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创新人才之创新品质培养:框架模型与评价指标

2024-07-08 06:50钱永昌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4年2期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评价指标

钱永昌

摘   要:该研究构建了指向拔尖创新人才创新品质培养的框架模型。从知识结构与学科观念、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人格特质与理想信念、探究能力与实践素养四个维度,进一步明确指向拔尖创新人才创新品质的四个培养要素:整合力、思辨力、内驱力、实践力。在拔尖创新人才创新品质培养框架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给拔尖创新人才的贯通式培养提供目标指向和着力点,为后续项目式教学设计提供较为科学的行动指南。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创新品质培养;框架模型;评价指标

一、研究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1 2024年3月10日,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指出,“要坚定不移走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2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贯通式培养,部分发达国家已对英才教育以立法、经费、人力、研究来保障其实施。3 不少政府开始在课程要求中增加创新、创造、创业能力的培养。很多学校也开始改革,开始关注学生创造力的发展,鼓励个性化学习、自主性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学习等,增加与创新、创造相关的课程和活动等。4

梳理国内外关于拔尖创新人才的研究可以看出:第一,在理论层面,国内外学界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概念界定有一定共识——拔尖创新人才最主要的特点是“创造性”和“资优性”,具体表现为某个领域具有非同一般的特殊天分和创造才能,这种才能并不局限在智力层面,而是具有多元特征。12 根据现有的研究,我们基本能确定拔尖创新人才具有以下五个特点:(1)对世界独特的感知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2)兴趣广泛,眼界开阔;(3)很强的自学能力;(4)强烈的探索热情和不懈的钻研精神;(5)敢为人先、不惧失败的冒险精神和抗挫折能力。3 在中学阶段,拔尖创新人才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创造潜能和发展潜力。第二,在实践层面,目前我国教育界越来越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贯通培育。从培养主体看,已由单一中学或高校转向多方协同培养,以高校、中学、科研院所等两个及以上机构为培养主体,探索跨学段、跨学科、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形成科教融合模式和大中协同等培养模式。科教融合培养模式以中国科协领衔的“英才计划”及北京、上海、苏州等地方科协设立的相关专项计划,搭建了各具特色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平台。大中协同培养模式以高校少年班和大学——中学培养基地等为代表,形成大中衔接的人才培养共同体。4

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应以人格素养为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精神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最终积淀为创造性人格。5 拔尖创新人才知识结构应该是多元的,应囊括认知、技能、情感等领域,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拥有较好的跨学科、批判性、创新性等思维以及高尚的品德。6 林崇德经过多年的研究,特别是对中、美、日、德、英5个国家青少年的创造性进行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除了重视智力、知识、发散思维技能等认知因素外,还要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好奇心、探索性、挑战性和意志力等创新人格品质。7

综合以上研究与实践,能够发现:其一,我国学者对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研究中已经开始强调培养创新人格品质,但对拔尖创新人才需具备的创新品质的内涵与特征缺乏明确的定义指引;其二,中学阶段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实践,培养要素较宽泛,着力点不明确,评价指标针对性不足。

二、拔尖创新人才创新品质培养的内涵与特征

1.创新品质的内涵

创新品质是指人们在开展创新活动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的重要且稳定的、可培养塑造的必备基础、关键能力、动力品格等。它在创新人格品质的基础上,涵盖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推动创新、提高创新能力以及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保持竞争优势的至关重要的要素与品质,是创新人才最终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指向拔尖创新人才的创新品质培养,是以创新品质培养要素为着力点,通过有针对性的教与学的相互作用,使具有拔尖创新人才潜质者的创造潜能和发展潜力得到保持和发展,进而达到让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目的。

2.创新品质的特征

一是实践性。一方面,创新实践具有综合性,创新品质的各个要素都需要在探究和实践的过程中锻炼和培养。另一方面,创新实践对创新而言也具有不可或缺性,创新、创造、创业都离不开实践与行动。而且,创新的成果还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提升。基于实践对于创新的重要意义,实践性成为创新品质的重要特征。

二是发展性。创新品质的发展性,一方面体现在学生创新品质培养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创新品质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具有不同阶段的连续性,可在人生中的各个时期不断发展完善。当然,创新品质在个体不同阶段中的侧重点和要求会有所不同,即一些创新品质在特定的教育阶段可能更容易取得良好的培养效果。另一方面体现在:学生创新品质培养模型的构建必须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按照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期,合理设置发展目标,不能跨越,更不能颠倒。当前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存在“重灌输、轻探究,重理论、轻实践,重结论、轻过程”等倾向,这些做法不但对学生素养发展无益,还会阻碍创新素养的发展。

