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植物保护技术的应用对改善生态和农业环境、提高植物保护水平至关重要。为确保农作物免遭病虫害的威胁,同时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确保食品的安全性,探讨生态农业发展中植物保护的内涵和实际作用,并以云南省为例,介绍了当地常用的相关技术,提出推行综合防治模式、加强农民对于生态农业理念的理解与实践、注重因地制宜建立病虫监测机制及加强技术人才培养等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关键策略。
关键词 生态农业;植物保护;发展策略;云南省
中图分类号:S4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0.016
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生态农业已经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并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推崇。生态农业不仅强调生态系统的平衡,还致力于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这一环境友好型的农业模式在云南省得到了积极的应用和推广,而且云南省因其丰富的植物种类、多样的气候条件和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作物健康生长和提高农产品品质的重要实践区域。因此,笔者聚焦云南省,探讨适应该地生态农业发展需求的植物保护措施,旨在为当地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 生态农业发展中植物保护的内涵
生态农业理念下的植物保护是一门将环境友好性、可持续性和综合性管理相结合的学问,旨在通过模仿和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和功能,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来保护作物免受有害生物的影响,增强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生产力。
1)生态友好是植物保护的核心理念。这意味着在农业活动中采用环境可持续的方法,使用生物农药和有机肥料减少对生态系统造成的负面影响,其核心为丰富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如种植多种作物、吸引益虫和其他自然敌害,提高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综合控制策略是实现高效植物保护的关键。结合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及农艺防治等多种方法,形成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防控体系。这样的系统不仅能够有效控制病虫害,还能减少环境的负担,实现可持续发展。
3)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承对提升农民的植物保护意识至关重要。通过教育和培训,农民可以了解更多科学合理的植物保护技术和方法,如合理轮作、深翻耕作、适时播种和收获,通过保持土壤结构和营养平衡,提高作物的自然抵抗力。这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操作技能,也增强了其对生态农业理念的认同和实践能力。
4)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是植物保护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对可能影响农业生产的风险因素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农民可以及时获取病虫害发生的信息,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理,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
2 生态农业发展中植物保护的实际作用
2.1 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在传统农业中,化学农药被广泛使用以控制害虫和疾病,但这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生态农业推崇的植物保护策略是通过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手段,有效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这种转变不仅降低了农产品中残留农药的风险,保障了消费者的健康与安全,而且减少了化学物质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有利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2 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农业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其核心在于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通过多样化作物种植,不仅可以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还能有效提高土壤质量和农作物的抗病力。此外,生态农业强调利用生物控制方法,如引入天敌和益虫,来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化学物质对环境的污染。该方法不但能控制病虫害,还能保护和促进生物多样性,进一步维持生态平衡。通过这种循环利用和自然平衡的策略,生态农业助力构建一个更加健康和可持续的农业生态系统,为未来提供了一条绿色发展的路径。
2.3 提升农产品品质
