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鉴陆游爱国诗词

2024-07-07 16:17:10冯晨晨
语文教学之友 2024年7期
关键词:陆游

冯晨晨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初中语文教学应担负学科育人的职责,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向上、向善。陆游诗词及其爱国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通过对《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的分析,带领学生品鉴陆游爱国诗词,激励学生传承弘扬爱国精神。

关键词:陆游;爱国诗词;《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引领学生“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提升核心素养”。基于以上要求,在执教七年级上学期学习“课外古诗词诵读”时,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为例,解析陆游的爱国诗词。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学生大都喜欢听故事,好的故事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课堂导入环节,笔者先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一则故事,故事内容如下:

1125年11月13日,一唐姓女子(宋神宗时宰相唐介的孙女)生下儿子。初为人母的唐女士十分欣喜,跟丈夫陆宰(尚书右丞陆佃之子)商量,想给儿子取名为“游”。陆宰问妻子为何要起这名字。唐女士说前一晚她做了个梦,梦见了她崇拜的北宋诗人秦观。秦观,字少游,唐女士希望儿子将来像秦观一样成为了不起的诗人。

故事讲完,笔者让学生猜一猜唐女士的儿子是谁。学生们纷纷举起手来,嘴里嚷嚷着“陆游”。

用这样的故事导入新课,营造了情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既介绍了陆游出生于书香诗礼之家,又使学生记住了陆游之名的来历,水到渠成地过渡到新课的学习上来。

二、反复诵读,感知诗意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理解诗意的前提。为此,笔者在执教过程中运用了多种诵读方法。

首先,自由读。要求学生借助字典,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全诗。

接着,点名读。正音后,要求学生结合书下注释,掌握文本大意。

然后,教师范读。要求学生用“/”断句,标出朗读节奏,明白断句理由。

继而,同桌互读。要求初步读出情感。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诵读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选择三组学生诵读后,全班点评。学生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认为张同学读得好,他不仅仅在读文字,更是用心去读,做到了眼到、口到、心到。有的学生认为陆同学读得好,因为她朗读时面部表情十分丰富;大部分学生觉得李同学读得好,因为他注意了语气、语速、语调,读出了诗的抑扬顿挫之美。“僵卧孤村”低沉、缓慢,“不自哀”三字声调逐渐提高、语速更慢;“尚思为国戍轮台”读得缓慢而坚定,让人领悟到“不自哀”的原因;“夜阑卧听风吹雨”语气急促,风雨之夜老人孤独难眠的画面浮现于眼前;“铁马冰河”高亢有力,“入梦来”语速缓慢,几乎是一字一顿,读者的耳畔似乎响起了金戈铁马之声……笔者对学生的点评给予肯定与褒扬,顺势总结出诗歌朗读的总体要求。

最后,全班学生齐读全诗。领略诗歌内容。

三、质疑问难,探究情感

都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笔者让学生就《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一诗提出自己的疑问。

学生有的想知道这首诗到底写于哪一年的十一月四日?有的学生想了解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这首诗的……

新课标强调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笔者顺势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投影PPT内容如下:

1189年(宋孝宗淳熙十六年),陆游被罢官,闲居家乡山阴农村。1192年(宋光宗绍熙三年),诗人已68岁。十一月四日那天,乌云翻滚,风狂雨暴,作者想起自己的一生,触景生情,写下了两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看完写作背景,学生提出问题:“另一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呢?”笔者继续投影: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一)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笔者告诉学生,诗中的“狸奴”意思是猫儿。

看着PPT,全班学生陷入短暂的沉寂, 笔者让学生静静思考。继而,引导小组讨论,探究《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蕴含的情感。

各学习小组结合两首诗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学生明白了《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一)》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十一月四日风大、雨狂、声巨,天太冷,作者与猫儿都不想出门。全诗明写波涛汹涌的风雨之声,暗含作者渴望为国出力、光复中原的赤诚之心,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处境的孤独与悲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采用“痴情化梦”的手法,将自然界的音响编入梦境,风狂雨暴声成为为国征战的铁骑踏冰声,于雄浑悲壮豪壮中展现出作者始终如一、坚贞悲壮的爱国情怀与民族气概,于处境凄凉中传达出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陆游的梦想有没有成真?他完成抗击金军收复中原的统一大业了吗?”学生又提出新的疑问。笔者很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学生,并常常鼓励学生提问。这样的提问,往往能给老师带来教学灵感,将课堂教学拓展延伸。

四、课堂拓展,品味陆游爱国情愫

为了进一步品味陆游的爱国精神,笔者又引入了陆游的另外两首爱国诗词,即《示儿》和《卜算子·咏梅》。笔者要求学生通读这两首诗词,思考下面的问题:“陆游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愿望实现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带着问题去读,学生很感兴趣。朗读后,学生说陆游至死都没实现心愿,从《示儿》可以看出。《示儿》是陆游的绝笔诗,类似于遗嘱。弥留之际,陆游想的不是给子孙分家产,而是自己“靖国难”“扫胡尘”的大业没能完成,他遗憾、不甘,将爱国精神实践到生命最后一刻。

难道陆游只是口头抗战派吗?作为一介书生,陆游没有具体的抗战方略与行动吗?笔者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不是的。”对陆游其人其作特别感兴趣的王同学回答,“1172年,陆游任四川夔州通判时,王炎宣抚川陕,陆游应邀前往南郑,来到当时的西北国防前线,参加各种军事活动,并向王炎进献收复中原的具体策略,如‘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等。只可惜陆游只度过了8个月的军旅生活后便被迫重回后方。”

学生恍然大悟,“铁马冰河入梦来”原来不是陆游的主观臆想,而是陆游曾经战斗生活的真实呈现,是他驱除金人、统一河山内在心愿的急切表达。学生们对陆游的敬意更进一层。

“陆游为什么不像48岁时那样亲自去前线参加作战呢?”笔者提出第三个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读《卜算子·咏梅》。

经过探讨,学生发现,《卜算子·咏梅》以花喻人,借写梅来写陆游自己。梅生存环境恶劣,遭受嫉妒碾压,却香气不改,比喻陆游一生都在面对主和派的谗言与打击,却不改对正义的坚守、对收复失地的希望。但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不思进取,主和派势力太过强大,不给陆游走上战场、杀敌报国的机会,理想与现实严重对立,陆游“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将满腔爱国情感诉诸笔端。

陆游现存诗词多为爱国诗篇,这些诗篇激励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陆游,凭借满腔的爱国热忱,书写了一篇篇传世佳作,让后世景仰,直至永远。

参考文献:

[1]杨吉荣.陆游南宋从军生活与诗歌创作[J]. 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97(3).

[2]李智辉.陆游诗中爱国情怀解读[J]. 语文教学与研究(下半月刊),2019(7).

猜你喜欢
陆游
陆游诗抄录(书法)
录陆游诗(书法)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陆游气坏了等三则
一转身,就是一辈子——陆游和他的《钗头凤》
我是陆游,我为“铲屎官”代言
『吃货』陆游
除夜雪
陆游诗中“花汞”一词考释
初夏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