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行业特色高校“双碳”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分析

2024-07-06 15:35:09郑广华马金山杜家鑫
河南教育·高教 2024年5期
关键词:双碳对策分析人才培养

郑广华 马金山 杜家鑫

摘 要:“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急需大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作为保障。煤炭行业特色高校(以下简称煤炭高校)作为煤炭行业高等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从煤炭高校“双碳”相关专业设置情况入手,系统分析煤炭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指出制约当前“双碳”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并提出煤炭高校“双碳”人才培养的对策。

关键词:煤炭高校;“双碳”;人才培养;对策分析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提出,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和各方面,加强绿色低碳教育,推动专业转型升级,加快急需紧缺人才培养。2022年8月,由科技部等九部门印发的《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则提出了更为具体的“双碳”人才需求方向。

“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发挥煤炭行业高校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急需一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作为支撑。反观当下,我国煤炭高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尚不能满足“双碳”人才培养需求,“双碳”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完善,现有“双碳”人才数量难以有效支撑“双碳”战略目标的实施。因此,在对煤炭高校“双碳”人才培养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其“双碳”人才培养的不足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高校“双碳”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一、煤炭行业特色高校“双碳”相关专业设置

“双碳”战略目标的实施涉及经济产业转型、资源能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国土空间开发、城乡规划建设等诸多领域,“双碳”人才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等对“双碳”人才培养起着决定性作用。现以煤炭高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分析发现高校“双碳”相关专业设置情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大多数煤炭高校设置了“双碳”相关专业,包括新能源、化工、采矿、材料、资环等专业。煤炭高校现有“双碳”专业设置主要分为低碳技术与低碳管理两个专业方向。低碳技术主要包括储能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智能采矿工程、能源化学工程等专业;低碳管理主要包括能源经济专业和低碳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专业。从煤炭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看,未能及时锚定国家战略对人才的需求。有些高校“双碳”相关专业开设时间较短,招生数量少,很难满足我国对高素质复合型“双碳”人才的需求。同时现有“双碳”专业设置较少涉及碳金融、碳交易、碳汇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不能满足我国“双碳”战略实施要求。随着教育部《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实施要求,煤炭高校必须把国家对“双碳”人才的要求融入人才培养目标中,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满足实施“双碳”战略需求的行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煤炭行业特色高校“双碳”人才培养现状

(一)专业定位不符合现实需求

“双碳”目标下我国人才培养的专业定位不符合现实需求。当前我国“双碳”相关专业开设时间短,经验不足,课程内容设计不合理,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究其原因在于各高校对“双碳”相关专业的定位比较模糊,培养方向不明确,对“双碳”人才的培养更多侧重于能源经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等方面,缺少对低碳科技与管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无法有效解决企业管理类人才不懂低碳科技这一现实问题,难以实现企业整体低碳管理水平提升。

(二)“双碳”人才培养模式与现实需求不匹配

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以各专业特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主,其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等设置并不能满足“双碳”战略对人才的需求。一是相关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现有“双碳”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同学科其他专业具有较高的相似度,未能围绕“双碳”这一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系统的课程设置,不利于“双碳”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二是注重理论知识教学,忽略实践能力培养。有些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仍侧重于相关理论知识的教学,缺乏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双碳”人才培养要求来看,高校应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入相关场景分析、案例分析、实地考察试验等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双碳”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双碳”领域学科交叉,缺乏有效融合和多元化

“双碳”领域交叉学科发展滞后,各学科之间存在鸿沟壁垒,部分学科彼此分散独立,现有学科交叉的相关专业较少,与此同时,教师团队多以课题组为基础,对交叉学科教师团队建设不够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有效沟通,制约了“双碳”人才研发创新能力发展,无法满足国家对“双碳”人才的需求。而“双碳”领域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又离不开相关交叉学科的融合。基于此,为培养“双碳”人才,要打破各专业之间的壁垒,跨越各学科之间的鸿沟,将不同学科之间进行融合互通,构建复合型创新人才的专业知识和培养体系,为“双碳”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煤炭行业特色高校“双碳”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双碳”人才培养政策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正处于“双碳”战略实施前期,对于“双碳”人才的培养,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和激励政策,但其针对性、可操作性仍需要进一步优化加强。一是当前对“双碳”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不高、认识不够充分。部分地区政府制定的“双碳”培养工作方案紧贴国家“双碳”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并没有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开展,导致“双碳”人才培养政策的针对性不强,缺少具体的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二是“双碳”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不完善。当前,我国对“双碳”人才的评价考核机制不规范,企业内部缺乏统一的培养机制,对于“双碳”人才的培养及评定,社会渠道相对单一,培训机构较少,人才引进主要来源以高校毕业生和国内外专家为主,阻碍了不同领域人才向“双碳”人才的转型。因此,政府应加快完善“双碳”人才培养评定体系,为我国“双碳”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双碳”人才培养资金投入力度小

