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慧敏
[摘 要] 文章基于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从阅读内容、阅读方式、阅读评价三个方面阐述初中化学学科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文中绘制了初中化学学科阅读内容关系图、初中化学学科阅读方式关系图、初中化学学科阅读评价关系图,并结合实际教学示例对如何实施初中化学阅读教学进行了阐述;通过课内精读和课外泛读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化学学科文本材料、化学实验、图形表格等开展指导性的阅读活动,并通过教师评价、自主评价与同伴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形成性评价,旨在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善于阅读、乐于阅读、持续阅读的好习惯。
[关键词]学科阅读能力;终身成长;初中化学;阅读内容;阅读方式;阅读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14-0062-04
“终身成长”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提出的概念。成长的关键在于思维模式。要保证持久的成功,就要让大脑保持成长的状态,保持一种对成功充满激情的状态。成功源于能力的不断提升,努力可以把成功变成一种状态。阅读是思维成长的重要途径,要保持终身成长就要有良好的终身阅读习惯。
一、初中化学学科阅读现状
(一)对化学学科阅读存在认知偏差
首先,部分学生和家长认为阅读应以人文社科类书籍为主,化学学习就应该多做多算,他们并不重视化学学科阅读,认为能够读懂题目就足够了,运用“题海战术”就能把化学学好。也有学生认为化学教材中涉及的基本概念比较抽象,不适合自主阅读,更倾向于接受教师的讲授和解读。
其次,初中化学课堂中教师偏向于引导学生通过活动探究达到对基本原理的理解,而忽略学生普遍存在的阅读理解能力较低的问题。教师重视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等方式获得知识和能力,而忽略对学生从文本阅读中获得知识的能力的培养。
(二)阅读重点存在偏差
首先是阅读内容选择的偏差。在初中化学课堂中,部分教师将教材中较为边缘的内容设置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素材,忽略引导学生对核心概念的阅读,使得学生的阅读停留在以“了解”“知道”为目的的泛读上,而且很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从而限制了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其次是阅读目标的缺失。阅读目标的缺失,直接导致学生的阅读重点存在偏差,在阅读内容较多时,学生容易出现因抓不住重点而导致思维受阻的情况。
(三)图表阅读能力较弱
化学学科阅读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会涉及较多的图形和图表阅读。部分初中化学教师对化学学科阅读能力范畴的认识,仅局限于文字阅读能力和题目阅读能力,忽略对学生图表阅读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面对图表及数据资料时,不能及时整理和分析出图表内容及其对应的知识体系,对图表类型题目望而生畏。
二、化学学科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与初中化学学业水平考试要求相契合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对初中生三年来的学习的一种检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对近五年来苏州市初中化学学业水平考试试卷的分析可以看出,该项考试对初中生的化学学科阅读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整张试卷的字数在4500字左右,试题多数涉及生产和生活情境,内容以文字、图形、表格、符号等多种形式呈现,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大量阅读、精准阅读,即具备审题、抓题干、解题意的能力。化学学科阅读能力培养与初中化学学业水平考试要求相契合。
(二)有利于深度学习的发生
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1]。首先,在化学学科阅读中,从文本事实或实验现象出发,联想已学习的基本原理,或将阅读内容与已有知识进行融合,或对已有生活经验进行批判性思考,进而深刻理解阅读内容,这其实就是一种深度学习能力的培养。其次,化学的深度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丰富的化学学科阅读为培养学生高阶思维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
(三)有助于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信息量急剧增加。人只有保持终身学习才能与时俱进,而终身学习的基石是阅读。构成阅读能力的因素是多元的,有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以及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阅读能力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有一定的帮助。
三、化学学科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罗燕认为:初中化学阅读能力,是在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化学相关知识的一种阅读能力,亦可引申为,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以及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对于相关的化学知识、化学现象的一种阅读能力[2]。笔者认为,化学学科阅读不仅包括文字的阅读,还包括对实验装置、化学图形的阅读,阅读时空不应只限于在校内、课内对课本的阅读,还要进行课外阅读,对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进行理解。下面笔者从阅读内容、阅读方式和阅读评价三个方面阐述初中生化学学科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图文互补,多角度阅读,彰显化学学科的特色
