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剑 夏德元
【摘要】AIGC技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也为内容生产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新机遇和新舞台。AIGC在打破知识生产垄断、实现技术平权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文化失衡;拓展了内容分享渠道,也可能造成信息泡沫;刷新了内容表现形式,也可能冲淡价值追寻。但是,AIGC技术仍然可以通过定位发展背景、促进全民共创和个性化生产以及丰富、拓展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提供助力。基于以上优势,运用AIGC技术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生产速度和质量、精准把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深度与广度、推进跨媒体融合发展就成为AIGC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生产的重要策略。而加强AIGC技术研发、推进文化交流与合作则是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文化传播效能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AIG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生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数字赋能
随着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正见证一个知识生产新时代的到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其在现代社会中承担着传承历史、塑造民族身份和价值观的重要角色。AIGC时代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背景下,探索如何有效利用AIGC技术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推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分析AIGC技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生产中的应用,并探讨如何运用AIGC技术将传统文化转化为更具互动性和吸引力的形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效利用这一技术来增强传统文化的全球传播效果,从而在全球文化市场中扩大其影响力。
一、AIGC技术改变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生产与传播格局
AIGC技术正在重塑知识生产和传播的格局,对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生产和传播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在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新问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生产和传播提出了新挑战。
(一)AIGC技术打破了知识生产垄断,技术平权带来文化失衡
AIGC技术的普及应用,大大降低了知识生产的门槛,普通网民借助手机等便携式智能设备,随时随地都可以参与知识生产,使更广泛的个人能够制作和传播内容。知识生产从专业生成内容(PGC)过渡到用户生成内容(UGC),再到如今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这种知识生产的技术平权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创作和分享营造了更加包容的环境,开创了中华优秀文化内容生产与传播的崭新格局。但是,这样的格局也带来了新的文化失衡现象——在新的知识生产格局下,那些受过良好专业训练的专业机构因受各种传统规训的约束,其知识生产的数量和知识更新频率远远低于未经规训的普通用户,更无法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强大生产能力相提并论。ChatGPT横空出世后,AIGC应用被快速发掘,在运用AIGC算法进行传统文化编码、解码的过程中,由于操作者立场和价值认同差异,往往会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不同表述,从而极易对受众的传统文化认知造成错误引导。更让人忧虑的是,AIGC技术生成内容原理的“不可解释性”所造成的“机器幻觉”[1],完全可能造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扭曲。
(二)AIGC技术拓展了内容分享渠道,数字赋能造成信息泡沫
AIGC能够根据个人喜好生成内容,并通过个性化内容分发开辟吸引受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新途径,增强了人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参与度,从而让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得以传承和传播。但是,与“个性化生产”相伴随的个性化推送却也容易使受众陷入“信息茧房”,算法推荐对用户偏好的一味迎合则造成文化内容的低水平重复,在知识消费端呈现出一种“信息泡沫”现象。久而久之,在文化内容生产上有可能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在文化内容消费上则可能因为内容的过度同质化、缺乏人类创造性和独特情感反应而产生“人工智能疲劳”[2],从而从整体上削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三)AIGC技术刷新了内容表现形式,情感诉求冲淡价值追寻
AIGC技术可以通过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生成,协助创生形式丰富多样的内容,将其应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的故事创作、图像生成、音频制作、视频演绎等方面,刷新了传统文化的表现和诠释方式。尽管如此,利用人工智能准确捕捉和传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微言大义和自成体系的独特价值观仍然是一个挑战。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生产领域的形式创新屡有突破,但是也存在过度娱乐化和以情感诉求取代价值追寻的偏向,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魅力[3],并引发人们对维护传统文化叙事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担忧。
所有这些问题,既是AIGC技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生产与传播带来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总体而言,AIGC技术与文化生产的深度融合,将开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崭新境界。
二、AIGC技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的应用场景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赓续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所谓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4]。AIGC技术可以通过深度学习,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在与用户互动的过程中,将复杂的传统文化知识以易于理解的形式呈现给公众,从而使传统文化得以在新的时代环境中传承下去、传播开来。
