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基础俄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分析与探索

2024-07-10 07:35张琦
公关世界 2024年11期
关键词:实施路径现状分析课程思政

张琦

摘要:高职院校的外语教学课程承载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引领价值的多维度教学目标。当前正处于课程思政建设的大环境,怎样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并最终达到全方位育人的根本目标,已经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此为基础,研究分析了将思政教育融入《基础俄语》教学的价值与蕴意,同时剖析俄语教学中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最后探索《基础俄语》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施路径,以期为俄语教学改革以及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途径做出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基础俄语;课程思政;现状分析;实施路径

引言

2020年,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1],其中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这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建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更明确了宏观的方向。

语言是展现社会实践的形式,它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外语教学涉及国别、政治和文化的交融,常常出现价值观与世界观的碰撞。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语教学不仅需要教授学生外国语言技能和文化常识、培养其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还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国际化人才和专业人才的重任[2]。而职业院校中的外语教学,除了上述教育内容,还包括职业技术技能的培养、专业知识与外语语言知识的结合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复合型技术人才与大国工匠的培养效果。因此,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已经势在必行。

一、高职院校《基础俄语》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义

《基础俄语》是高职院校中俄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覆盖了全年级所有专业与班级,作为基础阶段的语言知识课程,对于学生在情绪、道德与思想方面的影响不容小觑。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思政教育,蕴含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外语教育教学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进一步实现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相统一的目标,帮助学生成为思想觉悟高、道德品质优、文化素养棒的时代新人。

(一)有助于发挥高职院校树德育人功能

当今,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一些西方的恶意舆论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传播开来,而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则逐渐成了其在语言、文化、政治等方面恶意渗透的对象。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于“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普遍较为缺失,而高职院校作为向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单位,肩负着帮助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批判性思维等重要任务,但是要完成这一任务,不能仅靠常规的思想政治课程[3]。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语言习得中深刻认识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的发展,在中西文化的对比中感悟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以及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从而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

(二)有益于深化高职院校俄语教学改革

“三教改革”是当前职业院校面临的首要任务,涉及教师、教材与教法3个方面,更事关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质量建设。在教改过程中,作为教学改革的基础,教材会出现缺少思政元素和与时代脱节的问题,而作为教学改革的途径,教法也难免落入俗套、缺乏创新。因此,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高职院校需要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契机,理清教改思路、找准教改方向,《基础俄语》课程教师借此机会挖掘课程思政教学元素,丰富教学内容,更新适应时代发展的活页式教材,探索遵循课程标准的教学方法,建立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使得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基础俄语》课程的价值输出得以匹配。通过多维度的教学改革,引导学生自觉树立课程思政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职业修养与道德品质,从而构建“润物细无声”的课程思政体系,打造具有借鉴意义的基础俄语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三)有利于提升高职俄语教师队伍素质

在新时代育人背景下,“传道授业解惑”也有了新的诠释,教师的角色更加多重性,在为学生传授基础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肩负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任。因此,高职院校的基础俄语教师承担着语言知识传授与立德树人的双重使命,不仅需要积极挖掘俄语语言知识中的思政元素,探索融入课程思政内容的教育教学方法,还需要提升思想政治修养和思政教育水平,并且能够通过自身良好的师德师风去感召学生树立崇高的人格品质。此外,通过课程思政的建设,教师需要进一步明确自身在建设任务中的主导地位,树立担当意识,牢记育人使命,充分利用《基础俄语》这个主要的思政育人渠道,将语言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自觉做到“传道”与“授业”相统一,切实遵循为国家培育人才的理念,真正做到“四有”好老师。

二、高职院校《基础俄语》课程思政的教学现状

(一)教学主体理念意识淡薄

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对于课程思政的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课程思政作为近年来新兴的教学改革内容,无论是内容还是模式都处于摸索的阶段。《基础俄语》作为高职院校中的公共基础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研究和成果尤显单薄。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受到课程类型、就业方向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时更侧重专业知识技能,而忽略了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此外,受传统的专任教师职责的限制,俄语教师更多的是停留在语言基础知识的讲授,并认为思政教育应当由思政教师来承担,这就造成俄语教师在接受“课程思政”理念时处于滞后状态。同时,由于课程思政相关培训与指导的缺失,使部分即使有“课程思政”意识的教师在探索的道路上也寸步难行。

(二)教学内容思政载体单一

中俄合作办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起步较晚,因此,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方面存在不合理、不科学的现象,并且尚未形成体系。目前,高职院校《基础俄语》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在内容编排和形式设置方面依旧侧重于俄语语言理论教学和部分技能培养,这就造成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时,容易忽视对学生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由于《基础俄语》课程的教材和教学内容正在探索和调整阶段,教材变更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就导致教师在挖掘和拓展思政教学元素方面存在难度,在一定程度上使课程思政的教学缺乏深度和广度,并且很难形成体系。此外,《基础俄语》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还未与其他专业课程进行有效的结合,课程思政的实施更多的是停留在语言教学层面,宛如一座孤岛,无法与其他学科、专业实现“大融合”,就更难做到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