初中生化学学科阅读能力的培养不应局限于泛读课本知识。阅读内容不应仅仅包括文字,还应包括图形、实验装置、数据、表格等。根据呈现方式和内容来源的不同,笔者对初中化学学科阅读内容进行了汇总和整理。
笔者从呈现方式的角度将初中化学学科阅读内容分为文本材料、化学实验、图形表格三个部分(如图1)。尽管化学实验的呈现方式也包括文本材料、图形、表格,但考虑到化学实验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的文本材料、图形、表格等紧密关联,且在化学学科中的地位至关重要,故将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划分为阅读内容的一部分。
图1 初中化学学科阅读内容关系图
1.文本材料的阅读
文本材料分为教材文本、习题文本和补充文本。化学教材文本中正文部分大多为对基本概念和定律内容的阐述,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字数虽少,但囊括了化学基本原理及其内涵。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引导学生先提炼出关键词,再通过小组讨论,对关键词做出解释,从而最大限度地理解基本概念和定律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对于沪教版化学教材九年级上册中的质量守恒定律内容,学生要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先提炼出“参加”“化学反应”“质量”“总和”几个关键词,再结合实验领悟到:“参加”意味着不参与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不计算在内;“化学反应”指的是质量守恒定律仅适用于化学变化,不能用于其他类型的变化;“质量”强调守恒的物理量是质量,而不是体积等其他物理量;“总和”指参与反应的所有物质,包括不易察觉到的气体。通过以上解读,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以及在运用该定律时的注意事项。
“拓展视野”和“资料库”栏目属于教材中的非正文文本材料,它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和拓展,在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拓宽学生视野以及普及科学知识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学习资料。将其与课堂教学相融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阅读能力,对教学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例如,沪教版化学教材九年级上册的“拓展视野”栏目中介绍了铝的“自我保护”。结合课堂中加热铝片出现的熔化而不滴落的奇妙现象,学生很快想到该现象与铝表面致密的氧化铝膜有关,再根据教师提供的铝和氧化铝的熔点,就能做出解释。这不仅为课堂增添了乐趣,而且通过解密锻炼了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
对于习题文本的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抓关键词,结合题意找出隐含要点,将所获取的信息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做出判断。
补充文本是教师在课堂中以文本的形式发给学生阅读的文本材料或学生在课外自行查阅的文本,是对教学的补充和拓展,对学生理解学科知识有一定的帮助。
2.化学实验的阅读
本文所指的化学实验阅读内容包括课本实验和习题中的实验。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实验承载着许多化学思维和观念,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阅读实验,有助于学生透彻理解实验,对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1)实验装置的阅读
例如,沪教版化学教材九年级上册中的粉尘爆炸实验,教师在讲授该实验时应着重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内容,弄清实验装置的各个组成部分及作用,如硬纸板、蜡烛有什么作用?为何要鼓入空气?塑料瓶有哪些优点?学生弄清这些问题后,就能深刻理解发生爆炸的条件,进而对知识有更为具象的认知。
(2)实验步骤的阅读
例如,沪教版化学教材九年级下册中的中和反应实验,教师要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地阅读实验步骤,并思考以下问题:在利用酚酞做指示剂时,向稀盐酸中逐滴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行不行?如果改用石蕊做指示剂,效果如何?为什么要强调一滴一滴地加?刚好变为无色有何特别之处?用氢氧化钠固体取代氢氧化钠溶液,可行吗?通过对实验步骤的阅读和思考,学生可进一步加深对酸碱中和反应的理解。
(3)实验目的、现象、结论的阅读
例如,沪教版化学教材九年级下册第16页的“活动与探究”,学生很难用比较科学的语言表述出该实验的结论,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仔细阅读实验目的,忽视实验中的变量控制。在教学中,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在教材中找出“探究物质的溶解性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个实验的目的,相信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结合实验目的、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来进行阅读。
3.图形表格的阅读
化学教材中有大量的图形和表格,有的是对物质生产和生活的描述性图片,本文称之为一般插图;有的是反映微观粒子结构的模拟图形,如分子模型图、原子结构图;有的是对章节知识进行整理归纳的知识框架图;有的是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描述的图形和表格。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图形和表格进行阅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阅读能力。
