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化训练在思辨性写作中的运用

2024-07-07 04:34:02贲玥
语文教学之友 2024年7期
关键词:思辨性写作

贲玥

摘要:写作是高考试题的重要板块,也是检验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主要路径。梳理新高考语文写作命题取向,观照语句之间的联系,辩证分析思考问题,有理有据且负责地表达观点,提升学生“思辨性阅读和表达”能力。从可视化训练的角度,以2024年新高考I卷作文为例,巧用图示、比较、链接等方式,以期促进学生的思维从“知识层”走向“应用层”。

关键词:可视化训练;思辨性;写作

可视化训练是借助有形的支架挖掘出形象思维背后的抽象概念的过程。在这一训练过程中,学生的认知从模糊到清晰,从表层到深层,真正促进学生思辨式思维能力的提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发展学生实证、推理、批判的能力,提升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由此,在考场上,学生需要运用可视化训练,从审题到立意,从结构到阐述,做到辩证分析、谨慎求证、负责表达。

一、注重立意可视化,让思辨有广度

“审题准确”“立意深刻”是高分作文的基本要素。一篇具有思辨性思维的作文需要层层推导,深刻地认识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在考场上,学生需要对材料进行深度解读,厘清思辨关系,写出立意深刻的思辨性文章。

首先,审视材料,立意力求多向。近几年的高考作文材料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思辨性,注重对学生多元分析和解读能力的考查。如,2021年的全国甲卷作文“可为与有为”,新高考I卷的作文“强与弱”强调二元关系,注重思维的思辨性;2022年新高考I卷的作文“本手、妙手、俗手”,全国新高考II卷的作文“选择·创造·未来”在三元关系中强化思辨;2023年新高考I卷的作文“好故事是有力量”看似一元,实则“好故事”与“力量”之间暗含辩证关系。可见,高考语文作文试题加大了对学生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考查力度,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探究性。2024年新高考I卷文题材料为: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文题材料以“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为讨论话题,引发学生辩证思考其利弊。命题材料简洁明了,言简意赅,话题发人深省,意蕴丰富,写作空间开阔,文题具有较强的思辨性。首先,通读材料,运用可视化工具,对材料进行切割,将立意以清晰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具体为: (1)分析语段,包含两方面信息。一是强调写作的背景,二是强调互联网、人工智能的积极意义和带来的挑战。(2)紧扣关键词。该则材料看似文字简练,但是前后逻辑思维紧密。其中,“那么”一词既顺承上文,又启示下文。这就要求学生需要辩证分析,拓展思维的广度。(3)联系写作任务。该文题的任务为“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这就要求考生从“互联网”“人工智能”出发,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阅读经验,分析其背后积极或者消极作用,多角度探讨应该采取的措施。

其次,找准角度,立意力求深刻。“思辨”强调以客观现象为基础,认清事物的本质,发现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准确作出推理、批判。其中,“辨”就是分辨辨析。为了能够让立意更加高远,学生需要调动主观体验,找准切入口,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结合2024年新高考语文I卷作文题分析,学生不妨运用思辨思维,深入挖掘话题内容,展开合理深刻的论证。具体为: (1)一分为二法。大千世界中的万物都有两面性。同样,人工智能、互联网的出现,也给人类带来了“利与弊”“得与失”“多与少”等等。(2)联系分析法。思辨能力需要把握事物发展趋势,对其作出客观的判断。结合“人工智能”的发展,学生可以从“探索”“挑战”的角度,分析人工智能给未来人们生活带来的挑战。(3)由此及彼法。文题中“联想和思考”就启示学生需要拓展思维广度,聚焦日常生活中的居家生活、交通出行等等。写作从“人工智能”的应用拓展到文学领域ChatGPT横空出世,从“互联网”的普及拓展到阿里云正式发布“通义千问”,真正做到思维纵骋。(4)由表及里法。思辨关系中是指事物所存在的整体与部分、对立与统一、现象与本质、联系与发展、原因与结果等哲学关系。其中,“现象与本质”是思辨关系中的核心。在写作时,学生需要结合人工智能、互联网的出现,反思其给人类带来的惰性。如,人工智能取代劳动力,带来许多群体就业压力增大;互联网的发展致使人类成为时间的奴仆等等。总之,写作的空间可以从个体、群体、社会、人类等方面切入,思考当下人们面临的问题。

