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国际规范,深化ESG本土实践

2024-07-07 04:33
董事会 2024年5期
关键词:企业发展

编者按:

5月27日,财政部会同9部门成立跨部门工作专班制定的《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亮相,这是我国第一份由政府层面发布的可持续发展披露准则,是建立国家统一的可持续披露准则体系的重要起步。而今年以来,随着多项政策的密集出台,中国特色ESG开始从顶层设计步入落地实施阶段。其中,以纳入指数的上市公司为标杆、以一线城市为高地、以重点园区为抓手的立体画卷徐徐展开,脉络逐渐清晰。

2月8日,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三大交易所分别发布《上市公司自律/持续监管指引——可持续发展报告(试行)》的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引》)。经历两个月的反馈收集和修改后,《指引》4月12日正式发布,并自5月1日起施行。

中国版《指引》一经发布,便引起广泛关注。《指引》对400多家纳入指数的上市公司提出了强制编制ESG报告的要求,并采用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的披露框架,即包含“治理、战略、风险管理、目标和指标”四个主要部分。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版《指引》强调双重重要性原则(即“财务重要性+影响重要性”),与ISSB的单一重要性原则(即“财务重要性”)存在一定差异,体现了中国特色的ESG思路。

中国特色也更多体现在《指引》对ESG披露议题的要求中。比如,在ESG的S(社会)维度中,《指引》明确要求披露主体提供报告期内支持乡村振兴的具体信息,包括战略维度信息(公司将支持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融入公司战略的具体情况)、实践维度信息(公司支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支持当地就业等方面采取的具体措施)和具体指标(报告期内总投入金额、惠及群体范围及数量等)。

可作参照的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3月6日发布了上市公司气候披露新规(简称《气候披露新规》)。美国版《气候披露新规》被认为放松了对上市公司的气候披露要求,尤其是不要求披露温室气体范围3,也延迟了对气候数据鉴证的要求(2029财年要求“有限鉴证”,2033财年要求“合理鉴证”)。然而,即便是这样弱化版的新规,发布之后仍引发反对声浪。SEC于4月初宣布暂停执行新规。

如果说《指引》的目标是将上市公司打造为ESG披露标杆,那么一线城市则寄希望于打造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高地形象,并向外辐射影响力。2月28日,上海市商务委印发《加快提升本市涉外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能力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的通知。3月15日,北京市发改委也就北京市促进环境社会治理(ESG)体系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公开征求意见。

北京和上海的ESG规划体现了战略前瞻性和政策创新性。两地都强调ESG体系和框架的重要性,强调与国际ESG标准的对接,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增进了国际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了解和信任。两地政策也都着眼ESG生态体系的建设、ESG基础设施的投入和ESG人才培养。不同之处在于,北京的ESG政策更关注顶层设计,如披露规则、ESG监管、ESG评级体系等,而上海的ESG政策更注重企业ESG能力的提升和与国际实践的对标,这也是两座城市在各自职能定位上差异的映射。

值得注意的是,有关国际合作、共建ESG体系和标准的内容频繁出现在政策中。例如,北京的ESG方案中强调ESG准则与国际标准互认,并支持打造ESG国际国内交流高端平台;而上海更是将参与ESG国际标准设计作为三项基本原则之一。

另外,苏州工业园区也于近日出台了ESG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以及推进ESG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产业集聚和企业孵化为核心功能的园区,处于链接ESG政策和企业ESG实践的“最后一公里”。苏州工业园区的方案不仅设定了具体的目标(2025年全区ESG产业规模超650亿元),还设定了三大重点领域(企业社会责任、绿色服务、数智化管理)和14项具体任务。各地园区未来有望陆续成为ESG一线服务的载体。

关于财政部《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其同步印发的起草说明中明确,基本准则的施行不会采取“一刀切”的强制实施要求,将采取区分重点、试点先行、循序渐进、分步推进的策略,从上市公司向非上市公司扩展,从大型企业向中小企业扩展,从定性要求向定量要求扩展,从自愿披露向强制披露扩展。到2027年,我国企业可持续披露基本准则、气候相关披露准则相继出台。到2030年,国家统一的可持续披露准则体系基本建成。

如何把握ESG领域的新趋势?企业该如何应对挑战,推动ESG实践有效落地?国际准则及相关组织在建设中国特色ESG体系中如何有效发挥作用?《董事会》为此邀请杂志撰稿人、深度参与国际ESG治理规则体系制定的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全球董事、IMA中国顾问委员会主席、IMA可持续商业委员会成员祝箐先生,与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董事、中国CSR智库副理事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工业企业社会责任智库专家、中国CSR百人论坛发起人吕建中博士,就相关话题进行对话。

ESG整合渐成潮流

祝箐:国内最近的ESG政策以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为重心,期待以外部披露合规促进内部能力建设。从全球实践来看,ESG信息披露的目的是什么?

