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与教育引导路径探析

2024-07-06 16:12:30陈卓
河南教育·高教 2024年5期
关键词:网络行为教育引导大学生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深入影响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是网络活动的重要参与群体,需要规范其网络行为,增强其网络法治意识。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特点与网络教育存在的不足,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培育体系,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网络,促进其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行为;教育引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是新时代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是人类共同的活动空间。互联网已经融入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学生是互联网使用群体的主力军,但经常出现网络行为失范问题,这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构成了不小的挑战。当前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现状和特点究竟如何,又该如何对其进行有效引导?这些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网络行为现状与特点

为全面了解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现状与特点,笔者针对大学生群体开展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不仅涵盖了大学生必要的基本信息,还涉及他们的网络使用情况、网络交往行为、论坛行为、游戏行为、信息浏览行为以及网络购物行为等多个方面。本次调查覆盖国内39所高校,共发放问卷3765份,回收问卷3723份,回收率达98.8%。对回收问卷进行有效性甄别,剔除选项重复、前后矛盾、答题不全的,最终筛选出有效问卷3609份,确保了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一)大学生网络行为现状

1.大学生使用网络的基本情况。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在大学之前已有上网经历,且部分学生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电脑。平均上网时间,以每次“1~2小时”或“3~4”小时居多。进入大学后,宿舍成为他们上网的首选之地,且上网时间显著增长。大学生上网的目的呈多样化趋势,但仍以休闲娱乐为主。

2.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类型。网络交往行为在大学生中尤为突出,网络平台已成为他们获取有效信息、交流内心想法、休闲娱乐放松的场所。同时,网络游戏行为也相当普遍,其娱乐性相较传统的游戏更具吸引力。此外,网络购物行为因其省时、价廉、便捷等特点,在大学生群体中也非常普遍。

3.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实证比较。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对网络作为一种媒介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直接反映在他们的网络行为上。例如,男大学生首次接触网络的时间普遍早于女大学生,其平均上网时间也较长,且更易出现网瘾和网络失范行为。

(二)大学生网络行为的主要特点

纵观大学生网络行为现状,总体朝着健康、自主、遵循规范的方向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个性与共性并存。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工具化的网络行为占主导地位,比如搜索信息、查阅资料等。目前,将网络作为一种工具是很多大学生的共性需求。但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中有相当一部分涉及自身的情绪和情感,而情绪和情感又具有随机性和个性化。因此,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存在个性与共性并存的特点。

2.理性与任性交织。网络行为理性的一面是指个体对于网络信息要有全面且正确的了解,在自我意识的前提下具备冷静和客观的分析能力,并懂得用理性的行为去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同时,网络行为也有任性的一面,主要表现在个别大学生在分析和讨论网络问题或事件的过程中情绪化、偏激化和盲从化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缺乏必要的理性思考。

3.认知和行为偏差。部分大学生即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想道德素养,对社会道德也有一定的认知,但在一些匿名的网络空间环境下,传统的道德认知也会受到虚拟社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网络空间中彼此间信任的缺失以及主体匿名性等因素,容易导致个别大学生网络诚信的缺失,造成网络空间的知行不一。

4.趋同与差异兼容。许多大学生将网络视为交流情感和获取信息的工具,这一类行为在大学生中的差异比较小,体现了网络行为的趋同性。同时,在大学生群体中,网络行为的差异在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家庭背景中均有体现。

二、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成因分析

从上述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导致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原因既有其自身原因,也有环境因素。

(一)自身原因

1.部分大学生对网络环境影响力的认知不足。他们认为网络世界是虚拟的,是与现实世界完全割裂的,在虚拟网络空间中发生的事情,不会对现实世界造成任何影响,导致其网络行为缺乏现实世界中应有的约束,表现出一些失范的行为。

2.部分大学生的网络价值取向逐渐趋于多元化。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其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和传播内容的多元化使得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容易迷失方向,失去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进而引发网络失范行为。

3.部分大学生将网络作为发泄情绪的场所。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其环境消除了现实世界的压迫感,使得部分大学生将网络作为发泄负面情绪的渠道,这无疑增加了失范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二)环境因素

1.网络监管制度不完善。当前现实环境下,许多网吧等提供网络服务的营业场所以各种形式吸引大学生无节制上网。加之游戏世界的虚拟乐趣,更容易使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然而,现实法律层面对网络的监管相对不足,难以覆盖网络的各个方面。

2.社会舆论导向不理智。网络信息的真实性难以保证,网络舆论中也不乏非理智成分,这为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此外,大学生在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之前,容易受到极端情绪化观点的影响,从而丧失正确的价值判断。

3.家庭原始教育的缺位。研究发现,大学生的上网行为在寒暑假时会有一个上升的趋势,进取心也会有所减弱,这反映出大学生在家中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学生的教育不能仅靠学校,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高校网络管理方法陈旧。虽然近年许多高校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但创新度不足,很少涉及网络道德与行为规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主动掌握更为先进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和方法,以便更好地完成网络思政教育的任务,并及时洞察与矫正大学生的网络失范行为。

三、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教育引导路径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日益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探索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教育引导路径,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资源和环境优势,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引导强化自我意识

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具有主观能动性,所以要充分引导大学生强化自我意识,激发其高度的自觉性,而非让其被动地接受外界约束。因此,端正大学生的网络使用态度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加强网络知识的学习,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方式与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的网络媒介素养。在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要密切关注大学生的网络动态,做好网络舆论危机干预工作。

(三)改善网络生态环境

在网络社会中,即便个体具有高度的文明自觉和道德自律,其行为也容易被扭曲。此时就需要借助规范管理和规章制度等外在制约手段,确保网络行为的正确性。因此,高校校园网的建设、使用和管理应实现制度化和可控化。

(四)构建网络评价体系

任何行为的规范都需要有一套科学严谨的评价体系。构建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评价体系,可以全面了解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现状、发展趋势和规律。借助评价结果可以及时发现大学生网络行为存在的问题,帮助大学生建立自我反省机制,有效预防网络行为失范的发生。同时,这一评价体系也可以为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网络行为教育引导提供决策依据。

作为具备较强学习能力和可塑性的群体,大学生不仅享受着当代先进科学技术带来的丰硕成果,更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然而,信息化时代,网络在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知识资源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判断力,甚至有部分大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迷失了方向。大学生网络规则意识的构建和网络健康行为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全社会凝聚力量,才能完成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从多方面加以引导和培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网络思政教育效果,进而促进整个网络社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波.“微时代”青少年法治素养存在的问题及提升路径[J].贵州警察学院学报,2020(3).

[2]赵晓楠.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22.

[3]朱琳.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特点与引导[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1(5).

[4]朱琳,涂薇,叶松庆.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实证研究:基于性别、生源地和独生子女的差异[J].全球教育展望,2017(11).

[5]张力.网络强国目标下公民网络素养培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9).

[6]蒋斌.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知识文库,2017(3).

责编:应 图

基金项目:2022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项目“基于思政课教学的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策略研究”(编号:2022BKS037)

作者简介:陈卓(1987— ),男,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文学、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网络行为教育引导大学生
不断提升民营企业党的建设质量——加强和改进民营企业家教育引导工作研究
当代陕西(2020年13期)2020-08-24 08:22:00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基于数据挖掘对校园网用户网络行为的分析
浅析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心理问题
智富时代(2016年12期)2016-12-01 16:50:16
青少年网络行为管理的立法与完善
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引导
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探究
高校港澳台学生教育引导策略研究
教育引导青少年严密防范宗教极端思想
中国火炬(2014年11期)2014-07-25 10:32:03