(一)AIGC技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定位时空坐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依托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空间场景。只有明确了时代背景,才能适应时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既契合当下又开启未来的创新性发展。AIGC技术可以帮助我们从大量的社交媒体、新闻媒体等数据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语义分析和情感分析,了解人们的关注热点和社会舆情,从中分析全球文化、经济、政治、教育和科技的大数据,识别出当前的全球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时代的脉搏,并确定进行文化传播的国际国内环境。例如,通过AIGC技术,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文本、成语典故、人物故事、艺术范畴、哲学观念等内容以各国语言和符合当地文化习俗的形式呈现,使之更容易被全球受众接受和理解,从而在国际上形成更广泛的影响力。不仅如此,AIGC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空间的彼此融合,通过数字叙事与场景建构,改变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形式,创新了文化内涵的符号表达,营造了多维度、沉浸式的感官体验,进而克服价值流通中的“身体缺席”,在全新的场域中实现“身体的回归”,实现对受众群体的有效传播。[5]
(二)AIGC技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全民共创和个性化生产
AIGC技术可以辅助和协助人类主体进行内容生产,降低文化生产的门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民共创。与此同时,AIGC技术正在革新传统文化内容生产固有的大众传播逻辑,通过其高度的个性化和定制化能力,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特定文化需求和消费偏好。AIGC技术通过分析用户行为、偏好和互动反馈等数据,能够生成符合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内容。例如,针对对特定历史时期感兴趣的用户,AIGC能够提供该时期的详细历史事件、人物传记、艺术作品等相关内容。利用AIGC技术,可以创建互动式的传统文化体验,如虚拟现实(VR)或增强现实(AR)中的历史场景重现、传统艺术工作坊等。这些体验不仅可以根据用户的操作和选择动态调整内容,而且还能提供深度的文化教育和学习体验。AIGC通过建构新的场景,“勾连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与广大受众内在情感,结合跨媒介叙事打造‘身体在场的感官盛宴”[6]。在跨文化传播方面,AIGC技术能够根据全球用户的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偏好生成相应的传统文化内容。这意味着同一传统文化主题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以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用户。
(三)AIGC技术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丰富、拓展和完善
我们在运用AIGC技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各种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创新性发展中华文化之际,还必须注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只有按照时代的特点和要求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崭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找到其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才能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7]
AIGC技术可以根据新的时空坐标,通过深度学习和大数据分析,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文化元素进行再创造和再解读,从而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对传统文化现象进行新的阐释。AIGC技术能够通过分析大量的历史文献、艺术作品和民间故事,提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美学特征,然后根据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趣味进行再创造。例如,通过AIGC技术对古典诗词进行新的诠释,创作出符合现代语境的文学作品,使之更容易被现代人接受和欣赏。在国际传播中,AIGC技术能够根据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自动生成适应其文化认知的内容,如将中华传统故事通过动画、游戏等形式呈现给外国受众,既保留了原有文化的精髓,又使其更易于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理解和接受。2021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与腾讯公司合作推出了“数字敦煌”项目。该项目利用AIGC技术,将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数字化,并制作了多语种的展览和教育资源,让世界各地的观众都可以了解和欣赏敦煌文化。[8]
三、AIGC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内容生产策略转型
如前所述,AIGC技术改写了内容生产和消费的逻辑,因而也必然重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生产的流程。[9]在AIGC时代,必须采用新的策略,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运用AIGC技术可以显著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生产速度和质量
AIGC技术先进的算法和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快速生成各种主题和风格的内容,能够为编辑和作者提供灵感和素材。还可以运用其强大的文本生成能力,自动生产高质量文本内容,如故事构思、文章草稿等。这一功能的运用,不仅加快了制作流程,也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得编辑和作者能够更专注于创意和内容的深度发展。例如,媒体内容生产类AIGC应用——“传播大模型”是一个基于GPT-4的媒体行业专业大模型,它可以根据用户输入的关键词或者提示符,生成各种类型的文本内容,比如新闻、评论、故事、广告等,帮助媒体提高内容的生产效率和创新水平。[10]在辅助内容创作方面,AIGC技术可以生成传统文化人物的简介、生平事迹等,帮助内容创作者快速了解人物背景;生成传统文化故事的梗概、脉络等,帮助内容创作者构建故事框架;通过改进文化内容的传播艺术,改善文化内容的用户体验,从而切实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产品的传播效果。AIGC技术还可用于自动校对和编辑,减少人为错误,大幅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生产的整体质量。