吕建中:ESG报告的主要目的是为政策制定者、投资者、消费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关键信息。这些信息对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来说是宝贵的资源,他们可以利用这些信息评估企业的ESG风险和机会,以指导投资决策、优化资产配置以及提高长期投资回报。

为了达成以上目的,就需要为企业等组织提供一套全面、完整、国际认可的可持续发展与ESG信息披露及报告标准。这些标准帮助企业等组织以一种标准、透明的方式,报告其在ESG方面的表现和影响,使组织的信息能够依据标准化的报告框架披露,以一种易于理解和比较的方式,公开其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双重重大性影响,这有利于提升透明度。

祝箐:不仅仅是ESG的信披政策,北京、上海、苏州等地也纷纷发布了城市或工业园区维度的ESG行动方案。这些城市或工业园区的ESG规划更多体现出从顶层设计自上向下传导的思路。您认为,这些规划将如何帮助ESG政策落地?

吕建中:中国ESG实践在2024年进入具有标志性的整合之年。这一年,我们正在见证政策驱动加强、企业行动加快、产城融合加深、园区推进加速、海外拓展加热以及供应链加紧、数字化加力的新趋势。这一趋势的形成来自内外三个方面的作用力:一是境内外各项区域性、行业性及国别性的法规政策相继酝酿或颁布,对生产、供应链和贸易活动产生了实质性、规范化的要求;二是企业界已经意识到,必须将ESG纳入其实现增长与发展的战略设计、运营管理框架及流程之中,才能形成更具韧性的竞争力,创造长期价值;三是生产与消费、产业与城市正在开始形成融合的生态力量。

ESG整合将会从“碳、供应链、数据”这三个具体方面加快推进解决方案的落地速度。与此同时,工业园区及城市与产业的ESG协调推进也会逐步深入,这将为形成负责任生产和绿色消费闭环价值链,营造可持续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路径,提供更多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共享的场景。此外,企业端ESG实践的深入开展,将催生从企业端“可持续商业”到产业链端“可持续产业”的新格局。

重塑“可持续商业”

祝箐:从目前的政策导向可以看出,国内ESG如果仅仅停留在顶层设计阶段是不够的,需要下沉到ESG执行的最小单元。您认为,企业若要真正地落地ESG实践,面临哪些挑战,原因在哪?

吕建中:我在给许多企业辅导ESG落地战略和实施的过程中,发现存在这样几个挑战:1.认知挑战,即存在各种错误理解和认知误区;2.方法挑战,即不知从何入手以及如何系统地管理ESG实践;3.结果挑战,即无法实现创造价值的目标,从而使得ESG实践成了一种成本负担。

这些问题集中反映在四个方面。一是不可兼顾。将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盈利对立起来,认为“首先要活下去”,可持续发展的投入会削弱企业利润、增长,等以后活得好一点再搞可持续发展不迟。二是疲于应付。在没有认真研究和吃透政策、监管、信披要求的情况下,被动应对压力,被迫上马项目,无法产生积极的结果。三是盲目出击。为了可持续发展而“可持续发展”,或导致做表面文章,或产生额外成本,反而不可持续。四是支离破碎。没有开展系统性、整体性、结构化的利益相关方分析和实质性议题甄别,没有将公司的战略和经营围绕可持续发展规划起来、没有将业务及职能部门调动并联结起来、没有与内外部生态伙伴协同起来,单兵作战、零散出击,呈现出肤浅化、碎片化特征,无法形成连续性和规模化效益。

出现以上挑战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将带有普遍性、整体性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进一步科学、合理地转化成企业的可持续商业战略,因此也就无法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领下的ESG实践在企业落地生根,无法融入治理、风险管控、战略、运营、研发、设计、工艺、生产、供应链、产品、营销、服务、人力资源发展、企业文化建设、竞争能力提升的过程中。我在实践中发现,如果企业围绕可持续发展目标,建立起与企业经营特征、发展时期、所在行业特点、技术和商业演进阶段相匹配的可持续商业模式,企业就能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同时,获得持续性的商业价值。也就是说,把社会价值和企业价值整合起来,以整合的价值衡量方法迭代传统的以单一利润指标衡量企业表现的模式,将此作为企业经营方针的基准,据此来制定企业战略和行动内容。

祝箐:那么,在正确应对方面,需要采取怎样的具体举措呢?

吕建中:针对这些挑战,我和许多企业及行业的领导者一起探讨和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实操方法,我把这个方法总结为“企业四要素和战略六维图”。

企业四要素和战略六维度指的是,必须把企业的“核心价值、主打领域、关键技能、综合资源”4个基础要素,与重大社会、环境议题相互映射之后,甄别出适合企业自身的实质性议题;将实质性议题的解决方案与社会痛点、市场机遇、行业生态、应用场景、价值衡量及商业模式6个维度的考量整合起来,形成可落地的具体的技术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实实在在地融入战略和运营的工作面。进一步说,就是形成企业的“可持续商业”战略和管理体系。

可持续商业把商业逻辑与社会逻辑整合贯通,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重新审视贯穿商业活动的公司治理、战略运营、价值创造、增长与发展的各个环节,重新审视生命周期和价值链的完整体系,以社会目的为基础确立商业的角色、企业的宗旨,在推动社会进步与环境和谐的进程中扮演积极的推动者,将企业的核心价值、经营领域、关键技能、综合资源4大要素应用于解决重大社会和环境问题的过程中,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创造出新的技术、新的模式、新的生态,向“美好商业”演进。

合作促进融合发展

祝箐:您引介的ESG管理模型非常全面,国际上也有很多ESG管治经验可供参考,但很多国内企业在借鉴吸收的过程中出现了“消化不良”的症状。您认为,国际ESG组织应该如何与国内的ESG实践进行结合?

