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提琴在我国公共美育中的应用研究

2024-07-07 11:49郑佳旭
艺术评鉴 2024年7期
关键词:美学特征大提琴艺术教育

郑佳旭

文章编号:1008-3359(2024)07-0123-06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大提琴自引入中国以来,历经本土化革新和普及化进程,其深邃音色和情感表达力使其成为音乐审美的重要媒介。在美学层面,大提琴音乐展现出丰富的音色变化和情感张力;在文化交融与创新方面,大提琴艺术汲取不同地域、民族文化,凸显音乐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大提琴艺术已成为连接东西方音乐、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推动公共美育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本文主要阐明大提琴艺术在中国公共美育教育中的应用及其重要作用。

【关键词】大提琴  公共美育  美学特征  艺术教育

2019年3月,《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校美育工作与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还不相适应”,要明确围绕“强化普及艺术教育”“提升专业艺术教育”“改进艺术师范教育”三个重点领域大力加强和改进美育教育教学。该《意见》不仅将美育定位为审美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更强调其在情操培养、心灵陶冶,以及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方面的重要作用。这种对美育功能的全面认识超越了单纯的艺术技能传授,将其提升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升国民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在此背景之下,大提琴艺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公共美育教育的联系尤为紧密。大提琴艺术教育的价值远远超越单纯的演奏技巧教学,通过这一艺术形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而且还能深入滋养情感世界,塑造高尚情操,并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健康发展。此外,大提琴教育还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为社会输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因此,深入探讨大提琴艺术在公共美育体系中的定位与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

本文通过对大提琴艺术在我国的历史发展、美学特征及其在公共美育各个层面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论述,探究大提琴艺术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好地服务于公共美育事业发展。

一、大提琴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与美学特征

(一)大提琴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回顾

大提琴是16世纪诞生于意大利的弓弦乐器,历经逾四百年的改良与演进,已经成为全球音乐舞台上备受瞩目的乐器之一。大提琴“既有拟人化的外形,又有拟人化的声音,更赋有作用于人的精神。可以说,大提琴在西洋乐器中是人格化的典范,更是人类精神沟通和传播文化的工具”。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大提琴这一乐器在中国的最早文献记载可追溯至清朝时期的宫廷音乐。它是由西方传教士引入中国的,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大提琴不仅丰富了中国的音乐文化,也见证了东西方艺术的交融。20世纪初期,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音乐界出现一批比较专业的大提琴演奏家,同时,众多有志于音乐的学子远赴海外深造大提琴艺术。自20世纪20年代起,大提琴在中国的音乐领域迅速崭露头角。进入20世纪30—40年代,大提琴的演奏艺术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与接受。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大提琴作为高雅艺术的代表,其在中国的普及程度也实现了质的飞跃。

大提琴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也是一个西洋乐器民族化的过程。在这个民族化的过程中,艺术创作者们为大提琴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从20世纪50年代王连三创作的《采茶谣》到21世纪的《天上青海》《木卡姆印象》,许多优秀作品都展示了先辈们对大提琴民族化道路的探索。随着时代的发展,大提琴艺术在教育与演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新一代中国青年演奏家凭借其精湛卓越的演奏技艺和深厚的艺术修养在社会上赢得广泛的赞誉与认可。随着大提琴在中国社会上的地位逐渐提高,大提琴普及教育和大提琴艺术活动也走进人们的视野,如:2000年的北京艺苑大提琴沙龙、2007年北京—太原爱琴大提琴夏令营、“爱琴杯”大提琴比赛等,诸多活动不仅丰富了公众的艺术生活,还有效加快了大提琴艺术教育在中国的普及化进程。它们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激发人们对大提琴艺术的热情,提升了公众对音乐艺术的认知和审美品位,切实地将大提琴音乐艺术融入公共美育的广阔天地之中。

(二)大提琴的美学特点

1.音色与情感表达美

大提琴音域宽广,其音色深沉而又富有变化,相较于其他乐器,大提琴能够释放出深沉而充满力量的音色,同时又能细腻地描绘优美的旋律和深沉的情感。这种音色的多样性赋予大提琴在音乐作品中扮演多重角色的能力,无论是表现深邃的低音还是演绎如歌的旋律,它都能以极高的艺术性呈现出来。大提琴这种独特而引人共鸣的声音特性,使它的音乐旋律流淌如同诗歌,能够触动听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从而在音乐审美教育中建立起一种亲密无间的沟通桥梁。

