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洁?阚玉篇
【摘要】全媒体传播体系下,学术出版逐渐从内容服务、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迈进。genron作为日本学术出版中的新秀,另辟蹊径构建了“学术沙龙+视频在线”出版模式,成为将知识服务平台发展理念注入日本学术出版的典型代表。genron在基础型知识服务中,提供内容服务与信息服务,传播哲学思想文化;在个性化知识服务中,提供复合空间、社群网络与专业咨询服务,满足读者社交、参与、咨询等诉求;通过强化自身核心优势,发挥出版深度融合效应,将精品出版内容与当下现实有机融合,优化知识服务效能。
【关 键 词】日本学术出版;genron;知识服务平台
【作者单位】陈洁,浙江大学文学院,浙江大学数字出版研究中心;阚玉篇,浙江大学文学院,浙江大学数字出版研究中心。
【基金项目】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媒体传播体系下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研究”(23&ZD219);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资助。
【中图分类号】G239.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4.10.007
全媒体传播体系下,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使出版功能的内涵与外延在不同程度上被拓宽,在线阅读、诉求表达、读书服务、娱乐功能等都可在同一平台上汇聚,表征着融合已然深入社会日常生活。“出版融合强调的是数字技术与传统出版相结合的现代出版方式,包含新业态互相之间的融合态势,体现未来出版的趋势。”[1]出版融合对出版业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期许,如何发挥全媒体传播手段为更广泛的读者提供更高进阶的知识服务,成为时下学术出版破圈的重要议题。
genron成立于2010年,是日本出版业中的新秀,由日本著名哲学家、批评家、作家东浩纪创办,秉持建构一个不受学术社会和人文常识束缚的跨学科知识服务平台理念,通过图书、期刊、视频、网络、复合空间等全媒体手段构建知识服务平台,将基础型的内容和信息服务与个性化的复合空间、社群网络、专业咨询服务有效融合,同时创新发展的“学术沙龙+视频在线”商业模式,为出版社的经济效应打下了坚实基础。
genron打破了传统学术出版受众狭窄、出版业务单一刻板、产品滞销等壁垒,有效实现了学术出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本文以genron为例,探究其知识服务平台构建路径(见图1),以期为我国学术出版知识服务发展提供启示。
图1 genron知识服务平台构建路径
一、以知识服务为驱动,以优质知识生产为基石
根据日本MIZIHO《コンテンツ産業の展望2022》,日本拥有3000多家出版社,多数为员工不到10人的小型出版社,且多集聚于东京(3057家),其次是大阪167家、京都135家、神奈川91家、琦玉58家、爱知48家等,以大都市圈为多[2]。从类型上划分,有以河出书房、新潮社、文艺春秋等为代表的文艺出版社,以小学馆、集英社、讲谈社为代表的综合出版社,以出版学术类、教材类、教养类图书为主的大学出版社,诸如东京大学出版会、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等。
虽然日本出版社种类繁多,但看似繁荣的背后也潜伏着危机。早在2001年,小林一博的《出版大崩溃》就给日本出版界敲响了一记警钟。时至今日,因资金短缺被迫出局或因出版滞销濒临破产的出版社不胜枚举,即便是一些背靠母体大学的大学出版社也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受众狭窄、资金短缺以及数字化冲击等,都在不断磨砺出版社的韧性。如北海道大学出版会发布了《科学研究費補助金研究成果公開促進費“学術図書”に関する要望”》[3],无独有偶,九州大学出版会也发布了《ご寄附のお願い》[4],这预示着以学术出版为己任的出版社举步维艰。由此引发我们思考:偏重学术出版的小型出版社genron在没有庞大的政府资金支持下何以生存?
