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视角下的高职学生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24-07-10 10:40刘立兵赵虹霞
公关世界 2024年11期
关键词:参与式高职学生人才培养

刘立兵?赵虹霞

摘要: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的持续深入,高等职业教育生源的分数层段不断下滑,学生上课不专注、到课率低,学习兴趣和动力日益不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然而,高职学生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体必须融合、参与到学校制定的培养体制和模式的全程,当学生不能很好地融入,甚至是游离于学校的培养体制和模式之外时,人才培养质量就很难得到保障。为改变此种现状,必须辟出一条学生接受且能积极融入的人才培养体制和模式,“参与式”人才培养机制作为一种尝试,充分鼓励学生、尊重学生主体、给予其更多的选择权,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重拾学习的信心;或可有益于激发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主动性,以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参与式;高职学生;人才培养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针对岗位训练技能,旨在培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实用型人才的教育;同时又是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健康人格、职业素养及职业能力等方面又有着更高层次的培养要求[1]。高职学生最直接、最现实的目标是更好地胜任岗位、以适应企业及社会需求;要以技术立足,把对技能的掌握作为立足的根本;要以人格立身,将自立、自律、自强、自我激励等人格素养的养成作为学生培养的另外一个侧重点。所以,对高职学生的培养,要实现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从纯理论“满堂灌”到实践与内省并重的“动手学”的切实转变[2],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充分参与、融入学校的培养体制和模式之中,共同营造“快乐学习,自主成长”的育人氛围。

一、高职学生现状分析

(一)心理特点分析

在接受了12年基础教育之后,通过高考机制的分层分类,一部分学生最终被划分到高等职业院校。高职学生高考成绩大多属于不太理想的部分,绝大多数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不被看好,部分学生有着较为严重的厌学情绪和自卑心理。

(二)行为特点分析

高考后,学生已成年且第一次远离父母独立生活,身心得到释放。而大学教育相对宽松,自制力差的学生在行为上表现出懒惰散漫,迟到、旷课甚至旷考,沉溺游戏及网络社交;部分学生如决堤之水,尽情放任漂流,厌学情绪进一步蔓延,更加游离于学校的培养机制和模式之外。

(三)存在的内在问题

学生存在自律性差、自学能力缺失、依赖性强、适应能力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的问题,缺乏新时代青年学生应有的进取、向上的精神状态。失去学习兴趣,缺乏信心和动力,加之受网络游戏、网络娱乐社交等因素的严重影响,大部分高职学生很难将主要精力回归到专业的学习中来。

二、“参与式”人才培养的理念及实施的必然性

(一)实施理念

培养一个社会有用之才首先要从塑造他的灵魂开始。而“参与式”人才培养的实施将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尝试激发学生成长成才主动性、帮助学生重拾学习信心等方面为学生精神面貌的提升提供积极、独立、进取、自信等因子。“参与式”人才培养强调要彻底改变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所接受的被动式、服从式、灌输式学习模式习惯,以学生为人才培养参与的主体,以共建共享为基础,以合理的制度为保障,让学生成为规则制定的参与者,拥有选择自己学习成长方式、方向的主动权,并自觉成为规则的执行者、遵守者以及维护者。从而激发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等方面的兴趣和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自立、自主、自学、自律的意识和能力,自觉学会自我激励、自我调整、自我成长,掌握人生主动权[3]。

(二)实施“参与式”人才培养的必然性

“内在优于外在,长远优于即时,习得优于天赋,内省优于灌输”。大学之前的学校教育更多的是注重对学生进行基本道德与知识的教育,但对于基本道德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从来都是内省优于灌输,只有将实践探索与思考领悟相结合才是强化和巩固这些基本道德与知识的最佳途径。事实证明,高职学生在十几年基础教育培养体制和模式中从未占据主动和优势。高职院校绝对不能采用与以往类似的培养体制和模式对学生进行重复培养,必须有所变革,必须注重激发学生这个主体的内在动能,与学校一起完成对其自身的培养与塑造。

