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一臻
[摘 要]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城市和乡村发展迎来了各自的机遇与挑战。但城乡发展遇到了各自的瓶颈,问题层出不穷,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成为现阶段的首要解决问题。打破割裂看问题的思想,将城乡二者遇到的问题辩证地结合起来看,发现二者恰好可以取长补短,融合发展。将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思想与中国特色相结合,走中国特色型的工农互促、城乡互补融合发展道路,求同存异,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关键词]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城乡等值化
[DOI]10.13939/j.cnki.zgsc.2018.16.008
党的十九大圆满闭幕,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并指出我国将分两个阶段逐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党中央向来把“三农”问题放在工作的重中之重,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也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来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农民的日子蒸蒸日上,农业也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逐步迈进,但是我国现阶段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仍然呈现相互对立、发展不平衡的状态,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不仅阻碍了未来三年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从长远来看,更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目标的绊脚石。针对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最新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1]可见,现阶段的首要解决问题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刻不容缓。
1 城乡问题突出,城乡互补发展与融合发展成为大势所趋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但随之出现了一系列城市病:城市以强劲的经济实力吸引其他地区人口大量迁入,导致城市人多地少、用地不足,急需扩建城市规模。城市中心商务区的高楼鳞次栉比,但大多作为朝九晚五工作人员的商务办公区,日夜人口密集度呈现两极化趋势。城市工业化水平逐渐提高,市场与产业逐渐趋于饱和,正需要寻求承接地进行产业转移和升级改造。在城市工业化过程中,由于不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对城市造成了严重的工业污染和环境破坏,有了金山银山,却丢了青山绿水。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管理、治理难度加大,公共基础设施承压大,同时也引发了交通拥堵的问题。生活在快节奏运转的城市中,人际交往关系也逐渐变得淡薄,“不和谐”的事件冲击着中国传统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文化新风尚亟须新建。
与此相对,乡村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凸显了一些问题:乡村的青壮年被吸引进城市生活工作,留守老人居多,出现空心城老龄化的问题。与空心城相伴而来的是乡村土地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人少地多,闲置了大量土地资源。乡村产业以农业为主,产业化水平低、结构脆弱,缺乏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识,需要技术和产业的扶持帮助。农民耕作的不合理、农药化肥的不达标使用造成乡村污染与浪费;此外,虽然乡村拥有很多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但是没有经过专业人员的管理规划与设计,使得美景不为人知,鲜有问津。许多乡村的交通状况也令人担忧,出行工具单一,缺乏与外界联系、沟通、交流的硬性条件。由于缺乏和外界的沟通联系,乡村内的村民也难以跟上新时代的步伐,对新的信息技术接受能力差,生活质量水平低。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福利制度与城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也是乡村难以吸引人、留住人的主要原因之一。城乡间收入与消费差距不断拉大,如何实现农民增收逐渐成为近年来的热点话题。
综上所述,一个发展趋于饱和,一个还需要发展的机遇。如果转换一下角度,将城市和乡村各自遇到的问题结合起来,不难看出城乡之间的问题刚好具有协调互补性。通过城乡融合发展带动整个区域发展,可以使城乡人民共走发展道路、共享发展成果。城乡融合发展不仅可以退去城市发展的疲态,进一步推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还可以实现乡村振兴,筑造乡村发展的新活力;更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道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
2 在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的基础上,走中国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道路
城乡融合发展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当中,马克思指出,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所以才会出现城乡二元对立的局面,因此要想实现城乡融合,就必须具备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他还进一步指出私有制的存在是城乡二元对立的根本原因,即斩草必须除根,消除私有制的存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二元对立结构的困局。此外,马克思格外强调他所倡导的城乡融合是“结合城市和乡村生活方式的优点而避免二者的偏颇和缺点”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成员需求的规模,并能让全社会所有成员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这是“城乡融合”的最终目的。
