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福艳
摘要: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编的三种文化教育内容是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的独特资源和核心载体。三种文化内容选编在教材中体现出重视建构中华文化的共同记忆;内容呈现相互“嵌套”交融;文化认同与语言思维能力培养相结合等特征。在教学中应采取聚焦主题,确定教学目标;创设情境,任务驱动;拓展延伸,知行合一的教学路径,以实现三种文化的教育价值,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关键词:三种文化;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编;文化认同
2021年2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要求充分发挥中小学课程教材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教育功能,以此推进青少年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把“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作为国家教育理念核心体现的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承载着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重要使命,语文教材选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下简称“三种文化”)教育内容,是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的独特资源和核心载体。基于此,笔者通过分析探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三种文化的内容选编和教学路径,对增强高中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三种文化内容在教材中的选编情况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五册共137篇课文(教读64篇,自读53篇,古诗词诵读20篇),其中体现三种文化内容的篇目累计109篇,占教材篇目总数的79.56%。基于分析框架和篇目数据统计,三种文化内容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选编情况和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呈现
从表1中的数据可看出,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文的篇目在语文教材中占比最大,其中以古诗文的选文占比最大。选文从先秦诸子散文到两汉魏晋歌赋,到唐诗宋词,到元代戏剧,到明清散文小说,涵盖了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经典文学作品,颇具代表性。古诗文选文数量的增加体现了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对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选文题材广泛,从国家层面的使命担当到个人层面的理想追求,从自然景观到人情人性,展示了丰富多元的传统文化内容,体现了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爱国情怀和思辨意识,传递豁达的人生思想,体现以文育人的教育价值。
(二)革命文化在教材中的呈现
革命文化在教材中的选文篇目有22篇,占比16.06%。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以“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单独组成单元,其他三册将革命文化内容与青春飞扬、抱负与使命和伟大复兴等单元主题穿插组合,选文单元组合方式多样。教材遵循新课标要求,通过显性直陈与隐性渗透相结合的方式,多角度诠释革命文化内涵,传承红色基因。显性内容是直接呈现的革命文化的外在形态,主要包括革命人物、革命事件和革命物象等;隐性内容是间接呈现的革命文化的内核,是非物质形态的,主要包括革命信仰、革命精神和革命意志等。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教材中的呈现
语文教材中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选文有14篇,占比10.22%。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选文都取材于当代,主要以通讯和新闻评论的体裁形式,叙述真实的故事,书写敬业精神、工匠精神、科学精神和抗疫精神,给予学生强大的精神力量。如《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中张秉贵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的敬业精神;《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中的工匠精神;《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探界者”钟扬》中科学家们执着探索、勇于挑战、锐意创新的科学精神;《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中的伟大抗疫精神等,让学生深刻感受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不同岗位劳动者的风采。
二、三种文化内容在教材中的选编特征
(一)重视建构中华文化的共同记忆
“教材是学校教学过程中承载知识和实现知识价值的媒介,更是学生形成文化记忆的媒介。”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非常重视教材作为文化传承媒介的作用,从历时的角度使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阶段和未来走向,从共时的角度渗透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内容,有意识地建构文化记忆。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通过对历史人物和相关事件的回忆,引导学生在学习运用典故手法的同时,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劝学》《师说》在探究两种富有特点的论证手法时,强调勤于好学、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中体现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理性观点等。三种文化内容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蕴含的文化价值,促成学生共同的文化记忆。
(二)内容呈现相互“嵌套”交融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三种文化内容呈现是相互“嵌套”、相互交融的。以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为例,单元中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长征胜利万岁》《别了,“不列颠尼亚”》等文章,不仅反映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内涵,同时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形成了一种相互“嵌套”的结构。除了用古诗文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外,部分选文采用现代文的视角解读传统文化,古为今用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中国建筑的特征》介绍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展示了中华民族灿烂的物质文化。《说木叶》阐释了古代诗词创作和鉴赏的艺术特点。《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体现古人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这种以现代文弘扬传统文化的方式,展现了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便于学生理解和认同,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时代元素,体现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三)文化认同与语言思维能力培养相结合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三种文化内容选文的主题内涵是通过语言文字来呈现的。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含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四个方面,其中就含有“文化”“语言”这两个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要求学生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有正确的情感态度,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自信开放、互相尊重、求同存异的文化态度。“语言建构与运用”不仅是指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更重要的是通过语言文字这个符号,增进对民族和文化的认同。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学习运用的过程也同时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所以,文化认同与语言思维能力培养相辅相成,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具体体现,能够帮助学生建构正确整体的文化观,奠定文化理解和传承的基础。
