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治理活力研究

2024-07-11 15:05徐成铭王洛忠王晓晔
关键词:运作机制党建引领乡村治理

徐成铭 王洛忠 王晓晔

摘 要: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治理活力已成为新时代国家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议题。基于活力论视角,以全国第六届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为研究对象,回答何种具体的运作机制能使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治理活力的问题。研究发现,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治理活力主要表现在多元主体合作与治理效能提升两个层面,相应的运作机制包括以搭建空间平台来激活乡村治理主体活力的场域再造机制、以打通边界障碍来激活乡村治理资源活力的资本整合机制以及以强化社区参与来激活乡村治理内生活力的惯习重塑机制,三大机制相互作用,共同形成对于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治理活力运作机制的立体认知。同时,机制的运行也需要具备一系列条件要素,包括外部层面的问题倒逼与政治推动,内部层面的主体协同与资源整合以及工具层面的技术赋能与制度保障。

关键词: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乡村治理;运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D267.2;D42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24)04-0001-12

一、问题提出

坚持党建引领为推进基层乡村治理指明了方向。乡村是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阵地,党组织在乡村的建设和发展对于激活乡村治理活力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这意味着乡村治理活力的激活需要党的引领,即党建引领与乡村治理之间存在内在的互动逻辑,具有高度契合性。在此背景下,厘清新时代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治理活力背后的运作机制与条件要素就显得十分必要。

通过梳理相关研究可以发现,目前学界针对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研究主要基于三种视角展开。一是基于党建视角,重点探讨党的政治建设及治理功能。党作为乡村建设的领导者、乡村治理的主导者、农民利益的代表者和农业发展的推动者,承担统筹领导新时代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使命[1],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深化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二是基于乡村治理视角,聚焦于党建引领与乡村治理之间的关系、机制与路径等的探索。学界认为社区党建兼具“政治建设”与“社会建设”双重性[3],换言之,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之间也存在特定的耦合机制,因此,有学者将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实践逻辑归纳为“党组织嵌入-弱化-再嵌入”[4],认为两者在目标、主体、内容、制度等方面存在交叉与重叠,可以通过主体建设、组织嵌入与参与动员等方式实现乡村治理创新[5]。三是基于政党治理视角,总结与提炼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实践模式,进而抽象出一般化理论与概念,如耦合调适[6]、超行政治理[7]、属性治理[8]等。

通过梳理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治理已经得到了学界的充分重视,同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借鉴与参考。那么,党建引领可以从哪些层面激活乡村治理活力?实践中,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治理活力的运作机制是什么?党建引领又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来驱动各项机制运转?学界目前尚未给予系统回答,同时仅从上述三种视角,也很难把握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治理活力的本质内核与运作机制。这在客观上要求必须切换研究视角,基于此,本文引入“活力论”视角,通过对“全国第六届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的分析来思考并尝试回答上述问题。

二、文献回顾

(一)基层治理中乡村治理的“活力论”视角

学术话语体系中基层治理的概念与内涵存在一定的伸缩空间[9]。基层作为整个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有着直面社会人群的特点,基层治理也因此蕴含了双层含义:一是自上而下的场域化党政统合治理;二是自下而上合法化的多主体自主治理[10]。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这不仅成为加强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对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夯实党长期执政的组织基础、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反映出党的领导已经深度融入到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中。而乡村治理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只有乡村治理充满活力,才能够为乡村振兴创造良好的条件。

在乡村治理的研究中,“秩序论”和“活力论”是两种较为主流但彼此间存在一定逻辑张力的研究视角[11]。“秩序论”的本质是强调乡村社会的平稳有序,即乡村社会发展处于一种稳定和均衡的状态[12]。持此种观点的学者都将构建良序合理的乡村秩序视为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路径指向[13],提出要发挥政府与村民两大主体的能动性,通过强有力且完善的制度规则建设,辅以技术手段,推动乡村秩序的重构[14]。相较于“秩序论”,“活力论”则更加强调活力是推动整个社会前进的动力,能够整合特定场域中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等多种要素[15],是乡村发展的生存力、发展力或再生力[16]。依据不同治理情境,活力的内涵也有着不同的表征差异。李敢认为乡村活力的激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地域各类特色资源的重新认识与发掘,二是主体之间建构信任、支持与协同合作的过程[17]。本研究参考这一概念,认为公共管理视域下乡村治理活力的激活主要体现在多元主体合作与治理效能提升两个方面。