可见,在写作前,仔细审读材料,切割分层,概念分析等可视化训练,可以让写作立意更高远,思辨更明确。

二、注重结构直观化,让思辨有条理

可视化训练可以借助图示、导图等方式,把不可见的思维结构、思路方法清晰地呈现出来。在考场作文中,为了让思辨思维更有条理,学生可以运用恰当的可视化工具,清晰直观地呈现作文结构,高效地解决问题。

首先,借助图示,思路力求清晰。思维图示是可视法中的核心学习技术。即学生关联文字与图示、已知与未知、表象与本质等,变碎片化知识为结构性知识,助力作文高阶思维的形成。比如,2024年新高考I卷作文试题,以“答案可得,问题不止”为题,学生可以借助可视化图示,清晰呈现出以下思路。具体为: (1)开头,以自然景象与人类历史发展的联系为由,生发出“科技的进步与人类的挑战”的问题;(2)正文,肯定网络的普及、AI的出现,解决了生活问题;文明进步伴随着新问题的出现;以积极态度面对和解决信息时代下的问题;(3)结尾,回应开头,以自然海纳百川之势,破晓技术之海,滚滚向未来。总之,在形成思维图示时,学生可以用不同的线条、方式串起论点、论据之间的关系,清晰地展现出“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建构整体的思路框架。

其次,借助概念图,思路力求辩证。所谓的“概念图”就是利用节点和连线的图示法。其中,节点有效地表达概念,连线清晰地呈现关系。为了让思维更有序,展开由此及彼的联想,学生需要从文题要求出发,清晰解析题目的概念和特征。以2024年新高考I 卷作文题为例,本作文题看似不同上海卷“认可度”,有着清晰的核心概念。仔细推敲材料,命题人其实将概念暗含于材料的表述之中。前后两句话,以问号作结,给出倾向性暗示,得出核心话题“答案与问题”。围绕这一概念,学生可以对概念进行解构,形成一定的逻辑关系。具体为:(1)答案。人工智能对现实中的有关问题作出了解答;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带来问题解决的便利性;人工智能等技术增加了对虚拟世界的体验感。(2)问题。人工智能仅仅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帮手,不能替代我们的情感;人工智能仅仅是一个问题解决的牵引者,不能解决新环境下不断生成的新问题;我们越是依赖人工智能,思维就会“懒化”,问题就会“荒芜”。

基于此,精确处理论点、论据之间的关系,建构完整的结构,形成衔接有序的思维路径。

三、注重表达指向化,让思辨有厚度

解决问题是可视化训练的最终目的。借助可视化工具,呈现思维过程,生成思维结果。其中,语言表达是写作的重要部分。在思辨性写作中,学生需要注重多角度联想,借助路标式语言,进而延展思辨的厚度。

多方拓展,表达具有指向性。理性说理不是站在单一的角度看问题,而是多维思考,揭示问题的本质。联系同类材料,纵横向拓展,有利于深入探讨问题。以2024年新高考I卷为例,学生可以围绕“科技与自己”“科技与文化”“科技与伦理”等展开思考,辩证分析不同领域科技带来的问题与挑战,形成以下文段:

当今世界,便捷的互联网,智慧的人工智能,带给我们无尽的知识宝藏,解决了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对于我们来说,无论是5G超远程机器人为新疆患者做肝胆手术,还是海量算力给《长安三万里》巧用云计算对画面的渲染,无论是ChatGPT将你我所需文稿瞬间而就,还是AI口语陪练备受欢迎……这些都让我们大开眼界。

为了让论证更加清晰,学生可以运用标志词语,有序组织语言。比如,巧用“对于……来说”“诚然……然而”等句式,有意识地进行辩证分析,让说理更有逻辑性,论述更有说服力。

由此可见,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强化写作思维过程,巧用可视化训练,帮助学生将无意识的写作转化为潜意识的思辨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王红霞.凸显思辨特性,培养思辨能力——“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价值、内容解析与实施路径[J]. 语文建设,2023(18).

猜你喜欢
思辨性写作
浅析“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设计
在指向语言学习的思辨性阅读中培根铸魂——以四下《小英雄雨来(节选)》第二课时为例
成才(2023年14期)2023-11-16 03:26:38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试论中专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07:10:17
中国古代与现当代语境下的语文写作教育观比较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07:08:29
浅论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