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教材“助学系统”,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2024-07-09 22:54陈晓香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4年7期
关键词:思维活动思维能力

陈晓香

【摘 要】 高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思维能力的培养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在教学时有所侧重。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用教材中的“助学系统”,设计多样的思维活动,发展学生的各种认知,提升其思维能力。

【关键词】 思维活动 助学系统 思维能力

语文课标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要求:能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同时指明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路径: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语言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其发展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两者相互促进。

高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用好“助学系统”,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加深其对语文世界准确、深刻、结构化的认知,将发展指向语文创造的高阶思维。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了“助学系统”,比如单元导语、阅读提示、插图、注释、批注、泡泡语、课后练习题、资料袋、阅读链接以及“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等。“助学系统”承载着语文课程的内容,体现着学生语文知识的系统掌握与思维方式的培养,是学生发散思维的有力抓手。借助教材中的“助学系统”,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发展,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入、更系统,最终提升自身核心素养。

教材中“助学系统”的编排,从形象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助学系统”关注个体思维水平的差异,注重思维品质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全面发展;为学生实现学习目标指明路径,让学生对学习信息进行再加工,主动地建构知识,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是紧密关联、相互渗透的,只有依托教材中的“助学系统”,在多样的思维活动中,才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读时联想开去

“助学系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高年级教材呈现出由易到难的层级(见表1)。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文《丁香结》,课后习题是“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怎样的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教师可以结合该单元“交流平台”的内容,启发学生阅读时去联想、想象,并教给学生“想”的方法。首先,读懂作者是如何巧妙融入联想。作者的联想思维过程,可以分三步理解:第一步,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上的丁香花苞,并出示古代女子衣服上的盘结,两相对照,感受丁香结名称的贴切,体会作者联想的方法之一是由物想到其他物(相似的)。第二步,品读作者引用的两句诗,理解丁香结自古以来就有愁怨难解的意思,并出示“阅读链接”中的诗句作补充,加深理解,体会作者联想的方法之二是由物想到古诗(阅读经验)。第三步,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思考人生的句子,并联系上下文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作者联想的方法之三是由物想到人生(生活经验或思考)。这样,学生在理解“丁香结”的同时,也理解了作者联想的思维过程。

其次,结合生活实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文中“联想到……真觉得……”这样的表达句式,谈谈自己的理解。学生从生活实际、生活经验想开去,进而与作者产生共鸣。

二、读时深入思考

在阅读时,学生对阅读的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理解,能形成自己的见解和思考方式。

1.辨析思维过程。辨析思维过程是个体提升逻辑思维水平的途径之一。反思要求个体在思考其对象的同时也思考其流程。[1]

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单元导语为“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昨天、今天和明天”,本单元《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跳水》三篇课文均展现了作者的思辨与智慧。

推想孙膑制定计策的思维过程,是《田忌赛马》教学的重点。教师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把齐威王和田忌赛马的对阵图标画出来。“连一连”图示,不仅可以可视化地帮助学生理解“马的出场顺序”(图像思维),还可以作为对学生进行课堂表现性评价的结构化思维工具。学生能连准确,意味着理解了孙膑是怎么想的。教师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用语言来阐述(符号思维)“孙膑为什么要让田忌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学生以此再回到具体的文本中,明确孙膑观察到的情形,揣摩他的内心想法,亲历孙膑的思维过程。学生能说清楚,意味着明白了孙膑是“怎么样”展开和“为什么”要进行,也就能真正体会孙膑计策的高明之处。

另外,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孙膑制定计策的具体思维过程中,总结出孙膑成功的原理——遇到问题,要先认真分析观察到的实际情况,再选择合适的对策,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清孙膑制定计策的思维过程,还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是如何一步一步推想出孙膑的思维过程的,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理解思考的流程,发展自己的逻辑思维。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推想孙膑制定计策的思维过程的?学生表示,为了弄清楚孙膑制定计策的思维过程,读的时候就要留意这个计策是“怎么样实施的”和“为什么要这样实施”。如此,学法的总结(思考的流程)就可以再迁移到用于拓宽思路的课后“选做”的交流上了。

“选做”要求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历史上的人物运用谋略取得胜利的故事,并和同学交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交流时对人物的计策加以说明,尝试分析一下人物的思维过程。学生经历“连一连”“说一说”“选做”的过程,也就是经历了一次“具体—抽象—具体”的高通路迁移过程,即“深度学习”的过程。[2]