(二)党建引领在激活乡村治理活力过程中的角色与功能

随着乡村社会的转型,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过程中的角色扮演正逐步从动员型党组织、全能型党组织、引领型党组织转变为协调型党组织,目前正在向新时代统合型党组织演变[18]。基层党组织作为乡村治理的“主心骨”,扮演着思想引领者、发展带头者、组织协调者、权力监督者等重要角色,是新时代激活乡村治理活力最重要、最核心的领导力量。

党建引领担当激活乡村治理活力的角色具有双重理论基础。一方面,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治理活力是组织力视角下基层党组织领导力、动员力与凝聚力的体现。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作为一种网络化的系统性能力,主要由中心力、内环力、外环力三部分组成,涵盖对内组织动员党员、对外团结凝聚村民群众的能力,是激活乡村治理活力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合力[19]。另一方面,从结构化视角切入探讨党建引领的功能和作用。随着新时代乡村治理的空间结构不断拓展,开放性不断增强,要想通过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治理活力,就必须嵌入到乡村治理结构中[20]。例如,张紧跟等认为党建引领通过整合资源、价值引领、激活主体构建共治格局实现了乡村有效治理[21]。张双双等认为党建引领通过“自上而下”的生活化嵌入与“自下而上”的治理性吸纳,调动了村民的参与积极性,激活了乡村治理活力[22]。从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的关系来看,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关键在于乡村基层党组织如何将党的政治思想、价值理念和组织原则嵌入到乡村治理体系中,重塑乡村治理结构,进而调动乡村社会的公共价值以提升党建引领的效能并激活乡村治理的活力[23]。

(三)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治理活力的运作机制与条件要素识别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在理论层面党建引领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那么,应该从哪些维度去构建起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治理活力的运作机制与条件要素呢?这需要进一步从更加具体的维度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主张运用“理论视角”与“田野资料”相结合的方式来予以识别,具体而言,机制层面,学界认为机制是一种被不特定条件触发的、容易识别的因果模式,对于现象可以起到阐释作用[24]。为了更好地阐释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治理活力的运作机制,本研究尝试引入场域理论进行论述与解读。场域理论最早由社会学家布迪厄创立,用以分析社会发展现象及问题,近些年也被广泛应用于乡村治理、基层党建等相关议题中。基于场域理论,本研究进一步尝试从场域、资本和惯习三个维度加以解读。一是场域维度。乡村治理活力的激活实际上是党嵌入乡村治理场域中的实践。乡村治理场域不仅是容纳乡村社会活动、生产社会关系的载体,同时也是政治权力活动的重要平台,兼具政治与社会的双重属性[25]。然而随着社会的转型加快,乡村治理场域中互动、博弈的各方力量出现了结构性重组,乡村治理主体并未有效发挥自身作用,场域内部开始出现治理的真空状态,致使乡村治理陷入失灵与失序[26]。因此,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治理活力的第一步,就是如何再造场域,使之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二是资本维度。资本要素是厘清乡村治理场域中各行动主体间关系逻辑的关键要素,也是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治理活力的重要保障。基层党组织作为衔接国家与乡村社会的主体,天然承担着激活乡村治理活力的职责。通过党建引领可以将乡村场域中的资源、主体和行动重新组织起来,重构乡村社会治理网络,从而使乡村治理机制运作更加顺畅[27]。三是惯习维度。惯习是乡村治理实践的重要行动逻辑,也是场域塑造的结果,并长期持久地指导行动者的行为,集中表现为个体的参与意识与参与能力[28]。亚里士多德指出:“一种政体如果要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必须使全邦各个部分的人民都能参加而且怀抱着让它存在着和延续的意愿。”因此,乡村治理活力激活的落脚点就是如何强化乡村治理各主体的参与能力,培育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过往研究已识别出党建引领在政治动员、群众动员、能力提升等方面的作用以及成效。通过党建引领为参与乡村治理的多元主体提供稳定的结构保障与主体再生产的支持动力,引导带动场域中行动主体转变理念,增强行动主体的行为理性,培育良性惯习,为激活乡村治理的内生活力创造条件。

与动态化运作机制相比,条件要素更多关注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治理活力所需具备的本质属性,亦即运作机制得以可持续运行的动力要素支撑。这方面,过往研究给予诸多启示:冉连等认为治理困境与组织化回应是党建引领激活社区治理活力的重要因素[29]。蔡娟认为资源整合与制度创新能够放大党建的引领效应,激活基层治理活力[30]。豆书龙等认为“认同建构、主体参与、技术平台的搭建”是实现新时代党建引领与乡村振兴有效互动的关键要素[31]。综上,参考学界已有研究,本研究将从三个层面剖析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治理活力的条件要素:一是外部要素,包括问题倒逼与政治推动,重点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对乡村治理的影响以及政府政策支持对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治理活力的推动作用;二是内部要素,包括主体协同与资源整合,重点关注不同参与主体间的协同作用以及资源整合对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治理活力的内部驱动作用;三是工具要素,包括技术赋能与制度保障,技术赋能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等手段,提升了乡村治理的效能与效率,制度保障则确保了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治理活力的有效运行,二者有机结合有助于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领导力,更好满足乡村治理的多元需求,实现有效治理。