吕建中:国际ESG组织与国内ESG实践的结合可谓复杂又充满机遇,这涉及跨文化、跨法律体系以及跨经济发展阶段等因素。例如,国内的法律法规体系与国外存在差异,因此国际ESG组织需要熟悉国内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其建议和实践符合国内的法律框架。

近年来,中国的ESG实践进入突飞猛进的发展阶段,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国际ESG组织应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的ESG发展背景、进程以及未来趋势,清晰而积极地定位其在中国的角色和策略。在此基础上,中外双方应积极推动建立合作与对话机制、经验交流分享机制,以及标准的互认、互操作性机制。同时,国际ESG组织与中方的合作应在提供支持和服务方面(例如交流实践案例、咨询培训、建立本地团队或与本地机构合作等)进一步加强。另一项关键性的工作是促进国际标准与当地实践的融合,在此期间促进国际ESG标准对国内市场的适应性和优化度;在这个工作层面上,国际ESG组织与国内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建立合作关系是十分必要的,以此来共同推动ESG标准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国内企业的ESG实践与国际ESG标准的结合有助于促进国内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助于为全球ESG实践提供宝贵的经验和丰富ESG的内涵。作为一个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普遍适用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标准,GRI也积极促进中国企业的参与。目前以大型上市公司、跨国企业和A+H股上市公司为主的中国企业,在披露ESG或可持续发展报告时,不少都参考了GRI标准进行报告编制。

祝箐:GRI是有全球影响力、主流的ESG专业组织之一,其制定的可持续发展准则也被广泛接受。GRI作为ESG报告的准则制定组织之一,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吕建中:GRI致力于为全球的组织提供一个统一的框架,帮助它们准确、一致地报告其对ESG的影响。这一愿景的核心在于通过具有透明度的可持续信息,促进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对话和理解,从而推动更加负责任和可持续的决策过程,实现全球共同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并通过提高组织的透明度和责任感,促进ESG的可持续发展。

GRI通过与全球伙伴和利益相关方合作,确保GRI标准的一致性和适用性,并在全球范围内倡导可持续发展报告的重要性,影响政策和实践;不断更新和完善GRI标准,确保其能够反映最新的可持续发展挑战和趋势,提供教育和培训资源,帮助组织理解和有效实施GRI标准。

多维把握新趋势

祝箐:2024年一季度ESG政策的密集发布,让我们有了更多期待。您认为ESG未来的趋势是怎样的?

吕建中:随着ESG实践的深入,我们期望看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将被整合到企业的ESG战略和实践中。预计未来ESG的发展趋势,从5个维度展开。

1.标准化和一致性增强。全球对ESG标准统一的需求日益增长,这种需求会催生更多协调性的努力,促进标准更强调互认性、互操作性和一致性。这将影响到报告框架、ESG评估的演进,进而减少当前报告和评级存在的差异和矛盾,增强ESG披露和评级的公正性和可信度,从而增强投资者对ESG的信任感。

2.有关ESG的政策和监管会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国际、区域、国家、行业甚至涉及产品层面的监管日趋强化和细化,立法和政策措施将推动ESG的实施以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针对碳排放、资源利用、生物多样性、供应链等方面的规定),预计未来监管压力将进一步增加。

3.随着公众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投资者和消费者对企业的ESG表现的诉求/压力也相应提高,迫使企业不仅要在产品和服务中体现可持续性,还要在其运营和供应链管理中实施ESG原则,要求企业不仅要创造经济价值,还需确保其对社会进步与环境和谐的积极影响。

4.从企业端ESG实践推动的可持续商业,将逐步扩展和深入到可持续产业链、可持续园区、可持续城市,形成从生产到消费、从产业到城市融合的生态化ESG发展态势。

5.数字化、智能化、创新技术的应用以及新型的可持续商业模式的出现,将在推动ESG实践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数据、人工智能(AI)和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使得企业、行业、产业、城市能够更准确、更高效地收集和分析ESG相关数据,帮助ESG实践主体动态衡量、调节、管理ESG具体实践内容。以企业为例,这将有助其更好地管理ESG实践,在提升风险管控、实现长期价值、加强企业韧性等方面获益,也使投资者能够作出更加明智的投资决策。

随着ESG实践的深入,我们期望企业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整合到其ESG战略和实践中。通过对这些全球目标作出贡献,企业不仅能够提升社会责任形象,还能够开拓新的市场和增长机会。

猜你喜欢
企业发展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