2017年10月18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点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充分表明了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此时需要放缓脚步调整发展战略,以追求质量发展作为主要目标。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破除城乡二元对立矛盾,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必须提上建设日程。
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質的国家,早在改革开放时期,总设计师邓小平就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我国的基本性质从根源上杜绝了私有制的存在,所追求的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也与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的目的相吻合,因此从根源上消除我国出现的城乡二元对立的局面,势在必行。
历年来,为了平衡城乡发展问题,我国也出台了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等一系列措施,那么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又有何独特之处呢?以前,由于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所以国家本着“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后富”的原则,把城市作为发展工作的重点,人口、要素、资源、财富、政策都是以城市为第一发展而进行的单向流动,在此背景下提出的以城帶乡、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等措施也是以城市发展为重点的,有倾斜情感和不平等的交换机制在内,所以乡村发展的部分有所缺失,只能治标不治本。但是现阶段,拥有了一定水平的生产力支持而提出的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其独特之处在于该战略既不是简单的以牺牲乡村利益来单向发展城市,也不是照本宣科,将城市发展的轨迹生搬硬套到乡村上来,让乡村城市化,而是追求“求同存异”,城市和乡村在该战略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在保留各自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共同谋求发展。
3 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战略的实施办法与设想
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思想,城乡融合发展必须具备足够发达的生产力基础和所有制基础。现阶段我国的经济水平距离马克思认为的可以进行城乡融合发展的生产力水平还有一段距离,此时应注意不能操之过急,当前的首要任务还是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利用好科技与知识对生产的贡献力度,提高发展的质量,以人为本,为城乡融合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中国城乡融合制度变迁的动力包含很多种,其中占主要影响地位的包括生产力、市场、政府推进和非正规制度四种。中国城乡融合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促进机制,如何在社会再生产中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是当前生产力发展的方向与目标。市场包括价格、竞争、供求、交换和风险五个影响因素,五大因素配合程度越充分,市场就在资源配置中越能起主导作用,就越能打破城乡二元对立的局面。但同时为了规避市场配置的局限性,适当的政府调控也必不可少,政府通过建立各项发展制度和制定各种规章政策,能够有效地避免城乡融合发展走入歧途,在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时刻充当着扶正的主要动力。还有一些包括风俗习惯、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在内的因素被称为非正规制度,这类意识形态因素对行为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难以察觉的,因此非正规制度的作用不容忽视。这就要求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城乡居民对生活质量的心理诉求,正确引导“人”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我国目前的城乡二元对立局面与“二战”后德国有着极其相似的社会问题,德国通过在巴伐利亚州进行城乡等值化试验,使巴州从农业落后逐步走向生态宜居、经济富强,并将该战略在德国各地区和欧盟国家推广,对我国改变现状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根据德国的城乡等值化战略,将城市和乡村看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系统化的处理矛盾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兼顾城乡之间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平衡;因地制宜地利用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发展产业;重视市场自由调控和政府宏观调控双管齐下,使发展要素双向、有秩序地流动,全面缩小城乡差别,模糊城乡界限,最后实现公民在城乡拥有“等值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服务、交通便利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各项生产生活条件。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2018-02-04.http://www.gov.cn/zhengce/2018-02/04/content_5263807.htm.
[2]百度百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词条[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D%E5%9B%BD%E7%89%B9%E8%89%B2%E7%A4%BE%E4%BC%9A%E4%B8%BB%E4%B9%89%E9%81%93%E8%B7%AF.2018-02-27.
[3]周凯,宋兰旗.中国城乡融合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14(12):74-79.
[4]王学荣.践行与建构:从二元对立到城乡一体化——基于马克思城乡融合发展视角[J].创新,2014,8(3):40-42.
[5]祖晨阳,郭环洲.“城乡融合”理论视阈下我国的城乡统筹发展[J].学术交流,2012(6):132-134.
[6]毕宇珠,苟天来,张骞之,等.战后德国城乡等值化发展模式及其启示——以巴伐利亚州为例[J].生态经济,2012(5):99-102,106.
[7]胡平,胡振亚.“城乡等值化”实验及其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与借鉴价值[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