在公共美育实践中,大提琴凭借其温暖饱满的音色特质可以有效地传递音乐的情感内涵和美学价值,使得广大听众能够在聆听过程中体验到音乐艺术的深刻魅力,进而提高公众对于音乐艺术的感知能力和鉴赏水平,提高社会公众的艺术修养,加快美学教育进程。

2.文化交融与创新——多样性与开放性

大提琴自传入我国开始就深深扎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经过先辈们不断地改革与创新,积极吸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元素,结合本土的音乐成分,创造出兼容并蓄的新作品。大提琴在文化交融过程中,极大地丰富了自身的音乐美学维度,使其音色之美展现出多样性和包容性特点,这不仅让大提琴成为连接东西方音乐文化的一座独特桥梁,更在公共美育层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其通过那悠扬深沉的音符,启迪广大听众对音乐艺术的理解与感知,增进跨文化交流,推动公共审美水平的全面提升,从而在无形中构建起一座跨越时空、融汇东西方音乐之美的公共艺术教育桥梁。

二、探析大提琴在公共美育中的功能

公共美育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已成为提升全民素质、塑造人文环境的重要途径,公共美育承担着传承优秀文化、塑造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思维等多重任务。在全球化大背景下,音乐艺术以其独特的语言性超越文化和国界的限制,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它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还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大提琴作为音乐艺术的一部分,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公共美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大提琴作为一种情感表达媒介,可以帮助演奏者和听众深入探索音乐蕴含的情感,并通过音乐交流促进情感表达和人际交流与共鸣。在艺术教育层面,大提琴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培养独奏、合奏能力的艺术形式,更是一个全面培养个人审美素质、情感表达,以及身心协调的有效载体。在社会文化层面,大提琴艺术作为一种跨越国界的艺术形式,通过音乐会、公益讲座等形式,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而且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

(一)艺术教育功能

大提琴艺术作为一种深沉而富有表现力的音乐形式,其在公共美育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艺术教育功能角度来看,大提琴艺术教育在审美能力培养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学习和欣赏大提琴的丰富音色和深沉情感,学生和观众能够开阔审美视野,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音乐鉴赏水平,通过学习和欣赏大提琴音乐,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不同音乐语言的独特性与表现力,从而提升自身艺术修养。同时,大提琴教育在情感表达和心灵沟通方面发挥了桥梁作用。演奏大提琴的过程不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情感的交流。学生学习如何将个人情感融入音乐之中,而音乐的力量能够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给人们带来心灵的慰藉和共鸣,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另外,学习大提琴演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耐心与毅力,还能够培养精确的协调能力与专注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个人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大提琴艺术教育展现出其全面而深刻的影响。首先,通过学习大提琴,学生能够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学会在旋律与和声中捕捉美、感知美,这不仅丰富了个人的情感世界,而且促进了审美素养的提升。其次,大提琴演奏要求学生高度的手脑协调、肌肉控制与情感投入,这种身心并用的过程对于锻炼意志力、增强自控力、提高专注度等具有显著作用,有益于身心的和谐发展。再次,大提琴演奏中的即兴创作和对音乐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肥沃土壤。最后,参与合奏和演出活动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学习如何在集体中发挥个人作用,同时学会倾听与合作。

(二)社会文化层面

在社会文化层面,大提琴在公共美育中的功能同样显著。大提琴作为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的乐器,其在文化交融与创新,以及社会文化影响方面的作用是多维度和深远的。大提琴作为文化交融媒介,它不仅在西方古典音乐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在全球不同文化的音乐传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提琴作品涵盖从古典到现代、西方到中国等各种音乐风格的作品,它们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人文情感内涵,在我国,大提琴演奏家们将传统音乐元素与西方演奏技巧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本土特色的音乐作品,促进了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种融合不仅限于音乐风格,还涉及演奏技巧和表现形式,为大提琴艺术带来新的风貌和特色。此外,大提琴在推动音乐艺术创新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演奏者和作曲家不断探索新的音乐语言和表现形式,例如通过结合传统民族乐器演奏技巧,使大提琴在现代音乐作品中展现出新的音色和表现力。

