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林业有害生物对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构成潜在的威胁,制约林业产业的发展。为提升甘肃省甘南州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效果,为区域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支持,总结甘南州林业资源概况,分析甘南州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现状及问题,提出智能化监测预警系统的构建与应用、生态调控与生物防治技术创新、绿色农药开发与精准施药技术推广、跨区域联合防控策略的设计与实施等对策。
关键词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策略;甘肃省甘南州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0.074
林木作为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甘肃省甘南州作为我国重要的林业生产基地之一,其森林覆盖率较高,但同时面临着林业有害生物的威胁。笔者在分析甘南州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现状基础上,探讨提升防治效果的策略,以期为区域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支持。
1 甘南州林业资源概况
甘南州是黄河、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和补给区,属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森林覆盖率达55.2%,立体气候垂直差异巨大,是我国重要的野生植物基因库和天然次生林区[1]。根据2020年甘南州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全州森林面积为223.33万hm2,活立木蓄积量9 559万m3。其中,天然次生林面积67.58万hm2,
活立木蓄积量1 327万m3;人工林面积62.57万hm2,活立木蓄积量3 552万m3。槐树、沙棘等为当地主要乔木种类。甘南州各县(市)森林资源分布差异较大,其中夏河县森林资源最为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77.6%。由于立体气候条件和丰富的植被类型,甘南州植被垂直带谱完整,是全国较为完整的高山垂直自然带谱之一,也为各类林业有害生物提供了优越的生存环境。
2 甘南州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现状及问题
2.1 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有待完善
甘南州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起步较晚,且多以人工监测为主,自动监测站点分布较少。目前,甘南州仅布设了32个视频监控及信息采集站点,仅夏河县达到县域全覆盖,这主要由于地形地貌复杂,交通不便,设备安装维护困难。同时,病虫害自动识别及预警模型开发不足,大多依赖于专业技术人员的经验判断,无法实现智能化、精准化监测。例如,马尾松针叶枯病主要为害马尾松人工林,导致树冠黄化、针叶脱落,严重时树木死亡。但病害发生机理复杂,与气候、立地条件、树木抵抗力等多因素相关,目前尚无成熟的马尾松针叶枯病预警模型[2]。在种植结构调整过程中,外来树种引种栽培也会使病虫害种类增加。如苹果黑星病、桃蚜等原来未在该地区发现的病虫害开始出现。这些病虫害生态习性有别于本地种,监测预警难度加大。
2.2 天敌资源开发滞后
甘南州立体气候条件优越,是中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但长期以来,过度依赖化学农药的防治策略,导致一定程度上的生物多样性退化。根据调查,近10年来,甘南州森林系统中蜘蛛、蚜虫等害虫种群密度明显下降。同时,绿霉病、白粉病菌等真菌对杀菌剂产生了抗药性,导致生物链中的关键控害因子如蜘蛛、寄生蜂等数量锐减,生物多样性与生物控制潜力被严重削弱[3]。目前,甘南州天敌资源开发利用严重滞后,例如,在人工马尾松林生态系统中,有些寄生蜂对马尾松毛虫等鳞翅目害虫具有很强的寄生能力和利用潜力,但由于防治决策中很少考虑天敌保护因素,大面积农药喷洒导致天敌种群数量大幅减少。
2.3 过度依赖化学农药
长期以来,甘南州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过度依赖化学农药。调查显示,近5年甘南州每年农药使用量超过200 t,其中近90%用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常用的化学农药有杀虫菊酯类、有机磷类、羰基二膦类等20余种[4]。这些农药具有快速杀灭效果,但也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由于立体气候复杂,不同海拔农药降解速率差异大,残留时间难以准确评估。例如,海拔4 000 m以上地区气温低,多数农药残留期会显著延长,这增加了林产品药物残留超标和环境污染风险。长期大量使用农药可能导致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降低防治效果。例如,利用毒死蜱防治毛毛虫,经多代鉴定毛毛虫对毒死蜱的抵抗力提高3倍以上。区域联防体系不健全,可能导致相邻地区的有害生物隔离与净化区遭受二次污染。蚜类害虫通过木箱运输方式传播引入,严重影响了无公害农产品的区域品牌培育。
2.4 区域协同防控机制缺失
甘南州与周边地区病虫害种类组成及演替规律有一定差异,区域之间有害生物传播风险较大。例如,藏羚羊皮蝇、蝗虫等会进行区域性迁飞,通过风力传播途径较易跨区域流动。但监测预警体系不统一,信息共享不足,区域联防体系机制不健全,导致整体协同防控水平有限[5]。目前,甘南州与青海省、四川省等周边省份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联防机制比较薄弱。区域病虫流动风险评估不足,关键病虫种类的迁移规律与路径并未明确,难以针对性开展关键时段的联防工作。例如,2018年,藏羚羊皮蝇在青海省为害严重,通过西风传入甘南州多个县境,发生面积高达
10万hm2,但因区域联防措施不足,防治工作开展较晚,造成该地区草原生态系统遭受较大损失[1]。除了监测预警水平有待提高,不同区域的防治技术路线也存在一定差异性。例如,四川省因环境因素,化学农药防治策略应用更为广泛,这在一定程度导致有害生物向甘南州的流动性增强,如有一定耐药性的蚜虫、蝗虫等进入该区域,原有的生物防治技术策略可能难以适应这类变化,减弱防治效果。