2.立足整体思考问题。语文知识的教学,不应求“全”,而应求“联”。对于单篇文本的“助学系统”而言,教师要从单元整体的角度去思考单篇文本的“助学系统”对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价值和运用,同时,还要有机关联其他课文的“助学系统”,互为补充,从而协同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互动是教材的一大特点。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单元导语直接引用了略读课文《有的人》中的一段话解释本单元的主题,另配有鲁迅先生的特写照片(和《有的人》中的插图呼应)和个人简介。《有的人》阅读提示中要求学生“结合本单元的课文和你查找的资料,说说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闪耀着和鲁迅思想一样的批判性光芒,因为“用不同观点进行思考是一种基于分析和评估能力的批判性思维”[3]。阅读提示不但要求学生把学习过的课文和查找的资料作为学习支架,而且要求学生能读懂信息,并运用多种认知方法,如比较、评判、构建等,多维度地评价鲁迅。

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学习提示的要求,自主搜集、整理与本课学习相关的资料,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准备。学生把过去“根据要求梳理信息”的经验迁移过来,利用表格(见表2),搜集和整理好相关资料。课堂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核心问题“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并适时借助资料,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鲁迅形象。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结合课前的资料整理表,围绕“课文是纪念鲁迅的诗,为什么要写与鲁迅对立的人”这个问题展开学习,理解“有的人”所代指的“两种人”含义,通过比较朗读,体会在“两种人”的对比中,更能突出鲁迅以及像鲁迅一样的人的高贵形象,从而辩证地理解“有的人”词义的复杂性,体会诗歌丰富的意蕴。

基于此,教师鼓励学生借助前面学过的课文及补充的资料(多样化阅读),用开放的思考打开思维,谈谈自己对诗中第一段“死”与“活”的认识。学生重新认识原本经验中的“死”与“活”,打开了认知的格局,也就能更好地理解“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一看似自相矛盾,实则揭示了事物本质的真实现象: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人,死后人民怀念他。学生由此感受到了“矛盾与统一”的辩证思维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读鲁迅的作品,借助名家走进鲁迅的作品,是自己认识鲁迅的过程;读别人写鲁迅的作品,是借助他人的眼睛认识鲁迅的过程。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不同的视角,真正理解单元页上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导语的丰富内涵,从而认识到鲁迅的真实形象。这一立体、多元的高贵形象树立在学生的精神谱系坐标中,可促进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循着思考的问题创造。问题是探究的先锋,它使人进入对话、自我批评和自我纠正的过程。[4]经历解决结构化问题的过程是创造思维发生、发展的基础。

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忆读书》课后练习第一题是“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说说作者回忆了自己读书的哪些经历,她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要让学生一下子说清楚作者的读书经历和选好书的标准并不容易,教师需要将这个“助学系统”细化为具体的一组结构化问题:(1)需要梳理的信息是什么?(2)用怎样的方式梳理信息?(3)从梳理的信息中,发现了什么?设计有层次的学习活动,这样既降低学生理解问题的难度,又一步一步将其引向深度思考。

教师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1进行交流,明确梳理的信息是什么,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梳理信息。接着,教师应在学生梳理信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问题3,读懂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从整体上分析、评价作者的读书经历,学生可以发现,作者按时间顺序,以关键阅读书目为载体,呈现出“读书快乐”的层次和梯度,从“感兴趣”到“心动神移”,直至领悟人生之道“做人处世要独立思考”,能批判性地提出好书的标准。如此,学生对作者读书经历的本质理解才会在脑海中清晰起来:这是作者对理解世界、理解他人和理解自我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进阶。循着这样一组问题链,学生经历了从“某个方面的信息(单结构)—多个方面信息(多结构)—整合信息(理解关系)”这一系统化的认知结构建立过程,也真正理解作者的读书经历和选好书的标准。

教师再借助梳理出的信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把自己真实的生活经验引入学习中,反思是否用过作者谈到的这些读书方法,与老师、同伴交流,拓宽思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读书经验,让丰富的对话发生,不断地将新学习的内容嵌入自己的经验,创造性地运用于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去,从而提高阅读品位。这样的学习活动,实现了课本与现实之间的相互转化,让创造性思维真正发生。※

参考文献:

[1]李普曼.教育中的思维:培养有智慧的儿童[M].刘学良,汪功伟,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

[2][4]刘徽.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

[3]麦克泰,西尔维.为深度学习而教:促进学生参与意义建构的思维工具[M].丁旭,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中山小学)

猜你喜欢
思维活动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的深度备课略论
高中生物教学时如何提升学生质疑能力
扬琴演奏的心理境界与思维活动研究
数学课堂:学生自主思维的广阔“空间”
高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意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