1.出版业务丰富多元
作为知识服务的提供者,出版社应围绕目标用户的知识需求,高效整合知识资源,不断优化并拓展业务领域,增强与用户的交互性,提升服务质量,着力为用户提供信息内容、组织策划、决策咨询等服务,积极推动出版行业的创新发展。相较于以学术出版为主轴、出版业务较为单一的大学出版社而言,genron出版业务丰富多元,不仅从事传统的图书出版业务,也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邮购事业、讲座、游学活动策划与运营等,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些丰富多元的出版业务不仅与其秉持建构一个不受学术社会和人文常识束缚的跨学科知识平台的理念相吻合,也是其经济收益和可持续经营发展的重要保障。
2.建构丰富多元且具影响力的作者队伍
优质丰富的作者资源是出版物质量的基石,也是出版社提供知识服务的基础。首先,genron创办人东浩纪在哲学领域的高知名度与影响力是其经营哲学思想文化类出版社的优势所在。东浩纪是日本哲学领域中家喻户晓的人物,拥有极高的知名度与广泛影响力。日本“知名度.com”网站显示,东浩纪在哲学领域排名第三位[5]。
其次,genron作者资源丰富,以哲学思想文化领域为主辐射相关专业,拥有一支丰富的、具备专业影响力的作者队伍。从官方网站“著者一览”中可见,目前genron作者共计153人,涵盖哲学、思想、文化、文学、政治、美术、建筑、广告、电影等领域,如哲学研究者中岛隆博、石田英敬,政治家三浦瑠麗、近现代史研究者辻田真佐憲等。
最后,genron注重对作者作品的推荐,设置了作者专栏,配有照片、专攻领域、代表作品以及近期参与的活动信息等,并附有阅读链接。这既能引导读者延伸阅读,也能在无形中提升作者的曝光度与知名度,增进出版社与作者的情感联系。与作者保持良性持久的关系,是知识生产得以有序进行的先决条件,genron不仅重视作者资源建设,也注重对已有的作者资源进行维系。
二、基础型知识服务:内容服务与信息服务
知识服务的对象是读者,因此,聚拢读者是第一要义。“阅读兴趣是人们进行阅读活动的内在动力,它既在微观层面蕴含着社会行为的需求指向,也在中观层面成为群众聚合的纽带。”[6]在基础型知识服务中,genron重视出版内容与当下现实、读者生活的契合度及关联度,以阅读兴趣为撬动点,积极构建哲学思想与当下现实的密切联系,以此强化出版社与读者的关联。
1.内容服务:出版物兼具专业知识与现实意义
genron通过对知识的筛选、整合,以偏重哲学思想类的学术出版介入现实,出版了一系列兼具思想深度与现实意义的书籍和期刊,建立起理论与生活的联系,为读者提供选题形式多元、聚焦现实问题的内容服务。
(1)纸质图书。笔者梳理发现,genron的纸质图书总数有限,共出版了“叢書系列”15本,内容聚焦哲学思想且关注时事热点,代表作品如哲学思想专业性较强的《哲学の誤配》、思想深刻、容易引发读者共鸣的非虚构作品《世界は五反田から始まった》。此外,genron还将哲学的关注视角延伸至海外,出版了译作《中国における技術への問い》。这不仅扩展了出版社的作者资源,也为日本读者提供了他者视域下的哲学研究。
(2)电子期刊。期刊《genron》《genronβ》成为genron提供哲学思想文化讨论的阵地。从知识生产的视角来看,其并非单纯的静态作品集合出版物,而是一个思想、文化、市场等不同力量交汇乃至博弈的文化场域,为热爱哲学的读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genron》《genronβ》对哲学讨论、思想交流、知识普及等都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使genron全面、有序且持续的哲学思想文化再生产成为一种可能。
这些书籍、期刊在某种程度上对读者起到思想引导作用,提供了一个观看世界与人生诸问题的新视角。
2.信息服务:网站专栏,聚焦时事热点
出版深度融合背景下,网站专栏可以发挥数字平台的阅读优势,聚焦时事热点,满足读者对当下现实问题的关注,为其提供及时、快捷的信息服务。如果说genron出版的图书、期刊阐发了哲学思想文化,为读者提供了专业的内容服务,那么网站专栏如ゲンロンカフェ、連載、ゲンロンが読んでみた等,则以发文周期较短,更新速度快,弥补了纸质图书、电子期刊出版周期长的缺憾,能够迅速与读者建立联系,为读者提供关于热点问题讨论的新思路。如2022年3月开辟的“ゲンロンが読んでみた”专栏,即是在人类健康遭遇威胁、世界格局变幻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及时高效地将信息传递给读者,满足读者求知、实用、答疑解惑等需求。从genron这扇学术出版窗口瞭望过去,读者看到的并非小众的哲学学术高地,而是别有洞天,其出版内容既有专业的哲学思想理论,也不失当下的现实价值。
三、个性化知识服务:复合空间·网络社群·专业咨询
“知识服务指出版社围绕目标用户的知识需求,在各种显性和隐性知识资源中针对性地提炼知识,通过提供知识信息、知识产品和解决方案来解决用户问题的高级阶段信息服务过程。”[7]genron可为用户提供复合空间、网络社群和专业咨询服务,满足其社交、参与和解决问题的诉求。“大众传播作为一个由互动的符号和交织的意义所构成的系统,必然以某种方式与动机的相许相关联,而动机与情绪为符号提供了表达途径。”[8]对读者而言,阅读genron作品或成为其会员,不仅能够获取文本知识,还能收获超越文本知识新的价值,如寻获精神家园、加强社交,甚至获得晋升与声名,这也是读者青睐genron的原因。