(二)运用AIGC技术精准把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深度与广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十分浩瀚,但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有效传播和消费的内容却因种种局限而只能达成有限目标。内容过于庞杂或容易流于表面,内容过于艰深又可能难以传播。因此,开发重点选题就成为内容产业的常规策略。日益成熟的AIGC技术恰恰可以为重点选题的策划和论证提供助力。首先是提供海量数据分析,助力选题策划。例如,通过分析全球社交媒体上的用户讨论、搜索引擎上的搜索趋势等数据,可以发现用户关注的传统文化热点话题;通过分析传统文化文献、数据库等数据,可以挖掘出具有跨文化传播价值的传统文化素材。其次是进行内容评估,优化论证成果。AIGC技术可以对内容进行客观评价,分析内容的质量、吸引力和传播潜力,帮助内容创作者优化内容,提高论证成果质量。例如,可以分析内容的情感倾向、关键词密度等,判断内容的吸引力和传播潜力;进行内容的语义分析、逻辑分析等,判断内容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运用AIGC技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生产的跨媒体融合发展
党中央于2014年就前瞻性地提出了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要求,十年过去了,媒体融合发展仍然任重道远。[11]运用AIGC技术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生产的跨媒体融合发展,可以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带来更多的受众和更大的价值空间。AIGC技术正在从大语言模型主导向多模态生成技术转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生产者可以利用多模态生成技术,实现不同模态之间的转换和组合,比如文本生成图像、图像生成文本、文本生成音频、音频生成文本等。
在具体的内容生成实践中,已有不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生产的跨媒体融合发展显示出令人惊喜的前景。例如,一是利用AIGC技术生成传统文化题材的互动游戏。开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互动式教育应用,可以让用户通过游戏化学习环境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网络游戏《原神》(Genshin Impact)巧妙地融合了中华文化元素(如传统服饰、建筑风格、历史传说等)和全球流行的动漫风格,这种结合不仅保留了文化的独特性,还易于被全球不同文化背景的玩家接受和欣赏。这些元素在游戏中得到了创新性的诠释和呈现,增加了其对海外用户的吸引力。[12]二是利用AIGC技术生成传统文化题材的虚拟现实体验。例如,以敦煌莫高窟、北京故宫为题材的虚拟现实体验,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虚拟现实体验,打造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增强用户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理解,提升文化体验的深度,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
四、AIGC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跨文化传播
AIGC时代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生产和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AIGC可以突破语言障碍实现语言翻译和语音合成,帮助不同语言背景的人理解和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社交媒体、虚拟现实等新兴平台进行传播,拓展传统文化内容的传播渠道,生成互动游戏、虚拟现实等内容,增强全球用户的参与度和体验感,帮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世界文化,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我们应当积极探索AIGC技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域的应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成果走向世界。
(一)加强技术研发,推动AIGC技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生产和跨文化传播领域的应用
ChatGPT、Gemini等以英语为主导的大语言模型对众多行业都是革命性和颠覆性的,已经触及到了文化的核心区域,也可能会带来文化多样性削弱和民族文化安全等风险。例如,AI大模型在中文文字理解上弱于英文,且在翻译过程中存在偏差,可能为中文母语用户带来困惑,为非中文母语用户在理解中国文化时造成理解困难甚至理解错误。值得注意的是,“英语大模型训练的语料数据远高于中文,虽然我国发展人工智能具有海量数据和用户基础,但丰富的传统文化沉淀并未实现数字化,致使可供AI大模型训练的中文语料有限”。“据数据统计,国内已经出现了70多个所谓的AI大模型。但从技术应用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很多大模型并没有发生革命性的迭代,需要考量能否创造或形成在文化垂类领域的独特性。”[13]因此,必须加快以中文为主体的AI大模型研发投入,着实推进AIGC技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生产和跨文化传播领域的应用。“融合多种现代化媒介手段,将中华元典的文化基因注入当代的文化环境中”[14]。只有这样,才能“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牢牢掌握AIGC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文化传播的主动权。
(二)推进文化交流与合作,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全球共创平台
我国文化创意领域的“网络共创形式”,在促进“不同领域、不同艺术门类、不同表现形式之间的交融与革新”[15]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在跨文化交流中同样可以大有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本质是双方的、双向的,彼此用最真诚的自我呈现,共同达成对方的认可”。跨文化交流的终极追求“应该是在艺术中找到一种更加忠实于自我内心世界的爱、理解和认同,同时拥抱世界的差异所带来的思想激荡和认知多样性”[16]。在AIGC技术时代,在全球化背景下,建立一个开放的、多语言支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创平台,鼓励来自世界各地的创作者基于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再创造,生产出具有全球视角的创新文化内容,是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文化传播效能的有效途径。“作为国内首个将人工智能技术与高校数字艺术实践创作结合的建设案例”,2023年12月15日,中国传媒大学“英特尔人工智能生成艺术创作实践中心”(CUC-Intel Generative AI Creativity Center)宣布成立。该中心计划在“深化以AIGC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传播,创作更多高品质作品,为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培养优质的后备人才队伍,为以视听作品为载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海、用中国话语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有力支持”等方面作出进一步探索[17],其发展前景无疑是值得期待的。
(三)培养新型人才,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跨文化传播人才素养