我国教育资金的投入仍侧重于理工类学科,对“双碳”复合型学科的资金投入不足。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实践平台构建等方面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资金投入不足会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制约“双碳”人才培养进程。

(三)高校“双碳“人才培养师资力量短缺

高校“双碳”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不足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基础性专业师资力量不足。“双碳”战略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双碳”战略的严峻挑战,师资队伍力量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相关专业教师的基础知识要求更高,要求教师应充分了解并掌握低碳科技、能源经济、环境工程等专业知识,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课堂全过程,将产教研学充分融入课程教学,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水平及应用能力。而摆在眼前的难题是各高校“双碳”相关专业教师较少,且没有经过系统的知识培训,不具备“双碳”教育相关经验和经历。二是缺乏高水平、创新型教师。推进“双碳”战略目标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大量“双碳”相关专业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支撑。“双碳”人才不仅需要掌握相关的数学、碳金融、环境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科研素养、创新能力、前瞻意识和国际化视野。反观当下,目前我国仍处于“双碳”人才培养的初级阶段,尚未设置相应的“双碳”学科,仍受限于以往的学科及专业设置,高质量、高水平、创新型教师相对缺乏。

四、煤炭行业特色高校“双碳”人才培养对策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明确的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方向,明确人才需求特征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双碳”领域专业人才的必要条件。“双碳”人才培养目标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煤炭高校应根据国家“双碳”战略需求,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结合国家及社会对“双碳”人才的需要,确定“双碳”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任务,制订详细的人才培养计划,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提升师资水平,打造优秀教师团队

我国“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专业化、高水平师资队伍的支撑。师资队伍的质量对我国“双碳”战略的实施有着显著影响。因此,高校应加强“双碳”领域相关专业人才培养。首先,高校教师应通过分析“双碳”领域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及发展现状,认真组织课堂教学内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其次,高校通过举办“双碳”领域相关的研讨班、培训班等方式,提升基础师资水平。同时,加大“双碳”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提高教师团队水平。最后,高校应针对交叉学科,打造跨学科的师资队伍,健全教师评估与考核机制,保证教师队伍质量,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充足的师资保障与人才支撑。

(三)优化“双碳”学科专业,夯实人才培养根基

“双碳”学科专业方向定位是否科学、准确,直接影响到双碳人才的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我国煤炭高校“双碳”相关专业和课程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需进一步加强。煤炭高校应与时俱进,紧跟“双碳”科技发展前沿,强化专业布局,科学合理构建和完善“双碳”专业学科体系,积极探索和培育“双碳”相关的新兴学科方向,夯实人才培养基础。

(四)优化产教融合体系,着重培养创新人才

“双碳”战略对人才的要求是,不仅要掌握课程理论知识,还要具有实践创新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实践教学已无法满足“双碳”战略的人才需求,煤炭特色高校应不断优化实践教学环节,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应积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目标中,促进“双碳”产教融合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双碳”人才。通过对煤炭高校人才供给和培养现状的分析,发现当前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供给情况无法有效满足我国对“双碳”人才的需求。因此,煤炭高校应紧跟国家“双碳”发展战略、确定“双碳”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相应的人才培养保障措施,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高洁.“碳中和”战略下能源经济专业发展现状及机遇[J].新能源科技,2022(3).

[2]黄珍,贾明,刘慧.双碳目标下高校建设“低碳科技与管理”专业的探索[J].新文科教育研究,2021(4).

[3]伞晓广,高恩军,李雪,等.碳一化学相关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及应用[J].山东化工,2017(2).

[4]毛锦凰.“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跨学科人才培养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22(3).

[5]郭小峰.构建中国低碳人才政策支撑体系[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11).

[6]张怡,焦石,尚桐羽,等.双碳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银行家,2022(3).

[7]李卓,井贺然,周婷月,等.“双碳”愿景下碳中和领域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未来与发展,2022(7).

[8]张厚美.适应“双碳”需要培养专业人才[J].资源与人居环境,2022(5).

[9]李建林,梁忠豪,王力.储能学科体系建设与思考[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2(5).

[10]赵晶,徐敏,葛晓宏,等.“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2(14).

责编:勉 耘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重点项目:煤炭行业特色高校“双碳”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2023JKZD08)

作者简介:郑广华(1962— ),男,河南理工大学太行发展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低碳教育管理;马金山(1977— ),男,河南理工大学太行发展研究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决策理论与方法、安全管理及绿色低碳经济;杜家鑫(1996— ),男,河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工业工程。

猜你喜欢
双碳对策分析人才培养
“双碳”目标背景下碳排放治理路径研究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财经(2021年10期)2021-06-18 19:29:20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决策(2021年5期)2021-06-10 09:04:11
重大疾病保险的产品定价和产品设计风险管理对策
企业导报(2016年19期)2016-11-05 18:00:29
“营改增”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和对策分析
试论电力继电保护运行及可靠性问题
广东高乐玩具股份有限公司出口现状及对策分析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2:23:48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8:35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