通过采用生态友好的植物保护措施,如生物防治和改进的农艺操作,可以有效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减少农作物受到的损害。同时,通过优化施肥和灌溉措施,调节土壤环境和作物生长条件,不仅能增强作物的自身抵抗力,还能保证作物获得均衡的养分供给,从而促进作物生长健康,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此外,通过育种和遗传工程开发抗病虫的作物品种,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性。这种从根本上提高农作物种植质量的做法,不仅满足了市场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还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2.4 促进生态系统稳定
在生态农业中,通过增加植物多样性和利用生物控制手段,如引入天敌和益虫,可以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促进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维持生态平衡。这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生物间的相互作用,不仅有助于防止农田生态系统的紊乱和退化,还能提升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这种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管理方式,确保农业生产的环境基础长期稳固。
3 植物保护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
3.1 三诱技术的应用
三诱技术主要包括杀虫灯技术、黄板技术和性诱剂技术,它们各有特点,共同构成了一种综合的害虫管理策略。
3.1.1 杀虫灯技术
杀虫灯技术在云南省生态农业领域内展现出显著成效,尤其是在茶叶产业中。该技术最大的优势在于环保无残留,相比传统化学方法,杀虫灯技术既不会留下对作物有害的残留物,也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这种技术利用了害虫对光、波、色、味的敏感性,捕捉或杀灭害虫。经过实际试验验证,频振式杀虫灯能有效减少约60%的害虫数量,从而大幅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农产品品质。与传统的化学防治相比,杀虫灯技术在控制田间常见的半翅目、直翅目及鞘翅目等害虫的数量方面表现出色,可有效地保护农作物免受侵害[1]。此外,杀虫灯技术的操作简便且易维护,进一步增加了其在生态农业中的推广价值。云南省依托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和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西双版纳综合试验站的资源,引进与推广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和粘虫板等技术,为当地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在西双版纳州,杀虫灯技术不仅显著降低了茶园内害虫的数量,增加了茶叶产量和改善了茶叶品质,更因其环保特性保护了茶园的生态环境。
3.1.2 黄板技术
在云南省的生态农业实践中,黄板技术作为植物保护策略的核心组成部分,展现了其独特的有效性。这种技术利用害虫对黄色的自然趋性,通过覆盖有黏性物质的黄色板材来捕捉害虫,既简便又经济,对茶蚜、潜叶蝇等对黄色具有强烈吸引力的小型害虫尤为适用。在云南省茶叶等农作物种植区,黄板的布置位置与高度的优化设计是确保高效捕虫的关键,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害虫对作物的威胁[2]。同时,黄板的可重复使用性是其另一大优点,通过定期清洁和更换黏性物质,能够持续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在云南省,这一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茶园的害虫管理中,而且因其物理捕捉害虫的方式,避免了化学农药的使用,对环境无污染,对人畜安全。
3.1.3 性诱剂技术
性诱剂是模仿害虫性信息素的物质,特别擅长吸引害虫的成虫,尤其是雄虫,通过干扰害虫的正常交配行为,有效控制其繁殖能力。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研究,恰当使用性诱剂技术可以使害虫密度降低幅度超过70%,显著减轻其对农作物造成的伤害。在云南省,性诱剂技术的应用尤为突出,主要针对烟青虫、小菜蛾和斜纹夜蛾等害虫。这些害虫对云南省的农作物,特别是烟草、蔬菜和其他重要经济作物造成严重危害[3]。性诱剂技术不仅因其针对性强、对非靶标生物无害和不污染环境的特性受到推崇,而且其能够持续控制害虫种群的规模,保护云南省丰富的农业资源。
3.2 防虫网阻隔技术的应用
云南省以其多样的气候和生物种类而闻名,这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带来了多种害虫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防虫网阻隔技术成为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物理防治方法。通过覆盖防虫网,不仅能阻止害虫进入种植区域,减少害虫数量,还能通过防虫网的物理属性对环境温湿度进行适度调节,有效控制某些病害的发生[4]。在选择防虫网时,农民会根据当地害虫种类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网目大小,其中
1.15 mm防虫网适用于多数害虫,而对于体型较小的害虫如烟粉虱,则更倾向于使用0.85 mm的防虫网。这种技术在提升小白菜等短期蔬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方面表现出色,给当地农民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3.3 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
生物防治技术是一种利用自然天敌或生物制剂来控制害虫的方法,其在保障生态环境和农作物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研究数据,合理应用生物防治技术可以减少50%的害虫数量,同时可以减少60%的化学农药使用量。生物农药如微生物制剂,通过其代谢产物控制害虫和病害,不仅效果显著,而且对环境友好。此外,通过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和细胞工程技术,培育出具有抗病虫害基因的农作物,如抗虫棉和转基因水稻,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种植,显著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同时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4 生态农业发展中植物保护的具体措施