AIGC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跨文化传播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对跨文化传播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要进一步提高跨文化传播人才的翻译能力。即便在AIGC应用越来越普及、机器翻译能力越来越强大的当下,具备跨文化素养的翻译人才仍然不可或缺,尤其是在面对面交流的场合,翻译人才的临场发挥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其次,要培养跨文化传播人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AIGC时代,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选择最优的内容进行传播,是对跨文化传播人才的基本要求。如前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容宏富,然而在一定的场景中,只能从“弱水三千”中“取一瓢饮”,将最适合传播场景的文化内容呈现出来,从而达到以一当十的传播效果。最后,要锻炼跨文化传播人才的人工智能应用能力。AIGC技术的应用能够突破语言和文化的界限,通过恰当的提示语和熟练的人机互动技巧,可以令其生成各种语言版本的传统文化内容,实现真正的全球传播;运用AIGC技术生成的文化内容自动适应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有利于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世界各地的人们理解和接受。因此,跨文化传播人才要具备一定的人工智能技术驾驭能力和运用AIGC工具进行艺术创作的能力,这也是关系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跨文化传播效能的关键素养之一。
五、结语
AIGC时代的到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本文重点探讨了AIGC技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生产和跨文化传播带来的有利条件,聚焦AIGC技术对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积极作用,确信AIGC技术的运用不仅能提高传统文化内容生产的效率和质量,还拓宽了其传播渠道,增强了跨文化交流的互动性和体验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生产展现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指出AIGC在带来文化生成新景观的同时也可能导致文化失衡、造成信息泡沫、冲淡价值追寻等问题。
展望未来,AIGC技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生产中的应用将继续深化,特别是在内容生产的自动化、个性化以及跨文化传播的便捷化等方面,AIGC技术都将进一步展示其强大的赋能作用。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一技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球传播和影响力提升,本文认为,针对中文内容处理能力的研发投入亟待重视;建议创设更加开放和多元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平台,鼓励全球范围内的协同创新。此外,强调培养具有高度跨文化传播能力和人工智能应用能力的人才队伍,对于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创新活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全球传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全媒体传播体系下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研究”(23&ZD218)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胡泳.当机器人产生幻觉,它告诉我们关于人类思维的什么?[J].文化艺术研究,2023(3):15-26+112.
[2]Bernadette Basagre.The AI fatigue:are we getting tired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EB/OL].https://idealog.co.nz/tech/2024/01/the-ai-fatigue-are-we-getting-tired-of-artificial-intelligence.
[3]雷加能.加强AIGC算法监管、推动AIGC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转化的几点建议[EB/OL].https://www.mjshsw.org.cn/detailpage/jyx
c-72222cf5-d353-4dc8-b28d-70b01a5bd48f.html.
[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
5.htm.
[5]张淑玲,刘志凌.AIGC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传播[EB/OL].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311/t20231110_5695985.shtml.
[6]张淑玲,刘志凌.AIGC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传播[EB/OL].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311/t20231110_5695985.shtml.
[7]郑敬斌.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中赓续中华文脉[N].人民日报,2024-02-07(09).
[8]黄敬惟.数字化保存:让莫高窟“青春永驻”[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07-20(07).
[9]夏德元.AIGC时代的知识生产逻辑与出版流程再造[J].中国编辑,2023(9):46-50.
[10]杨喆.下一个十年,AIGC如何赋能媒体深度融合?[EB/OL].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3959349.
[11]石佳.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国家战略的根本遵循: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媒体融合发展重要论述[J].新湘评论,2023(16):8-10.
[12]Faith Dodge.Genshin Impact and its Controversies:Unravelling the Impact on Minority Groups of a Global Gaming Phenomenon[EB/OL].Aug 3,2023,Medium,https://medium.com/@faithabidodge/genshin-impact-and-its-controversies-unravelling-the-impact-on-minority-groups-of-a-global-gaming-616960260363.
[13]腾讯研究院.AI大模型,与传统文化到底有什么关系?[EB/OL].https://www.36kr.com/p/2342434473252360.
[14]施宇,郭娅妮.中华元典文化基因的挖掘与意义再造: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J].新闻爱好者,2023(9):24-28.
[15]张睿.新媒体视域下非遗文化传播的网络共创:以淮滨泥塑为例[J].新闻爱好者,2023(12):82-84.
[16]佚名.交流互鉴 探索未知:人工智能内容生成(AIGenerated Content)与跨文化艺术创意、制作与传播沙龙学术回顾[EB/OL].https://ncrica.pku.edu.cn/xwl/xsdt/b144e1a610b4208b4dc83fa0335e394.htm.
[17]佚名.中国传媒大学与英特尔联合成立人工智能生成艺术创作实践中心[EB/OL].https://www.cuc.edu.cn/news/2023/1221/c1901a21
4855/pagem.htm.
作者简介:李世剑,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副教授(重庆 400067);夏德元,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上海 200093)。
编校:王志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