三、研究设计

(一)方法选择

研究问题只有内置于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的研究场域中,才能确保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与适用性,从而增强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本研究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理由如下:一方面,案例研究更加适用于对事物发展过程及机制逻辑进行探究,有助于展示事物发展过程的整体性与动态性;另一方面,相较于单案例研究,多案例研究可以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更加生动地、系统地分析,同时多案例研究也可以基于复制逻辑,得出更加稳健、普适的研究结论。

(二)案例的收集与选取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等有关部门面向全国开展第六届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征集活动。本届案例征集活动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化基层党建创新”为主题,其主要内容和范围涉及农村基层党建、城市基层党建、国有企业党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机关党建等共8个子专题。根据规定,选送案例必须符合真实性、创新性、实效性与典型性的标准,同时要求案例必须主旨清晰、层次分明、资料翔实等。经过网上展示、专家推荐、公示等环节,最后推荐出基层党建创新最佳案例和优秀案例共100个,其中“农村基层党建”子专题获奖案例共有15个(见表1),将其全部纳入本研究的研究样本。这些获奖案例充分展现了近年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实践成果、创新经验,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与代表性。同时,本研究综合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公布的案例资料以及案例所在地区部门官网以及相关网络报道等资料,共形成了约25万字的案例文本库。

(三)数据编码与分析

在数据分析阶段,本研究借鉴扎根编码形式,采用一阶编码与二阶编码(1storder/2ndorder)的结构化数据分析方法,在研究团队就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治理活力的运作机制达成一致认知后,进行分阶段、多次迭代编码,从而产生严谨的质性分析结果。

第一步,对案例文本库的原始数据资料进行筛选、归纳与提炼,形成一阶编码,包括创建技术空间、智慧党建平台、筹集发展资金等28个代表性标签。形成代表性标签后,本研究再对相关概念进行审核并进行优化、修正。第二步,在一阶编码的基础上,将内容近似的代表性标签聚合形成更为抽象化的概念,包括公共空间建构、治理平台搭建、多元主体合作等9个核心概念。第三步,将聚合后的核心概念纳入对应维度内,寻找概念背后的逻辑关联。同时借用Holsti提出的归类一致性分析方法对编码结果A进行检验。

A=4MT1+T2+T3+T4(1)

其中,M表示编码人员的编码一致数,T表示编码人员各自的编码数。经计算得到归类一致性指数为0.91,表明编码结果具有较高的信效度,且编码具备较强现实解释力。表2呈现由一阶、二阶编码和总维度组成的数据结构,归纳出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治理活力的具体运作机制。

四、案例分析与发现

(一)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治理活力的现实表征

1.党建引领深化多元主体合作。在现代社会,任何单一个体都无法独自解决复杂多样、不断变动的问题,也无法去单独主导一项特定的活动或项目。实践中,乡村党组织通过吸纳多元社会主体,纵向延伸治理链条、横向整合主体职能,即通过打造一种“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点面结合”的党建工作体系,确保各行动主体成为乡村治理场域中的积极分子,盘活资源、主动参与,实现了乡村党组织与多元主体的有效衔接。一是通过组织嵌入重塑纵向治理网络。例如,贵州江口某乡镇通过构建“乡镇党委+村(社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自上而下的四级组织体系,搭建了党组织、党员密切联系服务群众的有效途径,实现了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治理的纵向引领。二是通过政治吸纳扩张横向治理网络。例如,重庆市巴南区就先后通过吸收片区内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党组织负责人以及党员致富带头人、党员“新乡贤”为片区党委成员,通过强村帮弱村、先进带后进,推动形成头雁引领、强村帮带、产业联动的区域化党建“互联网”。三是依托党建引领激活社会力量参与。“单打独斗绘不出善治蓝图,握指成拳才能放大治理效能。”例如,安徽黄山积极构建“党建引领下村集体、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发展”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先后与区“两山银行”和7家乡镇振兴公司、54家强村公司达成合作,实现单个主体向多元主体合作的转化,激活了多元主体治理活力。

