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专业能力评价的区域探索

2024-07-08 09:33:28潘德顺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4年3期
关键词:教育技术数字化转型

潘德顺

[摘 要]教师评价在教师队伍建设的全局中起着导向性的作用。在数字化转型及智慧教育样板区建设的大背景下,苏州工业园区不断创新教师评价方法途径,以优化教师评价机制、完善教育人才评价指数、丰富教师成长画像、迭代教师教育体系、实施新型师训计划等为途径,利用大数据助力区域教师评价,建立了更加具有精准性、针对性、发展性和增值性的评价体系,培养了适应未来教育变革的新教师。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教师专业能力;能力评价;教育技术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教师评价事关教师队伍建设全局。有什么样的教师评价,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师发展的生态格局,最终也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师发展[1]。如何利用评价的引领作用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在数字化转型及智慧教育样板区建设的背景之下,苏州工业园区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通过优化教师评价机制、完善教育人才评价指数、丰富教师成长画像、迭代教师教育体系、实施新型师训计划为途径,利用大数据助力区域教师评价,创新教师评价方法途径。建立了更加具有精准性、针对性、发展性、增值性的教师评价新机制,培养适应未来教育变革的新教师,打造新时代具有教育家精神的“四有”好老师队伍。

一、破五唯,讲增值

斯皮尔伯格曾说:“评价的目的不是证明,而是改进。”针对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五唯”难题,园区尝试通过优化教师评价机制,强化师德师风和教育教学要求,突出教书育人实绩,破除“五唯”倾向,改进评价的甄别功能,发挥评价激励功能。

(一)改进教师绩效评价

充实教师绩效评价的维度,把思想政治、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2]。实施“思政教育培根据计划”,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察,每年对全区教师通过数字平台进行一次政治体检。将《师德师风教育》作为区级开发校本实施的必选课程,通过先锋园丁、党员先锋风采、师德师风成果案例评比、编印《师德师风口袋书读本》供教师阅读等多种途径提升教师师德水平,并组建了20个区级“四有”好老师团队,打造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

(二)强化教师生涯评价

基于教师生涯建立教育教学履历和成长数据库,采集教师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节点数据,包含个人基本信息、任教记录、学习进修、成长轨迹等十多个维度,成长轨迹中有“荣誉墙”“职称梯”等栏目,通过查看电子档案,将个人成长轨迹更直观地呈现。

(三)探索教师增值评价

杜绝“唯帽子” “唯结果”评价,在评价育人成效方面考量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异、学习条件差异、学习环境差异等因素,在评价育人成效方面考量指导学生德智体美劳方面纵向进步程度。

(四)健全教师综合评价

增加教师评价维度,把课堂教学水平、把握考试评价的能力等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由“重育分”转向“重育人”,将教学工作量饱满且教育教学实绩突出作为评优评先、骨干评审的重要条件。从注重“教”转向注重“学”,实行以“学”为先的“学、教、测、评、研、培、管”一体的管理改进模式。为了提高教师把握新课改背景下素养导向的考试评价能力,各学科制订新版《考试命题指标体系》、《试卷评估指标体系》,并不断完善园区易加平台网络题库建设,通过平台实现习题编制、组单、下载应用、生成学生信息二维码、检测单扫描上传、分析评价等功能,减负增效提质,促进智慧型教师养成[3]。

(五)进行多元主体评价

通过对教师参与的项目、名师工作坊、教师发展共同体等进行捆绑式评价,让全体教师实现最充分的个体和团队成长。评价主体多元,建立学生、同行、同事、主管部门、教师本人、家长、第三方积极参与的制度。我们以省教师发展专项课题《基于“四有”好老师要求的名师工作坊创新建设研究》为引领,弘扬教育家精神,打造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团队。

新的评价机制激活了教师的内驱力,根据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检测报告结果显示,园区老师的职业动机、主观幸福度稳步提升。