三、三种文化教育价值的实现路径
三种文化内容分布在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和选择性必修教材的选文中,编排结构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双线组合。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又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以文化人的作用,促进学生的文化认同,这是三种文化内容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境和亟须解决的难点。为了实现三种文化的教育价值,拟从教学目标、教学实施和实践活动三个方面提出如下教学路径。
(一)聚焦主题,确定教学目标
三种文化内容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实现其教育价值的重点,选文教学目标的确定受单元目标的统摄。因此,教师要研读教材,聚焦选文所属单元的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根据单元导语、课文提示把握选文的教学方向,进而从选文所处单元位置确定文化教学目标。如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文明之光”,选取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共5篇经典文章,单元导语提出“鉴古知今向未来、学习经典增自信、落实任务悟智慧”的学习要求。结合选文内容,明确文化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整体把握经典文本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精神,思考选文反映的礼治、民本思想、顺应自然和爱国情怀等主题思想的现代意义,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
教材选文是构成学生文化记忆的载体,作为一种文化记忆的传承,文化情怀的培养,是需要长期持续的过程,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将三种文化内容的元素融入教学当中,使其渗透到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中,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为教学做好前期准备。只有把三种文化的教育内容融入听说读写的训练中,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文化育人深度融合,才能帮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三种文化内涵,形成文化自信意识和能力。
(二)创设情境,任务驱动
任务设计是高中语文教材的核心追求,情境、任务、活动是教学设计的三个支点。三种文化选文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距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与学生文化生活相联系的情境,在具有真实性的语文情境中感悟文化的意义。情境创设需要发掘和拓展教学资源,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创设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语文学习情境。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第二课时,教师可进行如下情境创设:
情境:某某大剧院拟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改编成话剧,邀请同学们参与剧本围读。
剧目:《沂水春风》。
时间:2500多年前的春天。
地点:沂水之滨。
角色:孔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通过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以学习任务驱动文本学习。任务一:初读剧本,解读角色。通过剧本分幕、把握“四子”之志和性格特征、疏通剧本、角色扮演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热情。任务二:研读剧本,深悟体会。通过小组探究“哂”“与”“叹”三字,引导学生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任务三:探讨价值,传承文化。结合时事政治,联系身边现实,畅所欲言。如果穿越回2500年前,你想告诉孔子及他的弟子们,当今时代我国哪些政策做法是继承发展了他们的理想主张和优秀思想文化的呢?通过任务驱动,不仅拉近了古代作品与当代生活的时空距离,也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三)拓展延伸,知行合一
学生要想真正将三种文化的精神领悟透彻,还需通过实践活动将其转变为自己的行动。因此,三种文化内容的教育要立足于日常生活,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进一步转化为情感上的认同。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应采用新的策略来发扬经典文化内涵。如举办“诗词大赛”“诗歌创作大赛”“古诗文中的人文精神与传统美德”“古诗中的节气文化”等主题活动,让学生沉浸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感受古代先贤们的高尚审美和人格精神,在文化体验中形成文化认同。在建党日、国庆节、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等具有革命性质的重大节日,举行相对应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以演讲、作文竞赛、表演等为形式,让学生在表达中加强对百年党史的认识,进一步认同国家民族精神,升华和提高思想价值观。
在体现三种文化的具体选文篇目教学中,还可以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进行参观体验活动,通过实践参与将学生的思想认知、情感认同加以外化。如在教学《与妻书》《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等体现革命文化的篇目时,可通过实地考察或VR技术,引导学生参观纪念馆、革命基地、名人故居、烈士陵墓等革命遗址,通过这些文化资源,理解革命文化选文的价值意义。在围绕“家乡文化生活”进行调查走访活动时,深入认识家乡的文化与风俗,关注和参与家乡的文化生活,增进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使文化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知行合一。
总而言之,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三种文化内容的选编,蕴涵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内涵,对高中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彰显了语文教材以文化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导向。中国文化自信的依据在于中华优秀文化的滋养,在于革命文化的支撑,在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真理道义力量。因此,辨识教材中三种文化的形态和教育价值,把握三种文化的教学路径,才能使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形成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翟志峰.精选文本、巧设活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文化记忆的建构策略[J].中小学教材教学,2022(5).
[2]罗绪春.中国文化自信论[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