三是可培养性。学生创新品质必须是可培养、可塑造的。创新品质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综合后天环境、文化的熏陶而逐步形成的,可以通过教育来涵养和发展。创新品质并非与生俱来,它是需要通过适宜的教育得到发展的必备基础、关键能力、动力品格等。因此,创新品质主要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可以通过各阶段的课程与教学方式变革加以培养。培养的过程侧重学生的观念整合、探究学习和感悟体验,更多地依靠学生主体在阅读、操作、反思等实践中的摸索、积累和体悟,是个体认知与元认知构建的过程,是在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下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和自我升华的过程。

三、构建指向拔尖创新人才创新品质培养的框架模型

1.提炼创新品质培养之构成要素的实践路径

首先,应用文献分析法,对现有拔尖创新人才的个性品质、成才因素中较为稳定的品质进行分析、遴选。其次,通过学理分析,提炼拔尖创新人才创新品质培养的构成要素。为保证指向拔尖创新人才创新品质培养的构成要素的系统性,一方面要从拔尖创新人才个体创新品质的知识结构、思维特征、实践素养、人格特质等方面进行系统审视,衍生出系统化的创新品质培养要素;另一方面再通过专家访谈、调查问卷等方法,对调查结论按重要性、必要性进行排序、筛选,从而遴选出创新品质的核心要素。最后,在要素厘定过程中还需结合多年的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经验,针对拔尖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创新品质培养的要素进行反复斟酌,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元素和信息,以达到简洁、清晰、易操作的目的。根据以上路径,遴选出指向拔尖创新人才创新品质培养的四个培养要素。

2.指向拔尖创新人才创新品质的培养要素

(1)整合力——创新品质培养的必备基础

拥有知识结构和学科观念是拔尖创新人才创新品质的必备基础。就知识结构而言,拔尖创新人才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既对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有较深入的整体性的把握,又对与这一领域相关的知识或其他基础知识有广泛的涉猎。因此,指向知识结构和学科(含跨学科)观念的学习、理解和整体建构的知识整合力,是拔尖创新人才创新品质培养的基础要素。

知识整合力是指有效地将新旧知识与观念进行对比、辨析、反思,以构建整合化的知识体系或观念模型,并利用这种整合的知识与观念来解决问题、做出决策或促进创新。知识整合强调学习者将新信息与现有知识相连接的能力,识别模式和联系,并通过整合多样的知识来建立更深刻的理解。知识整合学习是一项宝贵的技能,有助于个人做出明智的决策、发展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并适应复杂和动态的情况。在当今信息爆炸的世界中,这一技能尤为重要。

(2)思辨力——创新品质培养的关键能力之一

思辨力是个体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分析和推理的能力,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情况或抽象的概念时,能够理性地思考、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推断结论,并根据证据进行合理的推理。思辨力强者的首要特征是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敢于质疑权威,坚持提出独立的见解。其次是拥有系统思维,系统思维是人类处理多元或复杂的信息时,在改变思考角度的同时,还能够综合应用不同思考方法,其是思考角度与思考方法的结合。此外,思辨力强者还拥有辩证思维,即能全面、辩证地看待和分析问题。

总而言之,思辨力指向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拓展认知边界、解决问题和做出明智的决策,是创新发展的关键。思辨力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能力。

(3)内驱力——创新品质培养的动力品格

创新品质的培养依赖于内驱力这一动力要素。内驱力是指个体在行动或活动中由内在的兴趣、乐趣和满足感驱动的动机。这种动机来源于个体内部,而不是外部的奖励或惩罚。当一个人感觉到他的行为与他的价值观、兴趣或目标相符时,内驱力会激励他主动去参与某项活动,而不是为了获得外部的报酬或避免惩罚。拔尖创新人才的内驱力主要来源于好奇心和使命感,内驱力能否持续指向某一领域还与耐挫力关系密切。此外,内驱力还与创新人格特质密切相关。

(4)实践力——创新品质培养的关键能力之二

实践力是拔尖创新人才创新品质培养的路径要素,也是拔尖创新人才创新品质培养的关键要素。动手实践能力是指个体能够将理论知识或想法转化为实际行动,并通过亲身实践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或达成目标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对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成功都至关重要。