二、破笼统,评指数

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优质均衡需全要素均衡、全过程均衡与全方位均衡。区域、城乡、校际全空间一体化上都要优质,园区教师体量大,规模持续扩增,人数呈现爆发式增长,大批新教师走上讲台,教师在类型、层次、质量和结构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此背景下,如何准确衡量学校师资整体素质状况,在人才队伍方面做到区域优质均衡,如何以数据赋能新教师成长?园区探索构建“教育人才指数”测评分析体系,对区域中小学教育人才进行全方位、系列化、数据化的考量,盘摸各校人才家底,实现了对教师数量、结构、发展等维度的数据采集与动态监控,科学反映园区教师人才现状和发展趋势,精准化赋能各层级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人才指数”体系,提炼14个指标,形成人才多维度测评框架,依托园区互联互通、应用齐备、协同服务的易加云平台,完成教师人才数据报送和测评工作,确保测评有序精准;撰写学校和区域人才指数报告,发现亮点、摸清短板,进行跟踪比较,引导学校关注人才培养,发挥积极导向功能。例如,根据近两年人才指数报告分析结果,发现非开发区学校学科带头人占比较少,为了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非开发区学校人才数量,在2023年度区第二十四届骨干教师评选文件的制定时,增加了一条:“具有二十年非开发区学校从教经历(现仍在非开发区学校从教),且符合学科带头人评审条件的教师申报不占学校指标。”2023年,区域实施“立足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 推进新优质教育行动”,数据驱动,精准推进,全域定向调配骨干教师到相对薄弱学校轮岗交流,每年流入骨干教师占比不少于当年全区骨干教师交流数的60%,促进园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国教育报》以《是什么让他们快速“出彩”》为题报道了园区用人才指数引导实施精准培养的典型做法,充分肯定了园区的实践经验。

2023年,教育人才指数升级为2.0版本(如表1所示),优化和完善原有人才测评指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为了提高教师的数字素养和智能教育素养,将原有的教育技术(保障)人才指数迭代为“智慧教育人才指数”,主要用于测量熟练运用数字化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的人才占比;第二,新增“教育创新人才指数”“教师教育人才指数”,用于测量在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人才占比以及区级教师教育人才的占比;第三,修改和补充每个指标项测评的内容、权重等。教育人才指数赋予教师评价新内涵,以评价驱动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提升,提高教师的数字素养、智能教育素养等,从而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全面提升。

三、新画像,促发展

园区“数据大脑”易加云平台不断提升、完善,已进入第四期建设,构建了横向贯通、纵向融合的教育大数据应用新生态。其中,“易加人才”模块基于教师生涯开展全过程和全要素智能测评,从人事数据管理、人才指数测评、职称评定、教师招聘、人事统计等维度,采集教师在发展过程中的任教记录、学习进修、成长轨迹等多个维度重要节点数据,建立教师数字档案,形成教师教育教学履历和成长数据库。目前,全区14000余名教师的70多万条数据已在“易加人才”系统上线,实现“一师一档”完整的电子档案。“易加人才”通过数据挖掘分析,监测和评估教师教育教学实绩,全面刻画教师专业结构,科学预测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助力教师生涯规划,为教师发展增添活力。同时,“易加人才”为区域人事招聘、决策和管理提供及时、全面、精准的数据支持,还塑造了灵活、便捷、高效的电子化职称申报和评审新生态,实现了教师治理的流程创新、业务创新和制度创新。

区校联动,智慧决策,数据说话。区域根据教师成长数据和人才指数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分层次的培养培训工作,打造金字塔人才培养工程,优化星级教师评估制度,完善姑苏教育人才、园区教育人才和名特优人才三级教育人才体系,汇聚学科培训基地、教师教育基地、名师工作坊、骨干教师发展共同体、名师后备高研班等多个人才培养项目,为不同阶段教师匹配不同专业发展组织社群,提供群智协同、沟通协作的平台,促进全体教师的深度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成果显著,以县区级为单位统计,园区获江苏省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人数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连续多届苏州市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大赛获奖人数及获奖比例均列全市第一,园区教育高层次人才大幅度增加,区级以上优秀骨干教师比例近39%。

四、新研训,促成长

长期以来,教师培训实践存在典型困境和难点,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教师专业发展需求难以满足,缺少精准化与个性化;二是教师学习投入难以高质量维持,缺乏兴趣与动机;三是教师学习成果难以转化落地,能力培训成效低[4]。智慧教育背景下,如何真正有效设计“智能+”教师培训新模式?园区转变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模式与策略,培养教师核心能力,架构教师培养新体系,发展教师培训新路径。