(三)教学评价体系模式保守

教学评价体系是控制和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尺,它的完善程度会直接影响《基础俄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果。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仍以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为主。首先是教学评价模式的标准过于单一,并未融合课程思政教学与学习相关的标准,对于教师来说,评价的内容仅限于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与反思等,而对于学生来说,考核评价更是只局限于课堂表现与考试成绩。其次,基于《基础俄语》课程内容的局限性,融入课程思政内容的教学评价节点过于零散,并未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统一,使得评价效果差强人意。最后,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主体扁平化,仅仅局限于教师或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缺少上层的规划设计,使得思政教学评价缺乏真实性,也无法完全反映课程思政建设的全部面貌与完整过程。

三、高职院校《基础俄语》课程思政的建设原则

(一)围绕学生发展,关注评估反馈

《基础俄语》课程思政的建设不应当仅仅停留在书本与练习中,而应当充分考虑真实的社会文化情境。在思政教学内容与素材的选取上,更应该考虑普世价值观与贴合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信息获取途径。同时,课程思政的教育并不是知识的“填充”,它是学生认知、情感甚至是行为的“催化剂”,教师应当在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分析评估等方式,帮助学生在学习中理解、分析与思考,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此外,思政学习的效果评价与反馈必不可少,教师需要制定合理可行的标准和方法,密切关注学生的动态发展过程,形成具有参考性的数据报告,并基于此报告对思政教育教学进行各方面的调整与改进。

(二)遵循学科属性,拓展深度广度

不同的学习科目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属性,课程思政的建设也应当结合学科本身的优势与特色,才能挖掘出独属于本科目的思想价值体系。《基础俄语》作为外语教学课程,虽然语言应用能力为首要的教学目标,但是可以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中加入道德维度,使在俄语教学中避免道德规范的偏差与思想意识的错误。同时,语言与文化相依相存,而学习新的语言时,势必会接触新的文化价值观,因此,可以在了解俄语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挖掘思政育人理念与其的内在联系,树立具有引导价值观和塑造思想品格特色的俄语思政目标。进一步从态度、品格和心态等帮助学生,引导其培养多元文化性和多重价值观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并且最终内化课程思政教育内容。

四、高职院校《基础俄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一)强化思政理念,明确主体责任

高职院校《基础俄语》课程思政建设是否能够取得成功,关键在于俄语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和水平的高低。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负责人与建设课程思政的重要角色,教师对于整个教学过程承担着首要责任。因此,学校首先应当从顶层设计出发,在考核和鼓励机制中加大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和比例,同时增设包含课程思政建设各方面内容的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帮助教师深挖《基础俄语》这门课程潜在的思政育人功能。此外,鼓励俄语教研室自觉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相关的交流研讨活动,并与思政专业教师积极进行交流学习,使得俄语教师开拓思维,增强自身思政意识,掌握思想教育的内容体系。最后,俄语教师作为语言知识的传授者,不应当仅仅拘泥于词句语法的教学,还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关心时事政治,阅读思想政治相关书籍,努力成为语言文化的“教育者”,而非单纯的俄语语言“教学者”。

(二)注重内容建设,创新教学载体

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教学内容这一重要载体,而思政元素在思政教育中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高校教师承担着梳理和传递思政元素的使命,更需具备挖掘和建设思政内容的意识和素养[4]。因此,高职院校的俄语教师应当通过团队协作,集思广益,在立足《基础俄语》课程语言教学内容与逻辑的同时,凝练俄语对话、课文甚至是语法知识中的思政元素,找准各个授课环节中的思政载体,并将课程思政点精准巧妙地融入其中,避免课程思政教育的刻意性与突兀性。同时,紧跟时代发展的新趋势与新动态,聚焦时政热点,打开视野格局,紧密结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尝试以新的视角构建完整的《基础俄语》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得隐性思政教育与显性思政教育有效结合,相得益彰。最后,以思政教学实践与反思为基础,建设《基础俄语》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基础俄语》在线开放课程等一系列思政教学资源库,为课程思政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三)更新评价机制,彰显育人价值

课程思政教学成效需要健全有效的评价机制来体现,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使现有的评价体系更加全面和立体。在教师方面,针对《基础俄语》课程的特点,将课堂思政育人效果的评价融入教学质量考核中,同时推进师生双向打分模式,了解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过程中的知识内化情况与价值认可程度,并针对此结果对俄语教师开展相关的绩效评价。在学生方面,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统一。传统的评价方式通常是以期末成绩为基础的结果性评价,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这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俄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通过课堂活动、小组任务等方式,观察和记录学生表现,了解学生在动态中发展的全过程,并给予相应的评价和鼓励,并最终达到“三全育人”的目标。

结语

《基础俄语》课程思政的建设是一项长期又系统的工作,代表了高职院校在新时期人才培养的举措与方向,需要更多的俄语教师投入时间和精力,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与综合能力,以身作则,以身示范,这样才能为新时期的教育教学改革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系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23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础俄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项目编号:2023SZX002)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J].新教育,2020(19):32.

[2]鞠晶.新文科背景下外语类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索[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07):72-75.

[3]卓蕾.基础俄语课程思政的教学路径研究[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41(06):121-123.

[4]徐锦芬.高校英语课程教学素材的思政内容建设研究[J].外语界,2021(02):18-24.

(作者单位: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

猜你喜欢
实施路径现状分析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