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元
摘要:从古至今,代际冲突是每个家庭都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数字媒体的发展,近年来,代际冲突差异不断拉大,这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高校师生关系与学生假期家庭环境的和谐,本文通过分析当下社会、高校、家庭中代际冲突的现实性、多样性与差异性等特点,探究高校学生家庭代际冲突的本质原因与解决之道。
关键词:学生工作;原生家庭;代际冲突;师生关系;互喻文化
引言
论及“代际冲突”不少学者都认为是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于同一事物的理解和观念的偏差而导致的行为方式与生活态度方面的矛盾与对立。而从社会学角度而言,“代际冲突”与“代际更替”相类似,是一种人类社会的自然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构成,但在数字媒介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代际更替出现叠加效应,代际之间数字鸿沟、技术鸿沟与知识鸿沟等问题凸显,代际冲突开始形成。社会学对于“代际冲突”的解释多少有些佶屈聱牙,不少社会学者将“代际冲突”解释为代际更替过快从而出现“叠加效应”,言外之意是将家庭中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们所产生的冲突归结为数字媒介的过快发展。这在笔者看来多少有些隔靴搔痒。以笔者看来,“代际冲突”的产生,并非某一个独特的客观原因或某一种社会现象造成的结果,而是整个多元化社会与多民族文化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必然结果。究其“代际冲突”的原因,具有现实性、多样性、差异性等特点。
一、社会发展与教育教学方式的改变使代际冲突具有现实性
代际关系理论指出,代际差异最大的、最易形成的时代就是社会剧变的时代。不可否认[1],当下的社会,是一个极具变化与急速发展的多样性社会,太多的碎片信息充耳不闻,太多的科技更新应接不暇,太多的短视频琳琅满目,太多的观点各抒己见……整个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特殊时期。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中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下[2],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迭代不断加快,这在方便了彼此之间的联系,简化了亲人间的沟通成本,扁平了冗杂庞大的数据体量的同时,却也抹杀了鸿雁传书的浪漫期待,奢侈了平心静气的漫长等待,也加深了不同年龄阶段的代际隔阂。试想,当一个高速发展的现实社会与一个原本需要漫长时间才能完成的代际传承撞了个满怀的时候,代际冲突的鸿沟势必会得到前所未有的深化。
而社会的高速发展与科技的不断迭代也预示着高等院校教学方式的不断迭代与革新。不可否认,高等院校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产物,其内部发展从教学形式到学生管理模式,都在潜移默化地进行着演变。以学生管理为例,近年来,“一站式”书院社区的出现,丰富了高校学生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而与学生管理相适应的教学方式的转变,也潜移默化地在教学课堂中悄然显现——从前喻文化向互喻文化的转变。
美国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3个时代。如果将传统意义上的师承尊卑,长幼有序,长辈对晚辈循循善诱、春风化雨的知识传授,定义为“前喻文化”[3]。那么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知识储备、不同人生阶段的人们教学相长,互相各取所长,互相学习并且终身学习的理念便是“互喻文化”。而互喻文化正是在社会的高速发展与代际相对滞后的现实背景下的客观产物。如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应用,“雨课堂”在教学实践中的备受好评,在教学课件播放的同时,允许学生以在线弹幕的形式发送感想,这样及时反馈与互相成就的教育教学方式已经成为越来越多高校教师的座上宾与门内课。但事事皆是双刃剑,互喻文化在创新了当代教学形式,改革了教学方法的同时也在无形间淡化了师生的长幼尊卑,在能够倾听到每一位个体生命声音的同时,也对传统学术发起了前所未有的质疑与挑战。世人皆可言之一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传统意义上以年龄与代际来划分尊卑与话语权的观念产生了怀疑。这也潜移默化地加深了假期间,学生在原生家庭中代际冲突与矛盾的现实性。
二、网络文化的差异与认知差异使代际冲突具有多样性