1.复合空间:多功能文化空间,建立身临其境的体验感
“参与讨论的公众占有受上层控制的公共领域并将它建成一个公共权力的批评领域,这个过程表现为已经具备公众论坛的文学公共领域的功能转换。”[9]genron cafe是一个具备多功能的复合文化空间,发挥着学术沙龙、文化演播厅、商业付费等功能。一方面,进入genron cafe的读者已然形成了广泛的圈子,拥有临场感、互动性强,能够满足其体验感与参与感。另一方面,genron借助数字媒体,建构了“学术沙龙+视频在线”出版模式。如自建官方网站与视频平台Shirasu合作,将新书发布会、思想讨论等视频发布到Shirasu平台,用户可付费观看,延展了知识付费服务的途径与功能;在网站页面、视频介绍页面设置新书介绍文字并辟有购书链接,引导读者购买书籍。
2.社群网络:增强社群成员凝聚力,营构参与式文化
亨利·詹金斯认为:“融合代表了一种文化变迁,因为它鼓励消费者获取新信息,并把分散的媒体内容联合起来。”[10]genron在X、YouTube上注册了账号进行多媒体相互关联,以提升活跃度,增强联系,促进图书、期刊等出版产品的推广。以genron“友の会”为核心的社群网络,建构了与读者对话性的交流模式,满足了用户交流、互动、社交的需求。X上genron的关注者达1.3万人,而在日本学术出版界享有盛誉的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的关注者是1.1万人,可见genron拥有较为广泛的读者群,由此可以实现精准传播,不断辐射新读者,引发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成员对于社群的归属感、认同感也是促进其不断参与并支持genron的重要动因。genron的网络社群建构了参与式的交流氛围,满足读者求同好、交流互动的心理诉求,增进了出版社与用户之间的联系。
3.专业咨询:可信的“知识权威”,促进深度的情感互信
在专业咨询服务中,出版社常常被读者视为专业且可信的“知识权威”,担负着答疑解惑等功能。genron也为读者提供了咨询、倾诉的渠道。“友の声質問フォーム”栏目以读者提问、编辑部回答为主,读者的问题丰富多元,涉及人际关系、亲情淡漠、职业选择、语言学习、世界格局等。东浩纪和编辑部成员的回答。是从自身经验出发,为读者提供可参考的问题解决思路,而非高深的哲学话语。如日本一位青少年咨询人际关系困扰问题时说:“我害怕被人讨厌,当我想到我可能被讨厌时我感到非常沮丧。”东浩纪坦言:“每一次沟通都有失败的风险,如果害怕一开始就选择不沟通是理性的,但也会让你会失去很多潜力。总会有人讨厌你,也总会有人喜欢你的,因此,不要害怕被讨厌。”[11]这种鼓励式回答在一定程度上驱散了读者心中的迷茫,增添了一抹温情。
“一群人可以在传播活动中通过交流思想、交换意见、积极互动形成联系。互动技术的出现改变了受众的训示状态,为他们提供了在更大范围内参与传播和进行反馈的可能性。”[12]当读者将自我感想诉诸文字借由genron发布,也意味着被看见、被讨论,暗含着社交趋向,读者自我表达与阐释疑惑的过程也是与genron建构对话交流、情感互动的过程。
四、genron出版实践对我国学术出版的启示
“学术出版是出版基本的形态之一,其本质是为了表达人类思想并借各种载体或媒介进行传播。”[13]在某种程度上,被广泛传播的学术出版能更有效地实现出版思想表达与意义建构的目的。作为日本一家年轻的小型学术出版社,genron的“学术沙龙+视频在线”出版模式,不仅引领了日本学术出版的新风尚,而且在日本年轻一代的读者群体中产生广泛的影响力。这对我国学术出版如何在全媒体传播体系下创新出版模式、建构知识服务平台等具有重要启发,我国学术出版可以从内容层、媒介层、受众层三个方面着力,助推学术知识的传播与发展。
1.内容层:将优质内容与当下现实有机融合,注重团队协作与管理
学术出版应始终以优质的内容为根基,打造优质的学术品牌形象。首先,坚持以“内容为王”,找准并优化自身核心优势,在“把握学术出版服务学术”这一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强调‘学术出版作为人类知识生产、知识社会建构以及科学文明记录的主要渠道的价值归宿”[14] 。其次,只有将专业深度强、学理化的学术出版与当下现实世界融合,才能与读者产生心灵共鸣,助力学术知识的发展与进步。最后,学术出版传播不能仅靠图书来完成,还要积极开发作者资源,建立优质且丰富的作者资源,做好作家、作品以及周边产品的推介工作。genron拥有丰富的出版业务,得益于其产业链条的连贯、有序。在出版物的传播过程中,出版社充当着为图书、作者推介的角色,因此前期应做好策划、宣传工作,后期传播过程中要积极跟进市场,主动出击,切勿陷入“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窠臼。
2.媒介层:发挥媒介深度融合效应,扩展学术出版推广渠道