2.党建引领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党建引领对于乡村治理效能的提升是多层次的、多方面的,具体表现为3个方面。一是基层党建更有效率。从实践效果看,基层党组织通过运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技术,围绕规范管理、能力提升、考核激励等重要节点精准发力,极大增强了党员的身份意识、规矩意识与主人翁意识,真正培养造就了一支“人员合理、素质优良、分工明确、管理有效”的乡村工作队伍。二是群众参与更有深度。在推动党组织和党员为民服务的同时,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了,群众幸福感与获得感明显增强了。例如,重庆荣昌区通过“小院+”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思想教育、文体娱乐、普法宣传等活动,从正面引导群众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创新推动“三治融合”,让群众更自觉自愿地参与基层治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小院成为群众热爱的“幸福家园”。三是乡村振兴更有力度。通过党建引领,乡村环境治理、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治理等层面均得到改进,不仅为乡村振兴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还激活了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例如,许家冲村通过支部引领、党群发力,打造了“三峡茶文化民俗旅游村”。一方面引进企业落户,先后兴办项目13个、引入8家企业进村发展,村民实现家门口进厂务工;另一方面扶持自主创业,鼓励党员、群众办企业当老板,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全村有78户村民乘上集体发展的“东风”,许家冲村也从一个空壳移民村跃升为乡村振兴示范村。

(二)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治理活力的运作机制

1.场域再造机制:搭建空间平台,激活乡村治理主体活力。场域是一个体现变动性与关系性的开放性概念,其囊括了多个层次的行动主体,同时也暗藏着行动过程中多元主体的互嵌互构[32]。作为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治理活力的逻辑起点,场域再造的核心要义就是如何激活乡村治理的主体活力。一是建构公共空间。公共空间建构就是乡村治理主体间关系重组,通过党建引领将原本仅作为物质存在的乡村公共空间逐渐转变为话语空间与关系建构的抽象空间[33],逐渐构建起包括社会空间、技术空间、文化空间等类型在内的多元化空间阵地,形成一个良性运转的乡村治理场域。通过优化与协调多元主体间关系,形成合作治理新形态,为乡村治理注入新的资源与活力。二是搭建乡村治理平台。通过依托智慧党建平台、村庄议事会、党员大会、村务公开等线上线下治理平台,为各主体参与乡村治理、优化公共服务提供平台和阵地,引导和协调各治理主体结合自身优势开展轮值共建,相互协作,拓宽治理渠道,促进各治理主体间的互相增权,整合其协作意愿[34]。例如,湖北许家冲村建设“村庄数字电视”“夷陵一家亲”等数字治理平台,村民可以随时随地查看村务公开事项,做到一目了然、心知肚明,极大激活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人翁意识。三是参与渠道的扩展与畅通。对外畅通居民诉求的表达渠道,通过开展村干部实地走访调查活动,倾听百姓的意见与诉求,了解民众的生活状况,并及时做出有效回应与解答,以提高村民的生活满意度。对内畅通党员干部的晋升渠道与完善制度建设,通过建立多样化激励机制,在加强村干部外部流动的基础上,畅通内部晋升空间和渠道,充分调动党员干部的工作热情,使其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建设;通过丰富完善各项工作、培训和学习制度,进一步明晰工作内容与工作流程,加强新任干部的帮扶和培训工作,以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和工作能力,强化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引领水平。

党建引领下乡村治理的场域再造不仅在实体意义上维系、促进着村民间的沟通与交流,更是通过以场域为载体上升到人情与情感的统一,形塑着乡村治理场域中各主体的日常惯习行为,强化了各主体间的共同行动理念和协作关联意识,激活了乡村治理的主体活力。

2.资本整合机制:打通边界障碍,激活乡村治理资源活力。行动者在某一场域空间内的行动,本质上是多元行动主体间各自所拥有的资本类型和数量的整合与优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资本整合是贯穿整个乡村治理的“元”问题,也是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治理活力的核心机制[35]。一方面,基层党组织可以凭借其强大的号召力与组织力,充分利用自身掌握的政策资源与政策导向,优化与整合乡村治理资源配置,破除乡村治理的边界障碍,形成资源与需求在村庄层面的精准对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1+1>2的区域合作治理效果。例如,重庆巴南区推出“三单四定”项目,即设定资源、需求、项目“三张清单”,每年年初,各成员单位把党组织和党员能够提供的、用于开展服务的各类资源以及需要解决的需求事项收集起来,在精准对接的基础上双向认领、双向服务,并落实定人员、定目标、定措施、定时限的“四定”举措,确保乡村治理的项目有序推进、按时保质完成,进一步提升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精细化、精准化水平。另一方面,党建引领能够起到把握方向、凝聚共识的作用,通过开展多元主体合作进而降低集体行动的交易成本[36],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建构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多元治理格局。例如,安徽黄山区党组织通过举办乡村运营创新试点实操培训班,与区“两山银行”和7家乡镇振兴公司、54家强村公司进行合作,积极构建“党建引领下政府引导,村集体、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发展”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向美丽乡村运营转变。