论及代际冲突的文化差异,绕不开的一个问题就是文化,那么什么才是文化?余秋雨在其《中国文化课》中曾坦言:“文化”是成为习惯的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显而易见[4],余先生口中的文化既不是学历,也不是知识,而是独立个人成长过程中耳濡目染的生活方式,最终成为每个人的集体人格。而笔者认为,代际冲突正是源于不同年龄阶段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才最终造成了如隔天壤的人格,故而代际冲突从某种意义上讲,冲突的是文化。
而当代高校学生与原生家庭的冲突,往往是基于多元化的知识获取途径,消解了传统家庭观念中父辈的权威性。如上文中提到的现阶段高校之中的“互喻文化”,加之无孔不入的网络文化,在多元了不同观点的同时也泯灭了许多根植于村镇之中的传统习惯与墨守成规的老旧观念。所以文化的差异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更偏向于认知的差异。而思想认知方面的差异又会指导不同代际关系中的人们形成不同的行为习惯,从而再次激化高校学生与其原生家庭的代际冲突。长此以往,会陷入一个代际冲突的闭环之中。而文化的差异与认知的差异是具有多样性的,其差异具有因地不同、因时而异的特点。具体表现在:
(一)因地不同
以地理的角度分析,以秦岭淮河为界,可将中国大地分为南方与北方,又因地域关系的不同,其间生活的人们有着各自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从而造就了南北方人不同的文化特色,比如从古至今,提及南方人,总会想到小桥流水、恬静温婉、吴侬软语、能写会算……而论及北方人总能想到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豪放粗犷、能征善战……比如南方人过年喜吃汤圆;而北方人过年爱吃饺子等。而互联网却将一切信息数字化与扁平化,鲜有南北之分,这就是为何在网络上流行起了南方小土豆集体扎堆奔赴北方看冰雕、淄博烧烤、云南的“恐龙抗狼”,这些某一地域的文化特色或特点因为网络的加持迅速火遍大江南北,使原本的地域文化差异变成了全国上下网络群体中人尽皆知的行为与习惯。使原本只囿于某一地域的文化特色普遍泛化,从而使代际壁垒高筑,更加深了不同地域与家庭的代际冲突。
(二)因时而异
有这样一句歌词: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但其实平心而论,古往今来,每一日的时间是一样的,为何会给人这样的感觉呢?笔者认为,这大概率是因为人们的生产力不断上涨,生命之中可以为人所用的“器”越来越多,从而导致现今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再也没有心情与时间去,写一封书信了。而这因时而异的差别也让当下的青年学生感觉每天时光匆匆,而又无所事事,每个人的时间都被碎片化与模块化,很难有大块的时间用以慢下来发呆与思考,所以在当下“慢下来”反而成了一种奢侈。诚然,时间是一样的,但不同时代的人对时间感的认知确实大相径庭。当下社会每一个新技术所带来的变化最后都将变成所有人的生理现象。例如,早早起床的父母与睡到下午的孩子;操劳家务的母亲与每天沉浸在短视频里的子女等。而这因时而异的“时间感”也使青年学生原生家庭本就紧张的代际冲突问题变得愈发鲜明。
三、代际更迭的相对稳定与代差的陡然增大加深了代际冲突的差异性
上文提到将“代际冲突”解释为代际更替过快从而出现的“叠加效应”。笔者对于这个观点并不苟同。“代际”简单而言就是一代新人换旧人的更替,并由此引发的社会结构的变化,而社会结构的变化可以理解为时代话语权的掌握。从古至今,虽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困惑,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腔调,但是一代人与一代人的时间跨度几乎不变。苏轼讲“文起八代之衰”也不过“盖三百年与此已”。粗略算来,苏轼所提及的在唐朝时期,于时代而言,一代人能有话语权的时间也只有区区的不到四十年而已,这与当下社会的代际更迭几乎无二,四十年足够新人换旧人,是80后的老去,是90后的崛起,也是00后崭露头角。所以从古至今,虽然随着医疗条件的进步,人类的寿命得以更长久地维持,但是代际更迭的时间差异几乎不变。
如果将代际更迭的时间轴作为横坐标,代际更迭的差异程度(下文称“代差”)作为纵坐标,笔者认为,在横坐标不变的情况下,纵坐标“代差”的加大才是代际冲突加深的本质原因,也是使代际冲突古今对比之所以具有差异性的深层原因。而这也是为何古往今来,总是在社会急剧变革极具活跃的某几个历史时期,代际冲突会突然加深的关键原因。如同西方中世纪浑浑噩噩的300年间的代际冲突,并没有比文艺复兴时期的几十年间的代际冲突更大。新想法的涌入、社会科技的进步等,都能够使社会理念在极短的时间内焕然一新,而代际冲突,往往也就由此产生并被拉开差距。当人们处在一个固步自封的社会体系中,40年的代际冲突并不会比一个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社会中的20年间的代际冲突更大。综上所述,代际更迭的相对稳定与代差的陡然增大,加深了代际冲突的差异性。
那么针对上文代际冲突的特点,如何缓解当代高校学生家庭的代际冲突,便成为当下社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家校联合,树立共同目标与美好愿景