全媒体传播时代,新技术的革新与运用为学术出版的传播带来了多样选择,学术出版要在面向市场、大众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数字传播方式,既要加强学术出版产品的研发,又要借助国内外社交网络平台、视频平台、短视频平台等数字媒介吸引读者,同时注重建构文字对话与视频动画相结合的互通模式。如人民文学出版社微信公众号的宣传语是“每周四晚7点,朝内166讲座准时开讲,带你遨游文学的海洋。” 人民文学出版社通过新媒体传播让文学大放异彩,其中《中国文学在英国:作家苏童对话英国汉学家吴芳思》的线上交流吸引了1.3万的观众,读者可在线提问,参与热情空前高涨。
3.受众层:建构读者参与式模式,重塑读者阅读体验
学术出版由于专业精深、理论化强提高了阅读的门槛,对读者的知识背景、专业知识等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也因此与读者拉开了距离,市场包容度较低。在此背景下,学术出版要以精品学术出版物为基石,充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构建共情基础,并借助全媒体传播技术加强与读者的知识性对话与交流,充分调动读者参与意识。如浙江大学出版社在“学习强国”APP上设置了“每日一幅中华名画”栏目,并在线下开展围绕“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图书的展览活动。这种线上介绍、线下参观的方式更容易吸引读者,提供更高进阶的阅读、参与体验,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吸引原本对学术出版心生疏离的读者。
五、结语
全媒体传播体系下,构建知识服务平台是学术出版发展的重要面向。纵观genron的出版实践可以发现,其有意识地构建丰富优质的作者资源,不断完善知识服务体系,逐渐在日本众多的出版社中成为独具特色的一员。无论是对现实的关切,还是对当下人类生存境遇的思考,均透露出genron知识服务的深层逻辑:立足于现实,以人为核心,以读者阅读兴趣为导向。
出版深度融合背景下,我国学术出版需要转变学术出版小众化的思维定式,借助全媒体传播手段扩展读者群,构建并优化知识服务平台,与作者建立良性的合作机制,加强与读者的交流。要做好知识生产与服务,既要将精深扎实的内容出版与现实生活有机融合,也需朝提供方案、答疑解惑、决策参考等个性化知识服务方向发展,扮演好知识生产者与服务者的双重角色。
|参考文献|
[1]陈洁. 全媒体传播体系下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探究[J]. 中国出版,2023(3):5-11.
[2]日本出版学会. 日本出版产业[M]. 王萍,曾美方,薛炜,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15.
[3]科学研究費補助金研究成果公開促進費《学術図書》に関する要望[EB/OL].(2008-06-17)[2024-02-01]. http://hup.gr.jp/modules/doc/index.php?content_id=4.
[4]ご寄附のお願い[EB/OL].(2008-06-17)[2024-02-01]. https://kup.or.jp/about/donation/.
[5]哲学者(総合)のランキング[EB/OL]. (2022-08-13)[2024-02-01]. https://jp. 知名度. net.
[6]蔡琪,聂海清. 多维审视·结构形塑·产业实践:对阅读兴趣的再思考[J]. 中国编辑,2023(5):11-17.
[7]张新新. 出版机构知识服务转型的思考与构想[J]. 中国出版,2015(24):23-26.
[8]詹姆斯·凯瑞. 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M]. 丁未,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9]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论资产阶级社会的类型[M]. 曹卫东,王晓珏,刘北城,等,译. 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10]亨利·詹金斯. 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M]. 杜永明,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11]あなたを好きなひとも必ずいます[EB/OL].(2020-12-04)[2024-02-01]. https://www.genron-alpha.com/voice20201204_01/.
[12]丹尼尔·麦奎尔. 受众分析[M]. 刘燕南,李颖,杨振荣,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3]赵剑英. 新时代中国学术出版的职责使命与发展趋势[J]. 中国出版,2022(11):9-11.
[14]王嘉昀,余清楚. 全媒体传播体系下学术出版知识服务的趋势与展望[J]. 出版广角,2023(22):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