三、“参与式”人才培养中的教学改革适应

教学改革要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主线,尽可能在教育教学各环节的实践中尊重学生本心、提供更多可选项、让渡更多的选择权给学生。

(一)在专业选择上最大限度尊重学生本心

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种选择。学生选择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将来从事何种职业,所以专业的选择尤其重要。然而,对于刚结束高考的大部分学生来说都存在着对专业认识不足的问题。他们零散地获取部分信息作为填报专业的参考,可能在一开始就与自己最理想的职业轨道偏离。国内很多学校对于学生入校后转专业的政策措施仍然不够人性化,它的实质是学生成长成才选择权的不被尊重,是其成长过程中的严重损失和不幸。

高职院校对于学生入学专业的选择要有制度弹性。可以允许学生在入校后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甚至可以实行一学期的预读,在大学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再让学生选择专业。在第一学期的学习中,一方面要按照国家既定的要求完成相应的公共课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较为彻底的专业教育。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当学生选择了自己的理想专业时,必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在学业完成环节中根据学生特点预留选择空间

1.课程设置中要有更多的可选项

高职院校课程设置要根据社会实际需求进行合理安排。必须深入企业一线进行调研磋商,必要时要联合教育主管部门与企业一起开展专业课程设置的研讨。要推行学分制,在保障精选专业必修课程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以人格素养养成为目标,瞄准学生兴趣点,扩大选修及辅修课程比例、种类和范围,充分贴合学生兴趣需求,如开设汽车驾驶、公共礼仪、管理案例、文学艺术鉴赏、小语种等选修辅修课程。此外,要及时做好毕业生调查及信息反馈工作,征求毕业生在工作之后对学校课程设置体系及种类的意见,及时验证并进行课程调整,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体系。

2.学生参加校园报告会要充分体现其兴趣性和自愿性

校园报告会是学生拓展知识和塑造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报告会主讲人一般都是企业高管、业界的专家,他们在行业、专业以及个人成长等领域给予学生的指导,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意义重大。但实践中强制性、机械化、非自愿参加的报告会现场,经常出现学生睡觉、玩手机、听音乐、看其他书本等现象;学生作为直接的参与主体,却并不是完全自愿的,积极性极大受挫。为改变此种状况,要适时建立校园报告会学分制管理制度。允许学生在遵循自主、自愿原则的基础上,根据个人兴趣需求确定参加何种类型的校园报告会,要留给学生选择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种“非自愿”参加的状况,激发学生参加校园报告会的主动性和兴趣,更好地融入其成长成才的过程。

3.在各类专业竞赛中要创造条件搭建平台释放学生潜能

以赛代考,以赛促学;在比赛中提升信心,在比赛中凝心聚力。各级教育部门每年都有很多针对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竞赛,能参加此类竞赛无疑对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上是一种很大的激励。学校必须积极动员,充分利用学生专业协会和社团,培养、孕育、选拔参赛学生,全力支持学生参加比赛;必须及时配备专业指导教师给予参赛学生全面的指导,积极为学生搭建各类出彩的平台,创造更多的出彩机会。

4.毕业实习要充分尊重学生、实习单位双向选择结果

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的毕业实习有着很高的要求。对于实习单位的选择是企业和学生双向择优的结果,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配置作用,尊重其选择。关于实习基地的建立必须有规范的准入制度,要有一定规格的要求,要让学生尽可能接受到更前沿、更新颖、更专业、更高水准的实践教育。此外,高职院校要积极筹建学生与实习单位之间更加广阔的协同平台,给学生创建更多更好的选择机会和更广阔的选择空间。