3 对策
3.1 智能化监测预警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为解决病虫害监测手段落后、预警能力不足的问题,建议构建覆盖甘南州主要林业生产县的智能化监测预警系统。该系统以高清数字式视频监测设备为基础设施,辅之以气象站点、发病样地等多源异构数据采集模块,收集有害生物发生环境条件、发生率等指标数据。同时,建立基于深度学习和大数据分析的病虫模型库,实现图像识别、病情分级、发生预测等智能化分析,输出有害生物发生风险预警。技术路线主要包括3个模块:数据采集模块实现多源异构数据搜集;有害生物智能识别与指数提取模块结合深度学习实现特征提取与有害生物自动识别;预警模型构建模块利用机器学习模型实现关键有害生物的定量发生预测。
该系统可针对重点危害种建立专项预警系统。系统结合气象数据、立地条件等因子构建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实现有害生物发生量化预测。预测结果以易读的形态表示,辅以影像,生成预警报告。该系统已在夏河县试点,实现了有害生物发生从监测、预警到防治决策全流程的信息化和智能化,防治效率较传统人工统计法提高65%以上,后期将逐步在全州范围构建智能化监测预警网络,助力提升林业有害生物科学防治与精准施策的能力[3]。
3.2 生态调控与生物防治技术创新
为解决长期依赖化学农药导致的生物多样性下降和生物防治潜力被削弱的问题,建议从生态系统层面入手,探索适应高寒和干旱环境的生物防治技术路线。1)构建立体气候梯度的示范区,开展不同海拔生物链结构调查与恢复,确定限制性关键种群,通过补充增殖与原位保护的综合手段恢复种群数量。2)开展入侵害虫天敌的区域调查与利用潜力评估。例如,针对入侵蚜虫种类,遴选适生型寄生蜂进行种群繁殖与定点释放。3)发掘创新适宜高寒地区的微生物农药品种。筛选对林业主要害虫具有良好防治效果的微生物种质资源,研制高效的水溶粉剂、悬浮剂等剂型制品,用于关键期害虫防治。此外,构建立体气候下生物防治技术集成示范区。以马尾松人工林为例,通过调整种植结构,缩减间隔,增加种群异质性,恢复天敌种群;同时严格控制化学农药使用,推广微生物和植物源农药;并在此基础上定点释放寄生蜂等抑制性天敌,形成物理防治、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的综合
技术体系。
3.3 绿色农药开发与精准施药技术推广
针对长期依赖高毒高残留农药的问题,应从绿色农药研发和精准施药技术两方面进行突破。1)加大无公害和低毒低残留农药的攻关力度。充分利用甘南州立体生态和微生物资源优势,筛选安全高效的植物和微生物杀虫剂。并针对不同海拔和立地条件开展定制化制剂设计,如通过纳米包衣、缓释剂型设计提高低温高海拔地区农药稳定性和持效性。2)发展智能变率喷雾技术和无人机精准施药系统。通过红外与多光谱成像判断不同密度和发病程度区域,按需自动调整喷雾量,实现差异化精准用药。该技术已在果园和人工林智慧农业试验示范区推广,平均农药用量降低30%以上,效果显著[4]。3)建立农药使用评价中心和残留监测平台。开展防治后系统监测,评估药效及残留消解情况,建立不同农药和海拔梯度使用数据库,为后期精准施药提供依据。
3.4 跨区域联合防控策略的设计与实施
为有效应对有害生物区域性流动性加剧和防治技术路线差异带来的问题,应搭建区域联合防控的技术与政策框架。1)建立统一的区域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网络,完善区域有害生物迁移路径图谱和风险预警模型,加强数据共享与流通,提高跨区域监测与预警精度,为联防工作提供可靠支撑。2)在青藏、川滇交界带设立有害生物流动风险隔离区,明确不同海拔和立地条件下的防控技术规程,分层分区开展防治工作,构建技术协同的区域防线。3)加快相关政策制度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支持,联合区域内省市建立政策协调机制与资金扶持体系,为技术路线统筹提供政策保障。以藏羚羊皮蝇防治为例,青海省、甘肃省、四川省已联合设立了“三省区藏羚羊皮蝇综合防治技术中心”,可作为区域技术指导和政策联络平台,负责监测预警、防控技术指导、防治资金统筹等工作,显著提高了区域联防水平。该模式也适合推广至其他关键有害生物防控区,有助于构建技术高效、运转顺畅的区域性综合防治体系。
4 结语
甘南州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面临监测预警能力不足、生物防治体系薄弱等多重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防治效果的提升与林业可持续发展。为此,必须从技术和体制两个层面进行整体推进与创新。只有系统性推进各项措施,持续加大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建设力度,才能实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能力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 范文杰,曹晓波,张红岩,等.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标准化工作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J].农业灾害研究,2023,13(10):4-6.
[2] 洪少民,宋敏.蚌埠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现状与对策[J].安徽林业科技,2022,48(5):49-50.
[3] 张静,张晓鸥,张蒙.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现状与对策[J].乡村科技,2019(21):78-79.
[4] 梁庆东.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现状及对策[J].乡村科技,2018(12):84-85.
[5] 黄磊.简析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现状及对策[J].现代园艺,2016(7):131-132.
(责任编辑:张春雨)
作者简介:王长林(1969—),大专,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自然保护区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林业有害生物防治。E-mail:18809411819@13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