党建引领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体现并落实在乡村治理的各个环节与全过程,通过整合乡村治理场域中的各类资本,打通边界障碍,实现各方资源优化配置,激活了场域中资本运行的活力,使得场域中各类资本实现动态平衡和总体增值,构成了乡村治理中的活性元素。

3.惯习重塑机制:强化社区参与,激活乡村治理内生活力。布迪厄认为惯习是个人或群体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生成的不同感知、评价和判断标准,它在实践与表征之间来回转换,通过个人或群体的实践而生成,又影响着个人或群体的实践,最终通过身体性的动作行为体现出来[37]。惯习重塑的功能就在于通过理念创新、队伍建设、社区参与等手段,调动村民、党员干部等主体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进而激活乡村治理的内生性活力,繁荣乡村公共事务。一是创新治理理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行动的动力。新时代背景下,“理念创新”是乡村党组织激活乡村治理活力的努力方向之一,面对新时代错综复杂的乡村治理问题,乡村党组织必须应注重从“理念创新”出发,根据乡村治理实际需要,思考产业、生态、文明等工作的新方式,并以法治建设为指导,保证村民参与、民主协商等落到实处,实现民主精神的新渗透和新发扬,以创新的治理理念引领乡村治理实践。二是优化工作队伍。党建引领依托政党权威,通过政策宣讲、学习培训、示范带动、监管考核等手段,将政党价值、共同体情感等融入乡村治理过程中,不断引导党员干部转变自身观念,提升工作队伍的专业素养与协同能力,促使其行为方式与行动规则发生良性转变。例如,湖南省龙山县大力实施乡村干部能力提升工程,通过推行“三单五制”,强化干部培训与监管,严把村(社区)干部队伍“入口”,畅通“出口”,村庄干部作风得到极大转变,服务意识、治理能力都得到显著提升。三是深化社区参与。社区参与是指村民等各主体为了提升乡村治理效能而影响场域中共同事务、公共利益的行为与过程, 是激活乡村治理活力的重要表征。通过发挥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村级乡贤能人的带动效应,逐步形成“镇村干部+党员+乡贤+村民”的多方协作氛围。所形成的社会资本,可以为各行动主体塑造一种相互认同的合作框架,帮助其突破经验与资源上的束缚,培育与重塑良性惯习,最终促使乡村治理的行动主体由原来的被动参与的“冷漠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主人翁”,不断提升自身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例如,福建省福清以打造朱子草堂、乡风馆等文化阵地为抓手,通过积极弘扬乡贤文化,唤醒村民的共同回忆,潜移默化的影响村民的生产生活及村庄建设,增强集体认同感,进而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

惯习行为的改变有助于促使各主体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乡村治理,实现从社区服务的享受者向提供者的角色转变,进一步降低乡村治理成本,与此同时,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正逐渐形成。