(三)在教学形式和方法的选用上尽可能启迪智慧,释放学生主观能动性

教学形式与教师方法直接影响学生对课程的态度和兴趣,进而影响学生对此门课程的学习效果。

积极推进“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强化实践类的趣味性。高等职业院校开设的各个专业对实践课都有很高的要求。推进“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穿插结合可以让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又能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4]。此外,要强化实践类课程的趣味性,学生对新事物的尝试和渴望是迫切的,此举势必将点燃学生再次融入学习的热情,有助于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体系的顺利实施。

注重释放学生本能,大胆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在互联网、移动终端盛行的现在,面对高职学生主体,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要求实而避虚,迎合学生需求。要善于跨界、善于引进新方法,凡是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都可以采用,比如翻转课堂、雨课堂、问题导向等等,以尽可能地激发学生思维和实践的主动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其对知识和技能的认知和掌握。

(四)在教师的考评上要充分给予学生话语权

对于已经成年的高职学生来说,他们对教师的师德品行、专业水平、敬业程度有着很强的辨识能力。对于教师的考评必须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使学生充分参与到对教师的考核当中。要让传统教师的权威受到质疑和挑战,只有教师的权威被质疑、被挑战,才能带来革新与进步,最终达到提升整个师资队伍能力与素质的目的。对于师资相对紧缺的学校,可以重点加强对教师的正激励措施,从正激励措施中体现差别,从而将学生对教师的考评体现在教师年终考核的结果中,进而巩固学生作为教育受众的主体地位,让教师的授课在遵守学校基本教学规范的前提下,以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为导向,真正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

(五)在创新创业以及就业上要创造条件给予学生帮助

1.联合校外人才培养协同体共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校外人才培养协同体包括企业行业、政府机关以及同行院校等单位。与校外协同体联合共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有利于向学生直接提供最前沿的行业信息和最直接的专业技术指导,帮助学生“寓学习于‘工作,寓学习于生活”,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构建专业技能及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的三位一体新模式,既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又注重对学生培养中“技术立足,人格立身”的要求,同时还兼顾 “愉快学习,自主成长”的校园学习生活新理念。

2.持续发挥好毕业生、用人单位与学校三者信息共享交流机制的作用

学生从入校就读,到毕业后工作,这两部分是连贯的,必须将这两部分视为一条线。学校应与毕业生以及用人单位保持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并尽可能地在学生就业后继续为其提供便利和帮助。学生毕业后的工作状况以及社会评价,对学校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的调整和改进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向作用。学校要适时进行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摸底,与用人单位、毕业生进行深入座谈,寻找和发现毕业生在人格、技术、能力等方面的长处与不足;使学校人才培养机制能够及时外部环境并尽快做出相应调整,持续跟进、不断完善。

结语

高职教育的竞争核心在于雄厚的师资力量、完备的硬件设施,但作为教育的践行者也必须深知:无论学校的教学资源如何丰富,但如果这些资源没有被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所充分汲取和利用,那也无助于学生的成长。作为教育者必须真正意识到以需求为导向,以兴趣为引领,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与成才的全过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逻辑。学生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必须参与、融合到整个培养过程中来。高职院校应该不断完善与学生的合作机制,最终构建出这样一种良性状态:学生对学校权威的服从与维护是建立在个人自愿和自觉的基础之上的,在此基础上充分参与自身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融入学校的培养机制之中,并能为机制的不断完善提供有价值的社会反馈,最终实现学生成才、学校发展的双赢互动。

参考文献:

[1]周贤东.浅谈我国高职教育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知识经济,2015,(13):171.

[2]朱瑜,朱安宁.参与式教学法在高职课堂词汇教学中运用的分析[J].管理观察,2019,(33):145-146.

[3]韦耀.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管理学原理课程参与式教学方法探究[J].广西教育,2018,(19):61-62.

[4]丘莉,翟晶,沈晓平,等.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策——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3,(28):60-61.

(作者单位:三亚理工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

猜你喜欢
参与式高职学生人才培养
如何构建小学数学参与式课堂
基于参与式教学理念的环境设计专业项目制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参与式课堂教学的研究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