正如党洁在其论文中所指出的,在现实当中,对于处于冲突中的代际群体而言,共享的目标能够为不同群体提供都能接受的意义,如共同的民族信仰,共同的价值观等[5]。对于高校学生现阶段在假期中所面对的家人之间的代际冲突,作为高校辅导员,可通过家校联合的方式,在家庭成员之间树立共同愿景,来软化代际冲突所带来的矛盾与争端。比如可在放假之前对重点学生进行线上家长连线与线下家庭走访,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去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不同学生的原生家庭环境。并通过树立假期家庭目标与家庭实践活动来改善和巩固家庭关系。像是寒暑假期间,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持续两周的光盘行动打卡活动,从而在树立学生珍惜粮食,拒绝浪费等美好品质的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加重视家庭中父母早已成为习惯的默默付出,与一日三餐的来之不易;这样以家校联合的形式,在假期间开展以树立家人共同目标愿景为初衷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家庭成员间的互相了解与共同奔赴,从而达到软化冲突,减轻代际冲突的目的。
(二)提高原生家庭中长辈对数字媒体的素养,以软化代际冲突的现实差异
近年来互联网的异军突起使众多传统产业受到了不小的冲击,时至今日“互联网+”的理念早已遍布各行各业。而互联网在冲击传统产业的同时,也在无时无刻地冲击着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代际隔阂。在高校学生传统家庭之中,老一辈人面对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往往表现出较慢的适应性,其面对发展的无措与较高的家庭地位相冲突,而在涉及自身未知领域时,常常会落入自身经验的怪圈,具体会表现为经验主义与自身适应时代相对缓慢的不甘心。而家庭中青少年对数字媒体的超前适应性、自身经济的依附性与行为无法自主选择(迫于长辈的选择而做出自身选择)的现实,更加大了代际冲突的现实根源。所以,与其说时代的发展激化了青年学生家庭的代际冲突。不如说在原生家庭中,对数字媒体技术的掌握与适应,激化了代际间的冲突。而这看似是代际冲突的表象,其背后更像是家庭话语权与自主权的竞争。
所以,如果要在现阶段更好地化解高校学生原生家庭中的代际冲突,那么提升家庭中长辈群体的网络了解与数字媒体认知与素养,软化代际冲突的现实差异,才是解开矛盾的关键点。
(三)强调家庭成员文化信息交流的对称性
众所周知,“信息不对称”是各个领域的卓越者能够卓尔不群的本质原因。不论何时,掌握信息差都能够与其他人拉开差距。而家庭成员间的代际冲突,往往也是源于不同年龄群体间的信息不对称。这个社会的本质是不同信息不同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的结果。而当信息不对称时,就会产生差距,而差距引发矛盾,矛盾会激化代际冲突。所以,不断增强家庭中不同年龄群体之间文化信息交流的对称性,能够极大地平衡由于文化信息差异所产生的代际差距,从而拥有和睦家庭关系,软化代际冲突。
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高等院校之中教育教学方式的逐步演变,使“前喻文化”的教学方式逐步向“互喻文化”模式转变,这同时也加速了高校学生与原生家庭成员的文化差异与认知差异,而代际更迭的相对稳定与代差的陡然增大,更助长了学生原生家庭中代际冲突的现实性。而通过家校联合,树立共同目标与美好愿景、提高原生家庭中长辈对数字媒体的素养以及强调家庭成员文化信息交流的对称性等方法,能够很好地软化与平衡高校学生家庭因代际冲突所产生的矛盾。从而减少学生因为原生家庭矛盾而带来的不稳定情绪,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家校环境的转变,实现家校共赢。
本文系2019年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辅导员工作创新科研项目《依托班级目标管理考评构建榜样育人工程》(项目编号:FDKY-Y201910)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陈肖.代际冲突视域下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师生关系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0.
[2]宁吉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主要特征及机遇挑战[J].全球化,2023(06):5-12+134.
[3]薛雪.玛格丽特·米德的代沟理论与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文化运动中的代际关系[D].山东大学,2010.
[4]胡云波,阿娜尔.建构主义视角下中国文化课教学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3(08):101-104.
[5]党洁.“00后”网络语言:代际冲突的文化投射[J].东南传播,2023(07):130-132.
(作者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旅游学院)
(责任编辑:宋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