(三)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治理活力的条件要素

1.外在驱动:问题倒逼与政治推动。“新制度主义”认为制度变迁或制度创新的动力源于对外部环境的适应以及关键决策力量的推动,这为理解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治理活力的外部驱动力量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总体来看,问题倒逼与政治推动是催生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治理活力的两大主要动因。其一,乡村治理问题的解决呼唤党建引领。随着公共权力的下放与分散以及村委会定位不清晰和结构不完善[38],导致乡村治理过程中多元主体间行动边界的模糊不清,经常出现“九龙治水”甚至“十龙治水”乱象,进而造成了乡村治理资源被无序开发或浪费[39]。乡村治理问题的高度模糊性与复杂性进一步凸显出党建引领的必要性,基层党组织可以借助自身严密的组织体系,整合多元行动主体力量,集聚分散无序的乡村治理资源,将碎片化的乡村治理体系纳入乡村治理共同体,破解乡村治理难题的同时,构建良性的社会治理格局。其二,政治推动是对治理问题识别后进行治理行为策略的选择。一方面是自下而上的村民需求推动。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样,我国广大农民群体的需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不仅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并且希望参与乡村公共事务。这些诉求寄希望于党的引领带动,不断发挥党领导乡村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中心工作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以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治理活力。另一方面是自上而下的行动部署。党的十九大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了乡村振兴,将乡村有效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体现。在此后历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及党的重要会议均对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做出重要部署。强大的政治推动力促使着基层党组织坚决贯彻执行自上而下传达下来的政治任务,通过顶层设计、项目规划、方案试点等方式,激活乡村治理活力,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2.内在轴心:主体协同与资源整合。主体协同与资源整合是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治理活力的两个关键条件,两者相辅相成,加强了党的领导力与组织力。问题倒逼与政治推动为基层党组织嵌入乡村治理体系提供了前提,而内在轴心的驱动则为激活乡村治理活力提供了内部源动力。以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的乡村治理主体,通过横向与纵向的吸纳与拓展,强化了党组织与多元主体的联系,整合了乡村治理资源,提高了治理能力与水平,为激活乡村治理活力奠定了基础。一方面,主体协同有助于加强乡村党建引领的行动力。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治理活力是一个既相互协调又统筹领导的过程,并不是单纯依靠某一个体力量就能实现的,它离不开党组织强大的组织动员力与其他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横向维度,基层党组织通过结构嵌入的方式将具有共同价值目标且可以调动的多元主体和协同共治的优势整合到一起,为基层党组织联结乡村治理多主体提供基础,也为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提供可行性。纵向维度,在实现横向一体化实现协同共治的前提下,为激活各方主体自身优势,通过政治引领的方式提高思想意识的高度,建立引领机制,使乡村治理多元主体能够自觉采取符合公共利益的合作行为,实现集体行动的利益最大化,从而实现激活乡村治理的目的。另一方面,资源整合有助于增强乡村党建引领的战斗力。资源是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治理活力的物质禀赋。乡村治理如欲达到善治状态,理应着眼于乡村治理场域中内外资源的发掘与整合,只有将分散资源加以整合、集中,才能实现治理资源的最优配置和高效利用[40],降低治理成本。同时资源整合也有助于增强党组织的领导力、凝聚力与服务能力,为激活乡村治理活力提供足够的支撑。

3.工具支撑:技术赋能与制度保障。治理工具作为社会治理的“利器”,决定着社会治理的行动模式[41]。灵活的治理工具是自然科学原理与社会实践经验的有机结合,这不仅包括技术层面的各种数字化平台与手段,也包括制度层面的各类政策、法规及管理条约。一方面,技术赋能提升了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质量与水平。《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创新党组织活动内容方式,推进智慧党建。”数字技术实时性、脱域性的特征可以帮助党组织成员方便快捷地参与党内活动,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交互成本,同时能够更好地拓展党建空间、创新党组织活动、提升党组织建设质量。村民也可以通过数字党建平台实时了解党务和村务,表达意见以及提交建议和诉求,以实现民情民意的精准衔接,使基层党组织牢牢占据思想引领、舆论引导文化传承和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另一方面,制度保障确保了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过程的合法性与稳定性。党建引领工作正当有序的开展离不开制度保障的支持,科学有效的党建引领机制也是激活乡村治理活力的重要保证。通过建立科学、规范的工作机制,基层党组织可以有效协调治理主体之间关系,高效处理农村公共事务,推动乡村治理有序进行。技术赋能与制度保障的有机结合成为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治理活力的强大引擎,推动乡村治理不断向前迈进,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和挑战。同时,治理工具的选择也要切实考虑乡村治理中各参与主体的特性,并结合实践中乡村治理的场域空间与资源禀赋进行有针对性的灵活选择。

五、结论与讨论

本文基于活力论视角,探究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治理活力的现实表征、运作机制与条件要素。通过对全国第六届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发现基层党组织在多元主体合作与乡村治理效能两个层面均对乡村治理产生激活效果。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治理活力的具体运作机制包括场域再造机制、资本整合机制和惯习重塑机制。其中,场域再造机制通过搭建载体平台与建构空间场域,拓宽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治理的渠道,增强了乡村治理的互动性与参与度,激活了乡村治理的主体活力,形成乡村治理的强大合力;资本整合机制通过盘活治理资源、为居民提供精准化服务、开展多元主体合作等措施,促进乡村治理场域中存量资本向增量资本的转化,激活乡村治理的资源活力,满足了村民日益差异化、多样化的服务诉求,为乡村治理效能的提升创造了良好条件;惯习重塑机制是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治理活力的结果导向,通过治理理念的创新、工作队伍的优化等措施,调动各主体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推动着乡村治理场域朝着预设目标前进,也促使着乡村治理的重心由社区转向村民,激活了乡村治理的内生活力。三大机制通过相互作用,共同形成对于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治理活力运作机制的立体认知。此外,运作机制的可持续化运行也需要基于一系列条件要素的支持,包括外部层面的问题倒逼与政治推动,内部层面的主体协同与资源整合以及工具层面的技术赋能与制度保障。基于上述发现的理论框架可参见图1。