实践力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积极实践(含实验),通过实践丰富体验、积累经验,获得深度理解知识的能力和产生新知识或新的发明创造的能力;二是将想法或创意付诸实践以及将成果进行应用转化,取得最广泛的效益。所以,实践力是指通过积极实践探究(含经历和操作)主动完成一个创新项目(实验)并能排除困难,力争获得预期成果并推广成果的行为能力。实践力强的人往往乐于尝试、思考和创新,手脑并用,精益求精。协作能力、领导力也是实践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指向拔尖创新人才创新品质培养的框架模型与评价要点

依据指向拔尖创新人才创新品质培养的目标要求,本研究从知识结构与学科观念、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人格特质与理想信念、探究能力与实践素养四个维度,构建了指向拔尖创新人才创新品质培养要素的框架模型(见图1)。

图1构建了指向拔尖创新人才创新品质培养的四要素模型。其一,整合力是创新品质培养的必备基础,其目标指向与创新领域相关知识结构与学科观念(含跨学科观念)的学习。其二,思辨力是创新品质培养的关键能力,其目标指向与创新相关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批判性思维能力、系统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等的培养。其三,内驱力是创新品质培养的动力品格,其目标指向保持好奇心、提升耐挫力、提高使命感,与拔尖创新人才内驱力相关的理想信念和人格特质主要有好奇心、耐挫力、使命感等要素。其四,实践力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要素与关键能力,一方面重大的创新离不开扎扎实实的创新实践,另一方面创新实践与其他品质的培养休戚相关,交叉融合。总而言之,整合力、思辨力、内驱力既可以通过创新实践来培养,也需要通过创新实践来检验,其目标指向创新之理想信念和实践素养的提升。

基于指向拔尖创新人才创新品质培养的框架模型,本文进一步建构拔尖创新人才创新品质培养的评价指标,见表1。

表1所列是与4个维度相对应的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35个三级指标的创新品质培养评价要素,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对拔尖创新人才创新品质的较为全面的要求,能够给拔尖创新人才的贯通式培养提供目标指向和着力点,为后续教学实践提供较为科学的行动指南。

五、实践探索与反思

1.实践基础

笔者在厦门外国语学校长达20多年的实践探索,以“创新物理实验和创客活动”为载体,以“兴趣驱动、自主成长”为策略,通过“三协同(师生协同、校内外协同、跨学科协同)、三依托(依托各级教研平台、相关科技大赛平台、高校科研院所平台)”的实践路径培育学生创新素养,取得了显著成效。所培养学生在美国、俄罗斯、丹麦、日本、韩国等青少年科技创新知名赛事中荣获国际奖6项;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比赛中荣获全国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5项、省一等奖25项;在全国发明展及全国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中荣获金牌16枚、银牌13枚、铜牌15枚。国家专利授权共计92项,并有7个专利成功转让。

多年的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实践表明,课堂变革十分必要。对于拔尖学生的培养,一方面,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在科学问题的驱动下自主开展创新实验的探索,有独立设计实验和尝试错误的机会和体验,有敢于质疑和提出新设想的勇气;另一方面,教学模式要倡导基于真实情景的项目式学习,要让学生在驱动性问题吸引下对挑战性问题开展持续的探究,并综合应用各种资源和技能开展创新实践,形成项目成果。

2.问题对策

拔尖创新人才的贯通式培养,在培养理念和培养策略上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做法。我们在学习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后发现,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式培养的实践路径依然存在问题,主要是着力点不够明确,培养效果不易评价,操作性不强、不易推广。所以当务之急是尽可能抛开功利性因素的影响,构建培养要素框架模型,厘清评价要素,总结教学模式,瞄准方向,扎扎实实地开展教育实践。

Cultivating Creativity of Top Innovative Talents:Construction of

Framework Model and Evaluation Index

QIAN Yongchang

(Xiamen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Xiamen Fujian,361012)

Abstract: This study has constructed a framework model that focuses on the cultivation of creativity of top innovative talents. This research further clarifies the four elements of cultivation including integration ability, critical thinking, internal driving force and practical ability from the four dimensions of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discipline concepts, thinking ability and high-quality thinking, ideal and belief and personality traits, and inquiry ability and practical literacy. On the basis of this framework model of cultivating creativity of top innovative talents, this study has also constructed the corresponding evaluation indexes so as to provide the goal orientation and focus point for the continual cultivation of top innovative talents, and provide a more scientific action guide for the follow-up project-based teaching design.

Key words: top innovative talents,cultivation of creativity,framework model,evaluation index

猜你喜欢
拔尖创新人才评价指标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理论与实证分析
中国药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第三方物流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与思考
基于UML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指标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资源型企业财务竞争力评价研究
论拔尖创新人才思想政治素质养成
高校交叉学科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中“学员队”的职能和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