4.1 推行综合防治模式
综合防治模式是一种全面且可持续的植物保护策略,其结合了生态、遗传、生理等多方面的研究,以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并提高植物的抗病虫害能力。云南省应大力实施综合防治模式,如推广有机农业,这种农业形式以生物控制和生态调控为主,尽量避免使用化学农药,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此外,加强生物农药和生物防治剂的研发和应用是综合防治模式的关键,利用天然微生物、植物提取物等研制出高效、低毒、低残留的保护产品。在物理、生物和化学防治手段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管理土壤、选择适宜作物品种、加强病虫害监测等综合治理措施,优化农业生态环境,实现云南省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5]。
4.2 加强农民对于生态农业理念的理解与实践,强化植物保护宣传
教育培训和宣传对于植物保护的成功实施至关重要,云南省具体可从3方面着手。1)开展技术培训,向农民普及生态农业的植物保护理念和方法。可组织专家团队前往农田进行面对面的培训,教授农民正确的植物保护措施。2)利用农业技术推广站和农业合作社等平台,将先进的植物保护技术和经验传递给农民,组织现场观摩,让农民亲身体验和学习。此外,广泛利用各种渠道和媒体,如农业展览、座谈会、电视节目及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向农民宣传植物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3)建立植物保护的合作联盟,包括政府机构、农业科研院所、农业企业和农民组织等,共同开展技术研究、培训和宣传工作,形成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的机制。
4.3 注重因地制宜,建立病虫监测机制
因地制宜是实施有效植物保护的前提,而建立病虫监测机制是其中的关键步骤,云南省可从3方面着手。1)调查评估农田周边的生态环境,了解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病虫害及其天敌种群分布情况。通过调查和分析,可以准确确定害虫的种类和数量,从而制订更为精确的防治措施。2)建立病虫害监测网络。通过设立监测点位和定期收集数据,可以及时掌握农田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趋势。例如,某地区通过建立病虫害监测站并定期发布报告,使农民能够根据最新的病虫害情况调整防治策略。3)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遥感、无人机和传感器等,实时监测和采集数据,快速预警和诊断病虫害,针对性地采取防控措施。例如,通过使用遥感技术监测作物生长状态和病虫害发生情况,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
4.4 加强技术人才培养,组建高质量人才队伍
技术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是云南省实现植物保护目标的基础。1)加强植物保护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通过设置植物保护专业的教育项目,提供系统的理论和实践培训,可以培养具备病虫害识别、防控和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2)通过与国内外高水平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可以引进先进的病虫害防控技术和管理经验。3)鼓励人才在植物保护领域进行创新研究和创业实践,推动植物保护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通过设立科研项目、奖励机制和创业支持基金,可以激励人才在病虫害防控技术、产品开发和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
5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人们对绿色、健康、可持续农业的需求日益增长。生态农业作为一种可持续农业的生产方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这一背景下,植物保护成为实现高产、高质、高效农业的关键。笔者针对云南省植物保护现状提出了综合防治、加强教育培训、建立病虫监测机制及加强技术人才培养等策略,旨在减少化学农药依赖、强化植物保护宣传、提高防控效率。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保护农作物,还将推动云南省生态农业和农业生态化建设协调发展,为人类健康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期待更多创新和有效的植物保护策略被开发和实施,共同促进我国生态农业的繁荣与进步。
参考文献:
[1] 张红菊.生态农业发展中植保新技术的推广分析[J].种子科技,2023,41(20):123-125.
[2] 史韵.浅析生态农业发展中植物保护的技术和措施[J].农村实用技术,2022(6):103-104.
[3] 韩春霞.生态农业发展中植物保护的技术及措施[J].现代农机,2022(2):104-105.
[4] 王正超.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解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11):109-110.
[5] 陈祥庆.生态农业发展中植物保护的技术及措施[J].新农业,2021(20):75.
(责任编辑:张春雨)
作者简介:杨凡波(1973—),硕士,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植物保护。E-mail:13887148062@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