作为一项探索性研究,本文可能在以下方面存在一些边际贡献。一方面,本研究建构了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治理活力的中观分析视角。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治理活力不仅蕴含着夯实党执政基础的政治逻辑,也是党协调乡村治理秩序与活力,寻绎“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实践逻辑的体现,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扫清障碍、增添动力。既有研究呈现出了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某些特征和关键节点,但并未展现其全貌,本研究从中观视角出发,基于活力论视角,将其置于更为广泛的治理场域中进行阐释。研究发现,实践中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是多重因素复合作用的结果,运行机制回答了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治理活力“怎么做”的问题,条件要素回答了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治理活力“需要什么”的问题,现实表征则回答了“结果如何”的问题,三个层面的内容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逻辑链条与理论解释框架。另一方面,本研究基于活力论视角借鉴扎根编码形式完成了对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治理活力的初步探索。本文依托全国第六届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从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治理活力的整体性图景中挖掘其内在的现实表征、运作机制与条件要素,希冀在打通微观操作性价值与宏观理论间作出一定尝试。

此外,作为一项多案例研究,本研究并未试图将我国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治理活力的实践简化为固定的路径或模式,而是提供一种可供借鉴参考的现实方式。未来要形成更深层次认知,还需要进行不同维度、不同层次的分析,从而展现更为全面与系统的图景。同时,本研究案例样本可能相对较少,且资料多为二手资料,更多来源于官方网站、文献以及网络资料的收集,因此,数据资料的收集可能存在丰富性与广度缺失的问题。尽管存在以上不足,但本文旨在阐释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治理活力的运作机制与要素条件,同时本文所选案例具有地域特色与成功经验,且部分地方的经验与模式已经被推广和借鉴,因此本文的研究结论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可以为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治理活力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郭晓勇,张静,杨鹏.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生成逻辑、价值旨归与优化向度[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05):1-9.

[2] 周永伟,李彦霖.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J].宁夏社会科学,2023(02):66-73.

[3] 吴晓林.党如何链接社会:城市社区党建的主体补位与社会建构[J].学术月刊,2020(05):72-86.

[4] 杨正喜.基层党组织适应性:党建引领嵌入乡村治理逻辑分析[J].社会科学家,2022(01):101-107.

[5] 何慧丽,许珍珍.嵌入式动员:党建引领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03):43-51.

[6] 吴高辉,郝金彬.耦合调适:乡村振兴中党建引领社会共治的实践路径与内在机理[J].中国行政管理,2022(09):97-107.

[7] 彭勃,杜力.“超行政治理”:党建引领的基层治理逻辑与工作路径[J].理论与改革,2022(01):59-75.

[8] 何得桂,韩雪.属性治理: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有效实现路径[J].农村经济,2022(05):69-78.

[9] 王炳权.论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基层治理[J].甘肃社会科学,2023(01):1-11.

[10] 李庆瑞,曹现强.党政统合与自主治理: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逻辑——基于2020年至2021年社会治理创新案例的扎根理论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22(03):110-122.

[11] 叶鹏飞.秩序与活力:乡村文化治理的问题与反思[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6):69-79.

[12] 贺雪峰.论乡村社会的秩序均衡[J].云南社会科学,1999(03):32-39.

[13] 沈费伟.乡村秩序重构:实现乡村振兴的策略选择[J].学术交流,2020(07):146-156.

[14] 韩鹏云,刘祖云.农村基层政治合法性建构与乡村秩序重塑[J].江汉论坛,2014(10):38-44.

[15] LANDRY C.Urban Vitality:A New Source of Urban Competitiveness[J].Prince Claus Fund Journal,2000,12:8-13.

[16] 冯旭,张湛新,潘传杨,等.人口收缩背景下的乡村活力分析与实践——基于美国、德国、日本、英国的比较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22(03):42-49.

[17] 李敢.社区总体营造视野下乡村活力的维系与提升——基于新旧“莫干乡村改进实践”的案例比较[J].城市规划,2017(12):90-96.

[18] 李冬慧.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的百年实践:功能嬗变与治理趋向[J].探索,2020(03):107-117.

[19] 刘渊.西部农村党组织组织力建设的内涵解析、现实反思与实践进路——基于三个行政村的调研[J].探索,2019(06):120-128.

[20] 曹胜亮,靳文.组织力视角下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实现逻辑——基于华中E市鼓楼街道的实证经验[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1):131-137.