在社会文化影响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提琴在中国各个地区的普及程度有了显著提升。它不仅在专业音乐厅中演奏,也走进学校和社区,成为音乐教育的一部分,提高了公众的音乐素养和文化参与度。

大提琴教学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音乐人才,并作为音乐爱好者的业余爱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此外,大提琴艺术还能促进社会和谐与情感沟通,通过文化交流活动、公开演出等形式,增强了公众之间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支撑。大提琴艺术教育的发展顺应素质教育的时代需求,它不仅提供了专业技能培养,还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为他们的多元化职业道路奠定基础。随着社会对艺术教育重视程度的提升,大提琴艺术教育正逐渐成为推动社会美育发展、提升全民文化素质的重要力量。

三、大提琴在我国公共美育实践中的案例

(一)大提琴公益课堂

2024年2月23日,枣庄市文化旅游事业发展中心与枣庄市文化馆联手策划了一场具有影响力的公共文化艺术活动——邀请世界著名大提琴家克里斯多夫·亨克尔教授莅临枣庄开展大提琴公益大师课。此次活动的主要目标在于提升枣庄市区域内的大提琴演奏技能和艺术欣赏水平,特别是在学生群体中。通过举办此次公益性质的大师课程,为人们搭建了一个独特且珍贵的平台,使当地居民能够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并深入学习高雅艺术。在这场大师课中,克里斯多夫·亨克尔教授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吸引了大批大提琴艺术爱好者聚集于枣庄市文化馆,一同沉浸于大提琴艺术的魅力之中。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枣庄市民的艺术修养,更从实质上推动了地方文化艺术教育进步,有力促进了公共美育事业的发展。

在信息化时代,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等已成为推动公共美育发展的新引擎,为艺术教育提供了创新的传播途径。这些平台以其高度的互动性、便捷性和娱乐性,使得大提琴等音乐艺术形式的教育变得更加亲民和易于接触。以中央音乐学院的赵旭阳老师为例,他利用抖音直播和抖音短视频等形式,向公众普及大提琴在演奏中的重难点和音乐表达技巧,观众可以直接提问,实现即时互动,这种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参与感。赵老师的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短视频平台将大提琴艺术带入大众视野,实现艺术的平民化和生活化,使之成为普通民众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文化体验。

通过上述分析,无论是公益大师课还是通过抖音开展的大提琴公益课堂,这些案例不仅是对公共美育普及方式的创新探索,更是对公共美育内容的深度拓展和质量提升。这些案例的成功不仅加深了公众对大提琴艺术的认识和喜爱,还打破了时空局限,推动了公共美育的发展,使大提琴艺术可以走进千家万户。

(二)大提琴艺术节

相比于公益课堂、短视频平台等方式,大提琴艺术节就更具专业性。作为专业性更强的艺术活动,大提琴艺术节以其高度的专业性和丰富的活动内容,为公共美育提供了更为深入和全面的教育途径。去年,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的第六届国际大提琴艺术节,以及青岛国际大提琴艺术节,均在推进大提琴公共美育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两个大提琴盛会不仅汇聚了世界级的大提琴艺术家,给听众提供了高水平的音乐会,而且通过论坛、大师班等多样化活动,成功打造了一个全民均可参与的艺术教育平台。这些精心策划的活动不仅显著提高了公众对大提琴艺术的了解和欣赏能力,而且在推动大提琴艺术的普及和传承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上海音乐学院主办的第六届国际大提琴艺术节为专业音乐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的高端平台,推动了大提琴艺术教学与研究工作。该艺术节通过公开大师班和音乐会,为公众提供了丰富的艺术体验,有效增强了公众对大提琴艺术的兴趣和参与热情。同样,青岛国际大提琴艺术节也特别注重艺术与教育的融合,通过精心设计的音乐会和大师班,实现了艺术教学与实践的无缝对接。此外,该艺术节通过设立如“最佳青年大提琴演奏家”等奖项,激励了更多的青年音乐学习者,同时也吸引了国内外诸多大提琴爱好者和专业人士,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并显著提升了地方的文化形象。