例如,学生在初识分子和化学式时,面对各种物质的分子式难免会混乱和不知所措。因此,在阅读沪教版化学教材九年级上册图3-8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三种物质的分子模型图分别与化学式进行对比观察,进而了解部分化学式可以反映物质分子的组成情况。同时,引导学生对三种物质的分子模型进行横向对比,进而发现不同物质的分子中可以含有同种原子,为后续元素概念的学习做铺垫。
(二)课内外结合,多时空阅读,建立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阅读方法多种多样,如泛读、精读、啃悟读、通读、跳读、速读、略读、写读、序列读等。不同学科的阅读方法和方式皆不相同。笔者从化学学科学习的特点以及学校阅读能力培养的空间、时间限制等方面考虑,绘制了初中化学学科阅读方式关系图(如图2)。
图2 初中化学学科阅读方式关系图
1.化学学科阅读根据阅读时空的不同,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其中课外阅读包括学生在学校课堂之外的阅读,以及在校外的阅读。课内阅读以化学教材、试题为主,课外阅读则以科普短文、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以及与科技前沿相关的新闻、文章为主。
2.化学学科阅读根据阅读方法的不同,分为精读和泛读。因课内阅读的内容主要是化学教材、试题,涉及较多的化学核心概念和反应原理,故课内阅读以精读为主;而课外阅读的拓展性材料则以泛读为主。
3.化学学科阅读根据阅读媒介的不同,分为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课内阅读受时空限制,以传统纸质阅读居多。课外阅读以电子阅读为主,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教师要对学生的电子阅读做好引导。
(三)师生参与,开展形成性评价,促进终身阅读习惯的培养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因此,对学生化学学科阅读能力的评价,不能只关注终结性评价,更要重视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对学习过程的一种评价,是通过对师生互动的诊断、反馈和调节来影响学习过程的评价[3]。综上,笔者从教师评价、自主评价和同伴互评三个方面绘制了初中化学学科阅读评价关系图。
图3 初中化学学科阅读评价关系图
1.依据评价主体的不同,评价分为教师评价、自主评价、同伴互评三种。形成性评价意在通过评价反馈及时调整被评价者的学习方式,激励被评价者的学习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因此,将教师评价、自主评价和同伴互评融入初中化学学科阅读评价中,既能让学生对自身阅读能力的发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又能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在同伴互评中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2.评价方式既要有传统的作业与测验,也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和阅读活动的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的内容主要有课堂问答和讨论的参与情况、阅读习惯养成的情况、阅读产出作品的完成情况等。对教师而言,通过对学生课堂问答、讨论的观察,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导向问题。对学生而言,可以通过自身课堂表现的反馈,调整课堂参与行为,更积极地融入课堂。
3. 课堂活动的复杂性和初中生的表达特点,使得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行为很难用客观的语言来表述,故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例如,某节课学生讨论、问答等的参与度可分为非常高、较高、一般、较低、很低五个定性描述,分别对应5、4、3、2、1五个等级分。教师应尽可能地将定性评价数据化,以使学生获得更直观的反馈。
过程性评价的形式很多,除书面测试外,还可以进行访谈、制作成长袋、问卷调查等,尽量让测评产生正面影响,让学生看到自己在测评中的进步,从中获得成功的快乐。这对学生化学学科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终身阅读的好习惯。
综上,在开展初中化学学科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在课内选择合适的内容组织学生有序精读,逐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在课外补充相关拓展性阅读,帮助学生建立化学与生活、科技等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责任感。在阅读评价中,结合教师评价、自主评价、同伴互评来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以提高学生化学阅读的积极性和持续性。
初中生化学学科阅读能力的训练,绝不是简单地通读课本知识。它不仅包括师生在课堂上的精耕细作、对答互动,还包括学生日复一日的学习以及对化学知识的积极探索。教师要及时点拨和引导学生在课内和课外对化学进行持续性阅读,进而逐渐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
[ 参 考 文 献 ]
[1] 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2] 罗燕.初中教学中培养学生化学阅读能力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3.
[3] 陈亚芍,冯佳米,王长号,等. 国外大学化学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实施与启示[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3(12):112-117.
(责任编辑 罗 艳)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十四五”重点课题“终身成长观下学校阅读生态图谱构建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C-b/2021/02/6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