[21] 张紧跟,张旋.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中的“双向赋能”——以华北A县矛盾纠纷治理创新为例[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23(02):53-62.

[22] 张双双,陈丰.规则代理、需求认证:党建引领乡村生活治理的实现路径——以浙江省湖州市N区乡村服务型党建行动为例[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23(01):45-53.

[23] 李永萍.基层党建、基层治理与村庄公共性——基于对佛山市南海区禾村党建创新的考察[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02):59-68.

[24] 张其伟,徐家良.社会组织如何激活城市基层治理活力?——基于某环保类组织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23(09):142-158.

[25] 李建华,袁超.论空间政治化[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05):137-141.

[26] 邢成举,吴雨霞.乡村治理秩序再造与国家回归——基于陕西省S村的讨论[J].地方治理研究,2023(03):38-50.

[27] 曹海军,曹志立.新时代村级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实践逻辑[J].探索,2020(01):109-120.

[28] 赵普兵,刘义强.惯习、秩序与生活理性:一个民族村庄的治理逻辑——基于西藏自治区江孜县A村的观察[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2):41-47.

[29] 冉连,张曦.治理困境与组织化回应:党建引领如何激活社区治理活力?——基于成都市X街道Y社区H小区业委会成立的个案研究[J].理论月刊,2023(08):47-56.

[30] 蔡娟.整合资源与创新机制:放大社区党建效应[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11):41-46.

[31] 豆书龙,刘欢颜,胡卫卫,等.新时代党建与乡村振兴有效互动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06):19-27.

[32] 高端阳,王道勇.乡村治理中的合作场域生成——基于T市“三治融合”实践的分析[J].社会学评论,2021(03):164-180.

[33] 魏璐瑶,陆玉麒,靳诚.论中国乡村公共空间治理[J].地理研究,2021(10):2707-2721.

[34] 雷茜,向德平.党建引领下基层治理共同体的建构机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3):73-85.

[35] 辛璄怡,于水.乡村有效治理的困境与超越:治理资源配置的视角[J].农村经济,2022(09):67-75.

[36] 张紧跟.党建引领:当代中国区域治理研究的新议程[J].理论探讨,2022(04):57-63.

[37] 张宗帅.短视频App中的农村文化表达——技术场、身体惯习与象征资本[J].文艺争鸣,2020(08):87-91.

[38] 孙玉娟,孙浩然.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的时代契机、掣肘因素与行动逻辑[J].行政论坛,2021(05):37-43.

[39] 丁亮,蔡婧.乡村治理现代化:目标定位、发展困境与推进策略——第四届中国县域治理高层论坛会议综述[J].社会主义研究,2020(02):166-172.

[40] 高强,徐莹.从嵌入到融合: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乡村治理逻辑——基于山东省沂源县新康桔梗专业合作社的案例分析[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4):83-95.

[41] 周超,毛胜根.社会治理工具的分类与型构——基于社会治理靶向和行动逻辑的分析[J].社会科学,2020(10):43-52.

Leading and Activating the Vitality of Rural Governance Through Party Building in the New Era

——Analysis of Sixth National Typical Cases of Innovation in the Grassroots Party Building

XU ChengmingWANG LuozhongWANG Xiaoye

(1.School of Government Management,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2.Urban and Rural Public Governance Center,Qingdao University,Qingdao,Shandong 266071,China)

Abstract:The study is referring to discusses “Party Building Leading the Activation of Rural Governance Vitality” as a significant topic of national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 in the new era.It uses the sixth national grassroots Party building innovation cases as a research subject,aiming to understand how Party building activates rural governance vitality through specific operational mechanisms.The research discovers that Party building activates rural governance vitality mainly by facilitating cooperation among multiple entities and enhancing governance efficiency.This process involves creating spatial platforms to energize governance entities,integrating capital to overcome boundary barriers,and remolding customs to strengthe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These mechanisms work together to form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operational mechanisms under Party leadership.Additionally,the effective operation of these mechanisms relies on a combination of external challenges and political drive, internal coordination and resource integration,as well as 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 and institutional support at the tool level.This leads to the activation of vitality in rural governance under Party leadership.

Keywords:Party building leadership;rural revitalization;rural governance;operating mechanism

(责任编辑:董应才)

猜你喜欢
运作机制党建引领乡村治理
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共治的探索与实践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运作机制与治理逻辑
对企业节能管理运作机制探究
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运作机制探索与研究
国内关于乡村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豫园街道党建引领下非公企业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探索
建设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引领强村惠民工作的研究
党建引领 社会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