相比而言,青岛国际大提琴艺术节更注重艺术普及、文化交流和地方文化推广,而上海音乐学院的艺术节则更侧重于专业学术交流、艺术教育创新和艺术市场的发展。艺术节的成功举办,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公众的艺术体验,还能吸引更多的听众和赞助商,对艺术市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中的大提琴艺术

在近年来国家对美育教育的大力提倡下,众多中小学纷纷开设音乐、美术等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郑州航空港实验小学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该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采取一系列创新性的教学策略,将大提琴艺术纳入其常规音乐教育课程之中,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音乐修为。学校在确保教学质量方面不遗余力,引进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为学生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在课程设计上,郑州航空港实验小学巧妙地融合理论与实践,通过一对多的声部排练、个性化的一对一技巧课、乐团合作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模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促进了他们个性化才能的发展。此外,还积极为学生提供实践演出平台,包括组织演出和比赛等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深入感悟大提琴艺术的美学价值。这种实践性学习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而且加深了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感知。学校的教学活动严格遵循公共美育理念,致力于通过艺术教育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郑州航空港实验小学的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艺术教育课程内容,而且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该校的成功实践不仅证明大提琴艺术在公共美育中的深远影响,也为其他教育机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为我国公共美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创新活力。学校的做法凸显了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以及其在推动社会文化进步中的关键角色。

四、结语

大提琴艺术在中国公共美育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历史发展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一种既保持西方音乐传统精髓又富含东方韵味的独特美学形态。大提琴艺术以其宽广音域、深邃音色和丰富情感表达等特质,不仅启迪和提升了公众尤其是学生群体的审美感知与音乐鉴赏能力,还在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协调技能和团队协作精神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在社会文化层面上,大提琴艺术不受时空限制,融汇古今中外各种音乐风格,为公共美育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有助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无论是通过公益大师课、线上平台的宣传,还是国际艺术节等形式,大提琴艺术正逐步打破壁垒,走进寻常百姓生活,成为公众日常可接触和体验的音乐文化元素。中国各地如枣庄的大提琴公益大师课和国际大提琴艺术节等实例,验证了大提琴艺术在不同年龄和社会群体中的广泛普及,以及其在提升国民审美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学校教育改革过程中,将大提琴艺术纳入常规音乐课程,并借助专业教师指导和多元教学方法的创新模式,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大提琴艺术的魅力、锻炼音乐技艺。

大提琴艺术在公共美育中的角色不仅是传承优秀文化、培养艺术人才的教育手段,更是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增进人际交流、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力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大提琴艺术将继续在公共美育事业中扮演更加关键的角色,为提升全民艺术素养、构建多元包容的社会文化环境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费仁英,蔡晓静.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中舞蹈美育的价值审视及融合路径[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20.

[2]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Z].2020-10-15.

[3]聂双编.中国大提琴演奏艺术与中外经典乐曲汇编[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

[4]于小涵.大提琴在民族管弦乐队中的作用以及发展[J].黄河之声,2022(08):146-148.

[5]蒋莉,蒋琴.大提琴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及演奏技法探究[J].音乐生活,2022(05):75-77.

[6]蔡菁婧.大提琴演奏初级阶段的教学要点解析[J].艺术教育,2023(09):103-106.

[7]原野.提升大提琴教学质量的思考——评《大提琴教学琐谈》[J].中国教育学刊,2023(07):156.

[8]管依瑾,胡碧瑜.新媒体时代高校音乐课程教学的创新发展研究——以H高校《声乐》课程为例[J].戏剧之家,2024(03):172-174.

[9]刘欣欣,刘学清.中国大提琴艺术发展史[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10]Huang Ling.论大提琴在中国的发展及音乐创作的民族化历程[D].济南:山东大学,2014年.

[11]陈果.我国大提琴学术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音乐教育与创作,2022(07):25-34.

猜你喜欢
美学特征大提琴艺术教育
大提琴演奏的悲剧审美表达——以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为例
大提琴的沉静之美
浅谈大提琴演奏中的肢体语言
摄影艺术的美学特征与现代审美变迁浅论
探讨藏族民间舞的美学特征
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美学规划探析
凉山彝族雕刻艺术的结构骨架之美
我国幼儿园艺术教育特色的现状分析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