(一)调查需求,分析画像,探索精确化、个性化、定制化智能研修新阶段

一方面,在教师培训课程体系构建上,区域通过培训前问卷分析需求调研、培训后问卷反馈诊断等大数据分析,围绕教育教学基础力、专业成长发展力和组织管理领导力,架构了学校、集团、基地、区域四个层面协同实施的12个维度、4个模块、48门课程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通过课程内容的层次性,有针对地满足不同教师发展需要。在课程实施推进过程中,以评价反馈不断优化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2023年,区域结合新课改背景、新时代要求置换调整了其中的42门课程,打造2.0版本(如表2所示)。比如,为了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设计了数字教师与智慧教育、信息科技应用、线上与云端教学研究等课程。

另一方面,在教师培训共同体的建设上,区域启动教师队伍建设“六项计划”,包括思政教育培根计划、青年教师雏鹰计划、骨干教师精进计划、名优教师领航计划、管理干部培育计划、退休教师银龄计划,通过培训组织的多样化,精准地满足不同老师发展的需求。

(二)数据驱动,多模测评,提升教师创新、设计、导学和自学内驱力

如何激发教师深度参与和主动学习呢?园区聚焦情境和支架提升教师自我效能感。一方面,借助网络直播技术,实现跨学科、跨地域、跨时间的教学研讨,让教师在真实教学情境中,真实研讨和解决教学问题,将专业协作扩展至新疆、湘西、西藏等多个地区,有时直播在线人数达几万人,深度激发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机。另一方面,园区升级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校本研修课程体系、培养培训项目体系和项目考核评价体系等,为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具有数字素养、跨学科素养、社会情感素养、研究素养与创新素养的教师为导向,向全区教师提供了线上线下融合的专家引领与同伴互助、共享式知识资源库、全过程的智能化学习引导、即时的学习激励等。截至目前,区域培养了首席信息官(CIO)20名、数字教研员30名、数据分析师20名、数据安全师100名,园区全体教师100%完成数字教师培训。区域持续地为教师提供知识性支持、工具性支持、社交性支持和情感性支持,赋能教师克服专业成长中的困难和挑战。

(三)知行融合,资源打通,构建线上研修和线下实践深度融合的双轮研训新模式

易加学院云平台资源丰富,目前全区教师在平台上自主建设教学资源340多万个,总存储量达58TB。其中微云课89154个,同步课程603738个,在线题库(题库+检测)2673448道,精品课3000节,虚拟仿真1996个,实现国家课程与区域特色课程资源的全覆盖,实施课程达438295个。区域教师共享教育资源,线上动态化学习内容,多选择学习路径,伴随式学习诊断,自适应学习推荐,实现弹性线上学习。线下,教师深度融合教学现场,利用现代技术有效进行课堂全周期教学活动,高效实践线上教学、混合教学模式,在区级名师工作坊、教师教育基地、学科培训基地等常态研训中,通过“线下+线上”相融合的新型教研方式,虚实结合创设环境,智慧探究沉浸体验,实现基于证据的教学改进,提升基于行为分析的实践素养,从而满足教师能力为本、真实情境、专业导学的专业发展需求,形成了“教智融合、全程互动”的教师成长新样态[5]。

追求质量和个性,拥抱幸福和发展,苏州工业园区以评促优催生教师发展新活力,以质增效塑造教师发展新生态,努力提升智能时代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奋力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洪秀敏.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六重进路[J].教育家,2023(03):1-2.

[2]张长海.构建以发展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机制[J].人民教育,2020(22):22-25.

[3]夏晶晶.“强校工程”背景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24):119-120.

[4][5]冯晓英,郭婉瑢,黄洛颖.智能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挑战与路径[J].中国远程教育,2021(11):1-8+76.

(责任编辑:朱福昌)

猜你喜欢
教育技术数字化转型
试论融合创新思想对新时期图书策划和营销的指导作用
出版广角(2016年22期)2017-01-17 17:35:58
中小学教育中的教育技术应用有效性研究
东方教育(2016年3期)2016-12-14 19:31:59
中等职业教育中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院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4:25:16
从《ET&S》与《电化教育研究》对比分析中管窥教育技术发展
从教育技术的视角看数字化教育出版
出版广角(2016年15期)2016-10-18 00:16:12
《华盛顿邮报》转型的实践与借鉴
出版广角(2016年15期)2016-10-18 00:12:27
我国出版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的困境与对策
出版广角(2016年11期)2016-09-29 16:19:53
从微信公众号看纸媒数字化转型
出版广角(2016年10期)2016-08-09 16:44:00
传统杂志的数字化转型与融合发展
新闻世界(2016年2期)2016-05-18 08:5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