(05):77-87.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Effect of Digital Economy,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Urban-rur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Empirical Test From Provincial Panel Data

CHEN Haotian,XIAO Yanyu

(Innovation Research Center for Public Policy and Social Management,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Henan 453000,China)

Abstract: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effect of digital economy,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urban-rur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dimension to examine the high-quality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Chinas provinces from 2011 to 2021,this paper uses entropy method,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 method and grey relational degree model to explore the spatio-temporal differenti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ing factors of the thre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the evaluation indexes of the three subsystems,with urban-rural integration being the highest, ecological protection the middle,and digital economy the lowest.From the time point of view,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the three systems increased at the low level during the study period.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ce,the coordination degree of the three systems is displayed as “East>Middle>West”,and there are significant positiv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characteristics,and the loca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types are mainly “high-high” and “low-low” clusters.As an important factor restricting the coupled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systems,the driving effect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population quality,economic driving,government regulation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are decreasing in turn.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formulate differentiated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trategies,construct cross-regional cooperation mechanisms,and realize the mutual development of digital economy,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urban-rural integration.

Keywords:digital economy;ecological protection;integrated urban-rural development;coupling coordination

(责任编辑:王倩)

猜你喜欢
城乡融合发展耦合协调生态保护
南充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
“城乡融合发展”是现代化进程的新阶段
浅析中国新常态下城乡融合发展战略
以乡村振兴战略引领新时代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区域经济与人力资源耦合协调发展分析
中国西部河谷型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沈阳卧龙湖区域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问题研究
凤凰古镇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
河北省农村生态环境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